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秋

春秋五霸

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国为争夺实际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王有五个,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东征西讨,消灭和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国家,国力强盛,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第二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准备厮杀。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少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地观察着泥地上齐军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能下令追击。”

管仲改革

春秋初年,齐国虽然号称大国,但由于齐襄公残暴肆虐,荒淫无度,政治上已处于十分腐败的境地。齐襄公晚年时,朝廷政治更加腐化,以致激起众怒,被大臣所杀。一时间,齐国内乱,朝中大臣分做两派,一派要拥立公子纠为王,而另一派则要拥立公子小白为王,而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不在朝中,于是,两派都想方设法以最快速度迎接各自拥护的公子回朝为王。管仲追随公子纠,他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在途中设下埋伏,欲用箭射杀公子小白,但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了管仲,迅速回国继承了王位,称齐桓公。齐桓公为振兴齐国,惟才是举。好友鲍叔牙深知管仲有经世治国之志,于是在齐桓公面前大力推荐,齐桓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对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万分感激,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先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物质生活改善了,才谈得上“礼节”和“荣辱”。他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废除“公田制”,分田到户,并按照土地好坏、面积大小征收不同等级的实物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他还主张利用濒海的优越条件,发展渔盐贸易,设置盐官、铁官积极引导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另外,他还设立“轻重九府”,根据年成的丰歉,收售谷物,既可平抑粮价,又可增加国家收入,达到通货积财的目的。这些措施的施行,为齐国后来称霸诸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管仲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他大胆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将血缘宗族的“国”划为二十一乡,分为工乡、商乡和士乡(士、农合一),又规划士农工商“四民”的住处,不许任意杂处和迁徙,从而加强了统治力量;他还推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平时生产,战时从军,增加了兵源,增强了军事力量;同时,针对齐国军备不足的问题,管仲采取了用兵器或铜铁赎罪的政策,以扩充军备。

管仲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使齐国日益强盛,迅速具备了称霸的条件。

齐桓公被困死

晚年的齐桓公,异常骄奢淫逸,听不进任何规劝。此时,朝里有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个佞臣当道,妖言惑众。

后来,齐桓公竟想尝人肉的味道,易牙见有机可乘,将亲生儿子煮熟献给桓公吃。竖刁更是厚颜无耻,为了亲近桓公和夫人,竟挥刀自宫。开方本是卫公子,却背叛父母,投靠桓公为臣,15年不回祖国孝敬双亲。这样,三人很快就得到了桓公的信任,他们把持着朝政,大权在握。

管仲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眼见这三人的可耻行经,不能坐视不理。一天,管仲上奏桓公说:“大王,古往今来,哪一个人不疼亲生儿子?哪一个人不爱护自己的身体?又有哪一个人不孝敬亲生父母?现在,他们竟分别干出了杀子、阉身、背叛父母的勾当,将来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望大王千万不要重用这几个人,否则会有无穷后患呀!”桓公听不进管仲的好言相劝,仍重用这三个奸臣。

没过多久,管仲去世,桓公又身染重病,这三人便趁此机会鼓动王后和太子策划宫廷政变,夺取王位。桓公就被他们关入深宫,周围高筑围墙,与外界完全隔绝直至饿死。桓公临死前,才幡然醒悟,他悔恨交加地说:“管仲真是真知灼见,如果当初听他的话,也不至于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现在我哪有脸去见死后的管仲呀?”说完就一命呜呼了。

宋襄公打败仗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在涿河之滨与精锐强大的楚军遭遇,一场血战正在酝酿之中,宋军先到一步,已经排成战列,剑拔弩张。此时,楚军兵马还在乱糟糟地渡河。右司马子鱼一见,连忙跑到宋襄公面前说:“两军相比,敌强我弱。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之,现在趁楚军立足未稳,我军乘虚猛攻,定能以少胜多,打垮楚军。”宋襄公拈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急什么?寡人听说有道德的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抓白头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于险。楚军还未站稳就打,这违背仁义!”于是就不听子鱼的话。

