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画家的时代性

如今看张恩利的作品,其实不易想象他是如何从20世纪90年代多元媒介的艺术现场,接续着中西方绘画史上前人创造的脉络,从急速变化的艺术市场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道路。

“绘画是最难的,是在历史堆里去寻找宝贝,在方寸之间去建立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张恩利承认这很难做到,但总有方法——他把自己定位在更久远的历史中,不追求自己的创作在当下语境中起效。或许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张恩利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时说:“那时我非常着急啊,这个展览上怎么没有我,但是作为画家,最原初的想法没有随着时代脱离,反而在今天更有力量。”

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中,他笔下的屠夫、菜贩、民工等人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小人物,粗犷的形象、粗粝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留下令人震撼的印象。他并不总把人放在画面的中央,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夸张扭曲,身体占满整个画布,有时面对面围在一起吃饭,有时在杂乱的菜场中忙于手头上的体力活……“那时候人的生存问题很具体,在有限的生活里边,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人的问题。”

时代的变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画家的行为,也许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才会让感知慢慢浮现出来。梳理张恩利的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对上海市井生活的描绘,聚焦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及生存问题;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题的作品,关于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画;2007年开始的“空间绘画”,在画布之外构建绘画的场域;和201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的抽象肖像系列。

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寻找自己,包括从文化上找到自己的归属。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线索是后来才梳理的,作品的演变是在自然而然中发生。“画家不是单纯地画出一种风格,实际上它是一种思考。”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像水墨画一样的笔触技巧,有表现主义式自在洒脱的线条,还有充满古典意味的对称构图……但这些技巧被画家融会贯通,隐藏在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绘画的探索中。

张恩利《忧郁的人》布面油画 220×180cm 2019 kSD2XuvICzZfPpKCcyR0LEdqfnwYswEx84xlJdJ1+tTwFQph6GbUST08yrnSI7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