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晋

司马炎称帝

魏帝曹髦被杀以后,司马昭将自己封为晋王,为自己称帝做好了准备。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命令魏的文武大臣都改任晋官。同年12月,司马炎迫使魏帝让位,正式称帝,建国号为晋,将洛阳定为都城,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计杀贾后

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十二月,皇后贾南风在杀了辅政大臣(杨骏)和逼死了皇太后(杨藏)后,又匆忙地铺设好了废掉太子的陷阱。贾后以惠帝(司马衷)病重为借口骗愍怀太子入朝。当太子刚刚进宫的时候,她便派人给太子“食枣进酒”,将其灌醉,然后在酒醉中逼迫他如实地写出太子逼死父皇、杀掉皇后、自己登基、立后封王的手书。

接着她便以此为罪证,再让白痴的惠帝召公卿入朝,当众出示太子的“逼供”手书。尽管作为太子师傅的张华、裴顾看出手书字迹歪斜,其中必定有诈,出面为太子力争,但她的诈谋迷惑了很多人,而且她的权势让那些有异心的人也无能为力,因此最终还是把太子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朝中许多大臣对此愤愤不平,然而后党势力覆盖朝野,想为太子复仇的司马雅和许超结成联盟后,就以与后党联合执政而有矛盾的赵王司马伦的谋臣孙秀为缺口,发起进攻。他们以指点迷津的姿态告诉孙秀:“你们与贾后亲密,路人皆知。贾后废太子你们参与其事。朝廷无储,国危臣祸,望你们就此早作打算。”孙秀听后点头沉思。然后与赵王密谋此事,并进言:“太子生性刚猛,若得志必肆情无忌。而现在众人都认为我们与贾后同党,所以旧怨在前,我们即使有重扶太子之功,日后恐怕也难免杀身之祸。因此不如来个逼贾后速杀太子,然后我们以为太子报仇之名除掉贾后的连环计。这样,太子死而无后顾之忧,贾后废可独秉朝政。以高功秉政,别人也无话可说。”赵王对这一计策非常满意。

于是孙秀开始了他们的连环反间计。他先到后宫暗中散布有人要废贾后、迎回太子的谣言。贾后一听说传言就开始惶恐不安,便立刻命程据(太医令)做成“巴豆杏仁丸”的毒药,让孙虑到许昌完成毒死太子的任务。

孙虑到许昌后,先将此事告诉了贾后的心腹、监护太子的刘振。孙、刘决定先把太子转移到无人知晓的小房子里,饿上他几天,然后药食具进,将他毒死。谁知太子饿了几天后,对送来药食拒不食用。由于孙、刘杀太子心切,便利用太子上厕所的机会用棒子硬将这个23岁的小伙子打死。太子被杀后,贾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将刘振、孙虑、程据三人作为谋犯杀掉。这正是兔死狗烹的惯技。

螳螂可以吃掉蚕,可贾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螳螂之后还有黄雀。赵王借太子被害,群情怨愤,就与齐王司马冏联合发兵入宫废掉贾后,并送上原太子没能吃下的毒药,结束了她的性命。赵王因此得势,乃至废掉了惠帝。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乱,参加战乱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达到自己独揽大权的目的,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将杨骏杀死,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没有实现其独揽大权的目的,于是便借刀杀人,她自拟密书,逼惠帝写成诏令,交于楚王玮。楚王玮率兵诛杀司马亮与卫瓘,并夷其亲信、子孙多人。司马亮与卫瓘死后,贾后又设计诬陷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与齐王冏联合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被赵王伦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对司马伦。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伦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齐王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将齐王冏杀死,政权落入长沙王乂手中。

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领7万精兵,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不满成都王颖的专政,于是便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惠帝也被其毒死,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公元291~306年)之久,在战乱中军民死亡达30万,许多城市遭到洗劫,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战争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给内迁各族的统治者制造了割据称雄的机会。在这场大乱后10年,西晋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永嘉之战

八王之乱中,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反晋。建武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大单于,永嘉二年(308年)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王弥和石勒都来归附。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卒,其子刘聪杀兄夺位,命刘曜、王弥和石勒向洛阳进兵。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弃洛阳而奔许昌。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马越在军中病死,太尉王衍率军行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被石勒追及。石勒纵骑围射,全歼晋军10余万人。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和晋宗室48王自洛阳出逃,也尽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洛阳被攻陷,晋百官士庶死者3万余人,城市沦为一片废墟。晋怀帝被俘,后被杀害。