没多长时间,楚军的兵马一船一船地登陆,摇旗列阵,喧呼可闻。右司马急得流着汗,苦苦劝谏要大王为人民着想,不要怕什么背义以误国。宋襄公不耐烦地把眼一瞪斥责道:“滚回队伍,再说一句就按军法从事!”说话之间,楚军战列已毕。宋襄公方才下令鸣鼓出击,只听杀声陡起,楚国大军像山呼海啸一般掩杀过来。宋军魂飞魄散,大败而逃。宋襄公在乱军之中屁股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呜呼了。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曾一度受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不让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受到动摇,便出兵攻打齐、宋;晋国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曹、卫小国,以诱楚军。楚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依然全力攻宋。晋文公施用“退避三舍”的妙计,最后双方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车战。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正确方针,最后终于将楚军击败,称霸中原。

秦晋崤之战

秦穆公当上秦国国君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图谋东进,力图在中原地区建立霸权,但是遇到了晋国的阻挡。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于是不听手下人规劝,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秦派孟明视等领兵向郑国进军,次年春越过晋国南境,抵达滑。郑国商人弦高与秦军途中相遇,机警的弦高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秘密遣人到郑国送信。孟明视以为郑国对此早有防备,于是决定率军回国。晋国派大将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在回师途中遭到晋军和姜戎的夹击,身陷隘道,既不能进也不能退,最后全部被歼灭,三位大将被俘。第二年秦穆公亲率大军渡河焚舟要与晋军决战,晋军采取了避而不见的策略。秦穆公到了崤之战的战场,祭奠阵亡的将士,然后回师。

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废除了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就是不分公田、私田,凡土地占有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对井田之外的私田征税,就说明已经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是农业税制的一次重要变革。

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日趋解体,传统的礼乐制度也难以继续维持,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各国的政治斗争中,经常会发生以下犯上的夺权事件,不遵循旧有礼制的现象也会时常出现。一些从诸侯手中夺取了政权的卿大夫,不仅僭用诸侯之礼,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礼制。有鉴于此,孔子继周公之后再次加工和改造了礼乐制度,努力要将社会重新纳入礼乐的规范,但是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加速使传统的礼乐制度被彻底破坏。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从而将礼乐的地位取而代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时残存的礼乐,已经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了。

郑庄公平叛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姜并不满足这个封赏,要他给弟弟改封一个叫“京”的地方,郑庄公没有拒绝,欣然同意了。于是人们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共叔段依仗着母亲对他的宠爱,认为哥哥拿他没有办法,就不断扩充势力,欲与郑庄公对抗。大臣们见了非常着急,都来劝说郑庄公,让他加以防范,以免羽翼养成,造成后患。郑庄公却说:“看看再说吧。”似乎对共叔段的野心并无限制。不久,共叔段便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进一步暴露了他反叛的野心。他集结兵力,修治城郭,打造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都城了。他还与母亲武姜商量好,里应外合,谋取国君之位。对于这些情况,郑庄公似乎并不在意。他依旧按规定的时间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共叔段认为郑庄公不在都城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来袭取都城。他还假借郑庄公的名义,说是来帮助守卫都城的。

谁知郑庄公在都城附近埋伏了大量的战车和士兵,阻击了来袭都城的共叔段。共叔段见阴谋暴露,便退兵回到京城,不曾想郑庄公已经派兵占领了京城,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便逃到鄢地去了,郑庄公派兵追到鄢地。共叔段在逃亡的过程中,自杀了。这样,共叔段谋反行为大白于天下,而郑庄公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国家的权力。