西晋分封制

西晋统治者为了防止政权被外姓攫取,实行分封制。泰始元年(265年),分封宗室27个王。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受封的一共有57个王。诸王以郡为国,规定大国有民户2万,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次国民户1万,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民户5000以下,置一军,1500人。同时大封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为公侯,一次就封500多人。这些人在西晋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

门阀制度

门阀世族的根源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东汉以来,地主田庄崛起,世家大族在经济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控制了朝廷选官的途径,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九品中正制使世族的地位更加牢固了。魏末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整个西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门阀世族制度就这样确立了。从此以后,地主阶级中的士、庶之别更加严格,门阀世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极力地扩大和寒门庶族的差异,他们将政权牢牢把持在手里,完全支配了国家的权力,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都十分稳定。

西晋流民

西晋中期以来,世族官僚凭借官吏占田荫客制的特权,广置田产,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不可遏止的土地兼并狂潮。同时,统治阶级贪婪、奢侈、荒淫,巨大的开支,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元康以来,又是无年不旱。元康四年(294年)发生大饥荒。元康七年(297年),秦、雍二州旱情严重,粮价昂贵、米斛万钱。元康以后至永嘉年间,持续发生旱蝗灾害。永嘉元年至六年(公元307年~312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牛马毛皆尽”,天灾人祸,终于导致了西晋末年的流民大迁徙和流民大起义。当时陕甘地区有10余万人流徙汉川,四五万人流徙鄂北、豫南,并州地区居民更是流迁四散,居民十不存二,或徙居河北,或流亡豫中。河北地区亦有四五万人流迁山东、兖州一带。四川地区有四五万人南奔湘、鄂,有一部分进入云南境内。全国流亡总数达30万户,约占西晋全国总户数(377万户)的1/12多。

西晋灭亡

晋愍帝司马邺14岁继皇帝位,匈奴汉国中山王刘曜驱军大进,向长安发动攻击。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向刘曜递交降表。第二天,愍帝乘羊车,光着上身,口衔玉璧,带着棺木,出长安东门,去刘曜军营投降。晋愍帝受到了刘曜的礼遇,刘曜焚烧了棺木,接受了玉璧,为他解开绑绳,表示接受他的投降。至此,西晋宣告灭亡。从司马炎称帝到司马邺投降,西晋共经历了52年。

《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TxLZD3g7muL4kUDNyDel520rtCaNC8b9pfICmzOSOoEowwFd7nK5ugkxpdLhe4me



东晋

永嘉南渡

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其封国与东海王司马越相临。八王之乱时,他追随司马越,并受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后因下邳难以守御,在征得司马越的同意后,于永嘉元年(307年)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改称建康)。司马睿与琅琊著名士族王导交好。司马睿初镇江东,南方士族心存疑虑,采取观望的态度。王导帮他拉拢南方士族,让南方氏族归附司马睿。此后多数南方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由观望转为支持。王导又竭尽所能在其中周旋,终使南北士族政治联合。建武元年(317年),得知晋愍帝投降后,司马睿自称晋王,次年称帝,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称为东晋。司马睿即是晋元帝。东晋的建立,王导功不可没,因此他深得司马睿的信任。王导身为宰相,掌握中央的行政大权,哥哥王敦手握重兵,掌握军事大权。其他重要的官职,也被王家人所占有。在东晋王朝,王家几乎和司马氏平起平坐。

侨置

永嘉之乱以后,由于北方接连发生战乱,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肆意烧杀掠夺,那里的汉族人民纷纷越淮渡江,南下避乱。据统计,北方总共有90余万人迁到南方,南方人口有1/6为北来的侨民。东晋政府对这部分人采取了侨置郡县的办法,即在地广人稀之外设立侨州、侨郡、侨县,让北方人集中居住,仍沿用北方原籍地名。侨州郡县的官吏仍由北方人士担任。侨人不入当地户籍,与当地土著人所区别,而且享有免除赋役的优待。

祖逖北伐

东晋建国前,祖逖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仅给他1000人和3000匹布。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百余部曲渡江,在江阴(今属江苏)打造武器,招募士兵。在北方广大汉族人民支持下,很快便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收复了。正当祖逖满怀信心,继续北进时,司马睿派南方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兖、豫、并、雍、冀、梁六州诸军事,以钳制祖逖。祖逖处处受制,忧愤成疾,于大兴四年(321年)病故。收复的河南的广大土地又被石勒所据,北伐成果被断送。

桓温北伐

东晋中期,桓温为捞取政治资本和抢夺军权,先后三次北伐中原。第一次攻打前秦,直抵关中,进军灞上(今属陕西),由于决心不大,遭前秦反击而失败;第二次攻打羌族姚襄,一举攻克洛阳(今属河南),但没过多久便被前燕收回;第三次打前燕,直抵枋头(今属河南),由于坐失战机,给养供应不足,最后也不得不退兵。

淝水之战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氐族占据了陕西关中一带,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357年,苻坚自称为大秦天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的国力很快强盛起来。随后,苻坚又将前燕、前凉、代国一一消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占有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2年,苻坚大会群臣,商讨对东晋用兵之事。许多文武官员都不同意出兵,无奈苻坚一意孤行,并于第二年亲自率领前秦军队大举攻晋。

为了抵抗前秦大军的进犯,东晋谢石、谢玄等率兵8万抵抗。他们首先出奇兵,在洛涧(安徽怀远县境)大破前秦的先头部队。前秦兵士大溃败。士卒在抢渡淮水时淹死15000人。前秦军队退到淝水西岸,而晋军进驻淝水东岸,两军隔河对峙,准备进行决战。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眺望,看到晋军旗帜鲜明,阵容严整。又向北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密密层层的草木,看上去好像都是人形,以为全都是晋兵,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与害怕。苻坚对苻融说道:“谁说他们人马少啊?这些也是劲敌呀。”急忙下令前秦军队,严守淝水西岸,不许出击。

淝水之战最终东晋胜利而告结束。从此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状态,而东晋则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域。

桓玄之乱

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专权。公元398年,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相继起兵反抗。桓玄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自称占有三分之二的东晋领土。402年,桓玄打败了司马氏的军队,控制了朝政大权。403年,桓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没过多久,北府兵将领刘裕将桓玄赶走,恢复了晋安帝的皇位,乱事遂平。

王羲之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琅琊王氏——一个当时极为显贵的家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王羲之从7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叔父王廙,后来又师从西晋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王羲之练字非常勤奋,据说,他每次练完字后,都到后院的水池中去洗砚台和毛笔,天长日久,那水池竟黑得如墨池一般。王羲之的故居至今还保存着“洗砚池”的遗址。即便走路、休息时,他也不断地揣摩字的间架结构、如何运笔,边想边在自己身上比划,竟连衣服都戳破了好几件。由于他的勤奋和用心,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湛,在13岁时便已远近闻名,成了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到了18岁后,王羲之决定云游四方,去外面开阔眼界,想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熏陶来提高自己的书法境界。他在泰山得遇李斯的刀笔小文、在汉魏宫廷遗址见到了钟鳐的真迹,在洛阳见到了三体书《熹平石经》,几乎每一样作品都让他受益匪浅,为他后来纳百家之长,独成一体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虽然出身王族,却丝毫没有纨绔之气,他为人正直,生性豁达,虽有用世之才,却不争名逐利,常将那些虚职、闲职视若草芥,朝廷曾因慕其声名,多次征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等职,都被他推辞掉了。王羲之后来曾官至护军,但由于他不侍权贵、仗义执言,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使得其仕途多有不顺。45岁时,反倒由护军出迁为右将军、会稽内史,因而人称“王右军”。

公元353年暮春3月3日,时任东晋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会,风雅之士云集在此,纵情咏怀赋诗,事后将诗赋集结成册,要王羲之为其作序。王羲之激情满怀,意兴正浓,欣然提笔,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集序》,被后人和历代帝王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因轻视其顶头上司王述的为人,耻为之下,遂以生病为由,辞官还乡,并在父母的墓前发誓此生永不做官,历史上称为“信誓之诚,有如皦日”(《晋书·王羲之传》)。之后,纵情于山水,隐逸旷达,集中精力潜心书法,在晚年时期,其书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其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可谓享誉当时,名垂后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作序文手稿。序中记述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快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叹。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堪称完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后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是公认的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据郭沫若考证,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分文字,兴感无端,与王氏的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因此疑为隋唐人伪作。但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无论怎样,《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王氏的气度、神韵、襟怀、情愫,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后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348年,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的画,笔迹细密如春蚕吐丝,行笔紧密连绵、超乎飘逸。他所画的人物神态潇洒、仙袂飘举、生动自然,后世的陆探微、阎立本、吴道子等都临摹过他的画迹。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的摹本。