其实,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纵容支持下,早已有了篡位的意图,对此,郑庄公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的时候,共叔段并没有暴露他的罪行,同时又有母亲的保护,他只得慢慢忍受,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来,共叔段的叛意已露端倪,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郑庄公此时采取行动的话,仍会落得个凌母欺弟的不义名声。直到共叔段谋反日期已定,并且正式开始行动了,郑庄公才断然采取行动,一方面开展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用武力给予镇压,让国人了解共叔段的真面目。结果是,共叔段众叛亲离,兵败自杀,而郑庄公又显得宽宏大度,仁至义尽,这便是郑庄公的高明之处。

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长期争霸,不断发生战争。许多大国内部也存在几股强大势力,争夺权力。晋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当时,晋国的权力实际上由智、赵、韩、魏四家把持。而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大夫智伯瑶实力最强,野心最大,一心想把另外三家吞并。他以国防的名义,让另外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公。三家大夫明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但由于三家心不齐,韩、魏两家马上屈服了,先后按智伯瑶的要求交出了土地和户口,唯独赵家大夫赵襄子不同意。智伯瑶对此非常气恼,命令韩、魏两家出兵和他一起进攻赵襄子。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率兵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智伯瑶紧追不舍,包围了晋阳城。但久攻不下,僵持达两年之久,智伯瑶对此一筹莫展。有一天,他去晋阳城北察看地形,看到滔滔的汾河水,不由得计上心来:用水来灌晋阳城。此计果然生效,瞬间晋阳城水流成河,眼看就要失守。

危急关头,赵襄子的一个门客想出计策:游说韩、魏两家,让他们反戈一出,和赵家联合,一起将智伯瑶击败。于是,赵襄子向两家派出使者。韩、魏两家此时也正在为自己以后的命运担忧呢,经使者这么一说,当即和赵家联手,反过来引水淹了智伯瑶。智家从此灭亡。

公元前403年,当时的天子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从此晋国就被三家所瓜分。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却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作齐国的代表,前去楚国京城谈判。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于是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们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之辈才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楚王听了,又讨了个没趣,只得暂时收场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押着一个犯人从堂前经过,楚王故意问道:“这犯人是哪国人?犯了什么罪?”武士回答:“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齐国人怎么都善于做盗贼?”一句话引起楚国大臣哈哈大笑。这时,晏子从席上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大王,人们常说,橘子生于淮南,结的果实又大又甜,如果生于淮北,果实又酸又小。这是什么原因呢?不过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罢了。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不做盗贼,到了楚国就做了盗贼,这大概也是贵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没有想到晏子这么厉害,只得认输,他对晏子说:“我原想取笑大夫的,没想到反而被大夫取笑了!”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讲和,之后忍受奇耻大辱,带着妻子儿女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3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坚定报仇的决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耻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觉及吃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掉志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公元前473年,赵王勾践率军大败吴国,夫差被俘自杀。

董狐

董狐,春秋时晋国太史令。春秋时曲沃(今山西闻喜)人。周大夫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董狐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其秉笔直书的事迹,开创了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据《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太小,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大臣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赵盾多次死谏,晋灵公不仅不予采纳,反而怀恨在心,视赵盾为眼中钉。他便派大力士刺杀赵盾。大力士来到赵家时,见赵盾光明磊落,忠心为国,便不忍下手,于是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请赵盾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杀死赵盾,结果被赵盾的卫士察觉,赵盾再次脱险。随后,赵盾和儿子赵朔被迫出逃,在逃跑的途中,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得知事情原委后非常生气,于是去找晋灵公理论,结果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语相向。赵穿无奈,命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折返晋国,拥立晋灵公的儿子为王,即晋成公。