除人物画外,顾恺之对风景画也是少有人及。他师法自然,水墨渲淡间尽显云雾显晦、草木华滋、风峦出没的秀丽风光。他的画风格多变,艺术魅力十足。

顾恺之不光在绘画上技艺惊人,还对绘画技巧做了具体详尽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准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三台山记》,主张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置阵布势。

除“绝”于绘画外,顾恺之还精于诗文,好矜夸,常因“才绝”而自夸。他曾拿自己的《筝赋》与大名鼎鼎的嵇康的《琴赋》相比,认为自己的文采毫不逊色于嵇康。顾恺之为人率真幽默、通脱痴黠,当他得知自己的画被盗时,不但不生气,反而说不是被盗,而是他的画通灵性,化仙飞走了。因此,又有“痴绝”之称。又因顾恺之小字虎头,故世称“虎头三绝”。

及至晚年时,顾恺之的绘画技艺越发精妙绝伦,笔法外拙内巧,构思精微细密,神气飘然自得。约在405年时,顾恺之开始任散骑常侍,409年死于任上。

顾恺之在秦汉传统画法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色,开启了隋唐绘画的高潮。他先进的绘画理论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绢本,设色,高27.1厘米,宽572.8厘米。根据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曹植为曹操第三子,相传他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女嫁与曹丕为妻。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遭谗而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作《感甄赋》。后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传说为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成了神,世人称宓妃。将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缅怀与寄托。《洛神赋》文辞优美,写人神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深受感动,于是绘就《洛神赋图》。此卷一出,即为世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洛神赋图》分段描绘了赋的内容,长卷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全幅作品共出现了61位人物,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画卷中,除了主人公外,还描绘了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生动活泼。《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典范。其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唐前的典型画风。

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很早就对“尧舜圣世”极为向往,并立下了“济世救民”的壮志。但当时,反动的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高官要职,寒门之仕常常遭到无理的压抑。

公元394年,29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推荐下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以期改善其家庭状况和实现其政治理想。但因不堪吏职,很快就辞去了官职。陶渊明早年就很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爱慕自然,加之现在仕途不顺,就更加向往那种恬静淡然、不为俗事所扰的生活了,常“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39岁的陶渊明思想更加成熟,官场的尔虞我诈和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都让他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44岁那年,陶渊明的家里遭受了一场火灾,本已贫困不堪的家更是无以为计。为了生计,深受儒学影响而鄙视劳动的陶渊明也不得不亲自辛苦躬耕,但窘迫的生活仍旧没有丝毫改观。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向生活低头。陶渊明早已对朝廷绝望。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奈选择。但值得庆幸的是,劳动让陶渊明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也使他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并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的诗篇,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成了田园诗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平淡自然、深厚醇美。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反映了诗人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以其自然、朴实而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卓立与中国诗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唐、宋以后,学陶诗更是相沿成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诗风的影响,他本人被奉为田园诗歌之祖。 frVnePQjReO55vA8It7ju6YYHp6qsLhOhFzA/qw8SXsEWB+Ue2BuFH9v6z1syz9y



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两晋之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对峙长达169年。

在中国南方,先后建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刘宋(420年~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南齐(479年~502年)的历史只有23年,但由于内部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年~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统治时间最久,将近半个世纪。陈(557年~589年)的统治时间只有33年,历3代5帝。陈是一个疆域狭小、力量单薄的王朝,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周。

在中国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北魏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建立,其打败后燕入主中原,于386年建立北魏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北魏统一北方的439年(太延五年)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魏(534年~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定都长安,历3帝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年~577年)和北周(557年~581年)取代。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帝位,改国号为隋。南北朝时期结束。

刘裕代晋

刘裕本是东晋北府兵的将领。公元404年,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后,就牢牢地掌握了东晋政权。接着,他通过发动北伐,使自己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420年,晋恭帝被迫让位,刘裕即位称帝,建立了南朝宋政权,刘裕就是宋武帝。