晋成公继位后,赵盾很想知道史官对此事的评价,于是召太史令董狐询问。董狐把大事记录拿给赵盾看,只见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已向朝廷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说:“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说:“你身居相位,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来后理应讨伐乱臣却又没有这样做。那么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道:“《诗经》上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指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孔子后来评论说:“董狐,古之良士也,书法不隐。”意谓董狐没错,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出了国境,就不会有弑君之名了。后世因董狐按写史之“书法”纪事,直言不讳,称之为“董狐笔”。今天的翼城县东五十里处有良狐村,为董狐故里。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务使生活超然、逍遥、洒脱的精神内涵,《老子》一书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约前580年,老子出生于楚国,当时,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诸侯纷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寻遍各种书籍,试图找到一种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30岁时,还在苦心作学,无心娶妻生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蹇氏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连理。然而,蹇氏却早有婚约,只是不遂心意而一直执意不嫁。现在男方听说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将蹇氏抢了回去,蹇氏坚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伤心欲绝,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终身不娶,以对得起亡妻。

此后,老子一直潜心研究学问,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却始终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相传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后来,在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社会风气颓败,于是老子辞官归隐。他骑着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周大夫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并对他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如今要去隐居,何不把这些学问都写出来,也好给后人留一些启示?”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传于世。书成后,老子又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行迹杳然,不知所终。相传于前500年去世。

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其书的开篇,点出了老子哲学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开来,独成一家,即道家。

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化乃至人们的处世。《老子》一书被后人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为《道德经》,其英译本就多达四十多种,可见,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孙武

孙武的祖上原本姓田,是齐国的王族,因孙武的祖父田书颇具军事指挥才能,在多次战争中都有不匪的战绩,因而获赐孙姓。其父孙冯曾官至齐国卿相,显赫一时。军事世家的环境,使得孙武从小就对军事很感兴趣,小小年纪就颇具军事头脑。公元前532年,齐国内部发生动乱,纷争激烈,士卿大夫间相互倾轧,孙氏家族为躲避纠缠,遂迁居吴国。孙武曾在吴国的军队服过役,当过下级军校,还参加过吴、楚战争,后来因为负伤退出军队,一边耕田,一边研究兵法。他结合每一次具体的战争,分析总结胜方的经验和败方的教训,终于完成了名传天下的《孙子兵法》,他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孙子兵法》语言简练,全书不过7000余字,共计13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行军篇》。内容涉及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领域。

孙武不仅将《兵法》的理论讲的十分透彻,更用他的实际作战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决非纸上谈兵。他在宫女演兵时,屡次出现“杨柳细腰随风舞,莺声燕语乱纷纷”的场景,于是他冒奇险杀死了吴王的两个爱妃,杀鸡骇猴,宫女们一下子知道了什么叫军令如山,个个严肃紧张,令行禁止。不多时,便操练得像模像样了。由此,他从严治军的思想可见一斑。被吴王阖闾拜为大将后,孙武很快就为吴国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公元前506年,孙武大展兵家智谋,以“疲楚误楚”的策略扭转时局,又率3万兵力击退楚国20万大军,取得柏举之战的胜利,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获得了大量的兵奴和财宝。吴王阖闾死后,孙武又辅佐夫差南征北战,将吴国的国势推向了顶峰,同时,也成就了吴王春秋又一霸主的地位,只可惜后来,夫差刚愎自用,好友伍子胥又遭惨死,让孙武看到了兔死狗烹的结局,最后归隐避世。公元前479年,孙武病逝,葬于江苏吴县东门外。

孙武虽然在吴国战争的风云际会中淋漓尽致地施展了其军事才华,但真正让他挤入名人行列的却是他言不过七千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这部书内容完备,结构严谨,将战争中一些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为历代兵家所珍视,在当今的中外军事院校中,也被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孙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战略伟人。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字若,春秋末年鲁国人,公元前507年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传说鲁班家境贫寒,他自幼跟随家人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劳动中,他总是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用心观察家人和那些老师傅高超的操作技巧。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生产实践,鲁班渐渐掌握了家人所有的技艺,而且还青出于蓝,成为了当时鲁国有名的能工巧匠。