刘宋元嘉之治

刘裕建宋以后,为了振兴新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死后,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整日沉湎于游乐之中,而对朝政却置之不理,没过多久便遭到废黜。第三子刘义隆即位,这就是宋文帝,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继承前代的事业,推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加强对于地方官的考察监督,同时放宽刑罚,诏求贤才;在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减免赋税,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上,他大力发展教育。这样,刘宋王朝就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宋文帝的年号是元嘉,因此历史上把这段清明的统治时期称为“元嘉之治”。

南齐的兴衰

萧道成废宋称帝以后,推行了一些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措施,他下令禁止大族招募佃客和占山封水,又减免赋税,发展教育。其子齐武帝对生产也比较重视,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很快便呈现出了一片升平景象。武帝末年,皇室和贵戚的生活极其奢侈腐化,他们大肆聚敛资财以充实自己。武帝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国家政局越来越混乱。齐明帝萧鸾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以后,大肆杀伐,先后诛杀了12位亲王。东昏侯萧宝卷更加残暴,前代皇帝的子孙几乎全部被他斩杀殆尽。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次年废掉了齐和帝萧宝融,南齐灭亡。

萧梁的衰亡

萧衍灭南齐登上皇帝宝座后,改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为“萧梁”(公元502~557年)。萧衍在位时,努力调和国内的矛盾,选贤才,重农业,但与次同时,他又大力提倡佛教,不断加重刑罚。萧衍晚年时,朝政黑暗。公元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作乱,攻入建康,并在次年三月攻入梁武帝居住的台城。五月,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侯景立武帝太子为帝,即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干脆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第二年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打败。侯景在东逃的路上被部下刺杀。随后,梁朝的宗室诸王相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陈霸先杀掉王僧辩,控制了萧梁政权。557年,陈霸先废梁自立,建国号陈。

北魏建立

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东汉时起,拓跋部逐渐向南迁侈,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十六国时期,拓跋鲜卑曾建立代国,于公元376年被前秦所灭。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他被尊为太祖道武皇帝。

北魏佛教的兴盛

公元509年(魏永平二年),魏帝元恪在式乾殿为众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于是国内佛教大盛。

魏自文成帝拓跋濬时允许民间修寺院、养沙门,随之社会上就掀起了一股崇尚佛教之风,塞上云冈、陇西敦煌、中原的龙门正是崇佛的明证。魏宣武帝元恪自幼尚佛,能因讲论佛而废寝忘食。他在位时大力提倡佛教,又在式乾殿为众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一时境内佛教大盛。元恪自养西域和尚3000多人,并建永明寺供其居住,又在嵩山建闲居寺,在洛阳城南建景明寺,青台紫阁、富丽堂皇。各地也佛教大兴,洛阳城内有500多座寺庙,各州郡也建有1万多座佛寺。

由于统治阶级崇尚佛教,使得各地屡建寺庙,令百姓承担沉重的赋役,人民苦不堪言。

北魏的衰亡

随着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和生产的发展,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圃豪华得像皇宫一样,僮仆多达6000,妓女500,一餐要耗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豪华奢侈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吏部尚书元晖被称为饿虎将军,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是敛有方。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不同寻常的待遇。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慢慢就被淡漠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升迁非常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正光四年(523年),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濒临于崩溃的边缘。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向洛阳进军,在河阴杀死了胡太后及大臣2000余人,将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后,内乱不止。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

北齐代东魏

高欢拥立东魏政权后,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朝政大权。公元549年,高欢的长子高澄被人刺杀,次子高洋继掌大权后,革除了高澄时的弊政,顺利控制了局面。550年,高洋被任命为丞相,晋爵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位称帝,建立了北齐,史称文宣帝。

齐宫内乱

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后主高纬即位,没过多久齐宫便发生了内乱,和士开、穆提婆专权乱国,骄奢淫逸。和士开出入北齐诸帝宫禁,与皇室亲狎。武成帝高湛对和士开非常宠信,任命他为侍中、右仆射。高湛临终前,委任和士开为顾命大臣。高纬即位后更加器重他。武平元年(570年),和士开为淮阳王,任沿书令。于是他得以更加自由出入宫闱,与胡太后淫乱。这引起高纬胞弟琅邪王高俨的不满。侍中冯子琮劝高俨杀和士开及侍中、城阳王穆提婆。武平二年(571年)七月,高俨假传诏书杀幸臣和士开,又企图杀高纬乳母穆捉婆、生母陆令萱。高纬闻听后十分恼怒,忙急召斛律光入朝,命他领兵擒高俨及党羽。胡太后担心高俨被杀,于是便将他留居宫中,只以冯子琮抵罪。胡太后对高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饮食必经自己先尝后才给高俨。九月二十五日,高纬听从陆令萱及侍中祖猕建议,假称要与高俨出猎,派人将年仅14岁的高俨拉出宫杀害。为安抚胡太后,赠高俨谥号为楚恭哀帝。