传说有一次,鲁国皇帝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宫殿,需要很多梁柱,就命令鲁班在15天之内做出300根。鲁班便让徒弟们带上斧头上山伐木,他们起早贪黑,眼看时间过半了,可他们却只砍了不足100棵,鲁班很是着急,便亲自到山上看看情况。他正急匆匆上山,突然手被一片草叶划了一条大口子,鲁班不解:一片草叶竟然如此锋利?他仔细观察了草叶,发现叶子的边缘有很多小锯齿,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受此启发,他回家将铁片做成锯齿状,然后用他伐木,果然事半功倍。这就是锯子的原形。

鲁班还发明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最初他划线总是拿一个尺子或是其它直的东西当工具,但有时候木材太长,这些工具就不好用了。后来他看见母亲裁衣服划线时用的粉袋,便有了灵感,做成了墨斗,可麻烦的是每次划线都得要母亲捏住另一头。最后还是母亲想了个主意,让他在墨斗上有加了个小钩子,于是代替了人力,从此,他一个人就可以弹线了。因此,这个小钩子也叫做“班母”,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在使用着。

他还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已有使用,其形若鱼,但结构简单,极易打开,鲁班经过研究后,将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锁的安全性。

鲁班一生发明无数,从生产、生活用具到作战用的工具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为我们今天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孔子的先世本为宋国贵族,后因政治避难于鲁国。传说孔子出生时,怪异难看,鼻孔朝天,且头顶凹陷,看起来像是一座山丘。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孔丘。但在3岁时,父亲去世,孔子与母亲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孔子虽然年幼,但却非常懂礼貌,而且对各种祭祀活动很有兴趣。每有祭祀活动,他总要让母亲陪他去观看,回来后便按照祭祀的程序,模仿学习。因此,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对各种祭祀礼节了然于胸。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开始接触各种学问。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不仅向名人学,也向平民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期间,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蓄养)等小吏。中年时,孔子成为了鲁国知名的学者,开始广收门徒,前来听其讲学的人总是围得像堵墙似的。前515年,齐宣王问政时,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未被重用。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的政治思想,但备受冷落。后于前484年,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编成《春秋》,创立了编年体史,直至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旨就是一个“仁”字,这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还说“仁者,爱人”,“仁”的境界是一个博爱的社会,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孔子游历遍天下,徒生众多。他死后,其弟子将他的语录言行编成书,定名《论语》,其中很多佳作、佳句广为后人流传。

墨子

墨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岁时,进私塾读书,对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非常欣赏,重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既有理论知识,又擅长实践的杰出人才。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儒家学说的深入反思,逐渐对儒家繁琐的礼仪和厚葬久葬的虚伪行为感到厌恶,认为儒学“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此,最终与儒家分道扬镳,创立了代表工商业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是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与儒学并称为“世之显学”。为宣传墨家的思想,墨子广收门徒,其行迹遍布齐、鲁、郑、卫、楚、越等国。墨家学派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成员都称为“墨者”,而最高的领袖称为“巨子”,所有的成员都要效仿大禹,身着布衣、日夜操劳、刻苦自励,而且要听从“巨子”的指挥,对“巨子”忠心耿耿,绝对服从。相传,墨子的门徒个个都可以成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无分差等厚薄,与儒家的“爱有差等”比起来更为进步。

墨子除了学识渊博,还精于机械,像滑轮、轱辘、车梯等都缘自墨子的发明。据《墨子》一书记载,墨子还做成了小孔成像的试验。墨子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共33篇,是墨子与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后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以成了现在研究墨家学派和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左右)期间的诗歌305首,因而又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诗篇都是配乐的歌辞,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个地区的“国风”,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土乐民谣,有诗160篇;“雅”是周王室所在地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颂是歌功颂德,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独具特色: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和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还往复的的形式,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htwY0M5oB/+Ih+n6Ld4mRHvvK6m7dOHhHE7Ty08fjfqk0zY+NsJ0Rn1F9xsy+8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