胡太后先是与和士开淫乱,和士开死后,便与沙门统昙献通奸。昙献甚至被众僧戏称为太上皇。高纬对此有所耳闻,后朝见太后时,发现侍立于太后左右的二尼姑竟是男人。于是高纬将昙献斩首。武平二年(571年)十月二十五日,后主高纬将胡太后从晋阳(今山西太原)送回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派宦官邓长将太后囚禁于北宫,并敕令不许内外诸亲与胡太后相见。

北周灭北齐

北齐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此时北周已经取代了西魏政权,而且日益强大起来。公元575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兵分几路讨伐北齐,齐军很快就被击溃了。577年正月,北周大军攻入邺城,北齐灭亡了,北周统一了北方。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撰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跟“志怪小说”之着重记述神怪异闻不同,“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

《世说新语》依内容分为《德行》、《言事》、《政事》、《文学》等36门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多寡不同,有的篇幅较长,一般是数行即尽,也有的只是三言两语。书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情况也有所涉及。各篇通过记录许多人物的奇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

《后汉书》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近二百年的历史。《后汉书》的原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是最主要的部分。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他曾任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因为触怒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不得志,于是发奋编写《后汉书》。在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以谋反罪名被杀。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删繁补略,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写成了《后汉书》。这部书具有简明周详的特点,因而能拔起于众家之后。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撰。“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文心雕龙”即文章写作精义。其讨论的对象,为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其本意是写作指导,但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开创性的,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原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纲领﹐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经》三篇﹐要求一切以道为本﹐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乐府》、《明诗》、《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以《史传》、《论说》、《诸子》等篇较重要,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不含《时序》﹐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评析鉴赏。这两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以上四十九篇﹐加上最后综述﹐共五十篇。《文心雕龙》,提出了相当富于创新而且系统的意见,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由于意义重大,历代都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理论专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心雕龙》,以至研究团队有了“龙学”的美誉。

π值的推算

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进行了精确的推算,完成这一推算的是南朝时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他推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还采用了两个精确度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圆周率,一个是22/7,称为“约率”,另一个是355/113,称为“密率”。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值。直到1357年,欧洲才有一个德国数学家推算出这个数值。所以,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355/113这个圆周率值称为“祖率”,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大明历》

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对天文学也很有研究。他对大量古代天文历法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精密地分析,并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观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经过实际观测,发现当时刘宋王朝所施行的《元嘉历》(由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定)有很多不精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于是更造新法。他提出每391年应该有144个闰年,这种方法比过去的17年9闰,更为精确,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在制订历法时,祖冲之还使用了岁差理论,推算出岁差是每45年11个月后退1度,能将岁差应用在制定历法上,这在天文历法史上堪称一个创举。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编,制定出了当时最科学、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公元465~527年),字善长,范阳诼鹿(今河北诼县)人。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地理著作和山川名胜极有研究,为三国时代的《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该书记述了中国1252条大小河流,目的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地理著作。因此文笔优美,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山水文学名著。

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的民歌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祖国南方和北方文化不同风俗的风貌。南方的民歌以缠绵婉转为特色,北方的民歌则以慷慨激昂为特色。南方民歌大都是恋歌,北方民歌除恋歌外,还有牧歌、战歌等。其中《敕勒歌》和《木兰诗》在北方的民歌最为著名。

《敕勒歌》十分简洁雄壮,充满了一种豪迈气概。

《木兰诗》是北方民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这是一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经过后代文人的不断加工,作品更趋完美。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修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高层砖石建筑,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现塔身十二角形,高41米。外部做密檐十五层。第一层特高,除四个券门外,壁面砌有“阿育王塔”作为装饰。二层以上,塔身逐层缩短。十五层以上置塔刹,相轮七层以收到顶。塔外表涂白粉,外型轮廓具有刚柔结合的线条,给人以秀美的感觉。 frVnePQjReO55vA8It7ju6YYHp6qsLhOhFzA/qw8SXsEWB+Ue2BuFH9v6z1syz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