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可道

【道者,人之所蹈 ,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

注曰: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 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王氏曰: 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白话: 所谓道,就是人们平时所遵守的各种自然法则。虽然如此,人们却并不知道道来自何方,将归何处。

解读: 打个比方,道就像水,人就是水中的鱼。鱼生活在水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吐泡泡,翻浪花,都在水中。虽然如此,鱼永远也不可能看清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身在其中,不可能观其全貌,当然不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了。同样,人只能感受道,体悟道,却不可能知道道。道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你,但它又是随和的,让你亲近,同时又不能不对它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一个统治者若能顺应天道,顺应民心,必然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让国家长治久安,让自己流芳百世。若违道逆天,暴虐臣民,祸乱朝纲,弄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必然会让自己陷入身死国灭的境地,留下千古骂名。

案例

秦、隋短命

秦朝与隋朝曾盛极一时,但都非常短命。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千秋功勋,在政治上也颇多建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一人犯法,全家全族,甚至乡里四邻都要被连坐。官吏如狼似虎,老百姓动辄得咎,犯人多到了“赭衣(赭衣为罪犯所穿红褐色的衣服)塞路,囹圄(监狱)成市”的程度。不但如此,秦朝的刑罚还花样繁多,而且十分严酷,死刑就有车裂(五马分尸)、腰斩、烹醢(烹就是把犯人扔进大鼎里煮死,醢则是把犯人剁成肉酱)、磔(千刀万剐),犯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死刑之外,还有肉刑,如墨(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并涂墨)、劓(割掉犯人的鼻子)、刖(砍掉犯人的脚)、宫(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等,百姓无法忍受,痛苦不堪。

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百姓的徭役负担十分沉重。他派尉屠睢攻打越人,又让蒙恬率兵攻打匈奴,每次征伐,人数都是几十万。他穷奢极欲,修建十分豪华的阿房宫、骊山陵墓,倾天下的财力来满足一人之欲,不管百姓的死活。丁男不足,又征发妇女进行运输,百姓被沉重的徭役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由于征伐、修建大量的宫殿耗费巨大,秦始皇又加重盘剥百姓,当时的赋税负担异常沉重,百姓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上交给官府。长期的徭役征发,使得全国的精壮劳动力都在当兵或者充当民工,土地无人耕种,百姓都无法生存了,官府却严厉地催缴赋税。百姓卖儿鬻女仍无法支撑,走投无路而吊死在路边的比比皆是。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继续加重对百姓的压迫。百姓无法忍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公元前206年,曾盛极一时的秦王朝土崩瓦解,嬴氏王族也被消灭殆尽。

隋朝一度十分强盛,北击突厥,南下灭陈,四夷朝贺。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诛杀贤臣,高颎、贺若弼、薛道衡等功臣名将都被他无故杀死。他营建东都洛阳,工程规模浩大,用时却只有一个月,征发的百万劳工,死亡十之六七。他又开凿大运河,急于求成,劳工死伤无数。他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派出的百万大军,只有几千人活着回来。大量劳动力被征发去运输粮饷,修造战船。百姓因为修建战船而被迫日夜浸泡在水中,下半身被泡烂生蛆。隋炀帝的罪恶恰如农民起义军在讨伐他的檄文中所写的那样:“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人民无法忍受,纷纷揭竿起义,强大的隋朝在公元618年宣告灭亡。隋炀帝自知作恶多端、众叛亲离,对左右很不信任,常把毒药带在身上,一旦情况突变自己还能落个全尸。结果,还是被部下缢杀在江都,萧后后来也被人当作礼物送给了突厥可汗。

无道亡国,秦二世、隋炀帝是最典型的例子,足为后世鉴戒。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强盛局面,其功绩也只有汉武帝能与之相提并论,他统治的时代也是中国人一直为之自豪的时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后,深刻借鉴隋朝的亡国教训,顺应天道,勤政爱民。他认为百姓是国之大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十分爱惜民力,很少兴修宫殿,尽量避免烦扰百姓。唐太宗患有气疾,但他长期居住在潮湿低矮的宫殿里,不允许大臣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突厥侵入边地,大臣奏请唐太宗征发百姓,修建堡垒以抵御突厥的骑兵。唐太宗却自信地说:“突厥连年发生灾祸,颉利(突厥可汗)不想着安抚人民,却来侵扰边地百姓,他的死期不远了。我应该为百姓扫清突厥的贼寇,哪里用得着烦劳百姓去修建堡垒呢?”

一年,都城长安发生蝗灾。唐太宗在自己的花园中看见了蝗虫,立即捉住几只,向上天祈祷:“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你们(蝗虫)却把它们吃掉。我宁愿你们吃掉我的五脏六腑。”说完就把蝗虫放进嘴里,要吞下去,左右大臣认为不可,说蝗虫是一种邪恶的东西,吞下去可能会引起疾病。唐太宗则说:“我替百姓受灾,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就把蝗虫吞了下去。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吞下蝗虫后,当年的蝗灾就消失了。虽然记载的内容比较离奇,但唐太宗的一番爱民之心表露无遗。

他还经常和大臣们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一次,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发生大旱,隋文帝不许用官仓的粮食赈济百姓,却让百姓迁移到关东(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寻求活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但当时官仓的粮食仍然可以维持十五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而穷奢极欲,尽情挥霍,导致身死国灭。所以啊,官仓里的粮食就是为了在灾荒时期赈济百姓的,不然再多也没什么用。”

贞观初年,盗贼很多,其中大部分是穷苦的百姓。唐太宗和大臣商议消除盗贼的方法,有的大臣建议采用严刑峻法,唐太宗嘲笑他说:“老百姓之所以沦为盗贼,主要是因为赋税徭役太过繁重,官吏贪污催逼,他们生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我应该戒除奢欲,节省费用,减少徭役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提拔任用清廉的官吏。这样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自然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还用得着去施行严刑峻法呢?”唐太宗说到做到,几年之后国家便安定下来,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门做生意的商人甚至敢携带巨款露宿在野外。

唐太宗还对侍臣说:“君主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依赖百姓而存在。剥削压榨百姓来满足君主的奢欲,就像是割掉自己身上的肉来缓解饥饿,肚子饱了,命也就没了。国君一个人暴富,但国家灭亡了,钱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国君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的欲望。君主的欲望太多,耗费也就多,耗费一多,就会想着去搜刮百姓。百姓困苦,国家就危险了,君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我常常考虑这个问题,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选贤任能,知人善任。贞观时期的名臣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徵、岑文本、马周、王珪、张玄素等,名将有李靖、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薛万彻、李大亮、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薛仁贵、苏定方等。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辅佐下,唐太宗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厉行节约,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使得贞观年间国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殷富,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对外关系上,攻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妥善安置其民众;平定吐谷浑,保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的领土一度扩展至咸海,安西四镇尽入大唐版图,中亚多国俯首称臣,年年朝贡。新罗、日本更是对中国文化仰慕得五体投地,日本的“大化改新”就具有浓重的唐朝色彩。中国的军事、政治影响力在贞观年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怀与恢宏的气度处理与各民族、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声望达到历史的顶点,人民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唐太宗功莫大焉。

总之,唐太宗顺应天道,抚绥万方,中国进入历史上最强盛、最荣耀的时期。唐太宗因此而流芳百世,贞观时期也为后世所称颂。 FmmFa6VD4kYsFaSTv1iZsxcf7i6XM2vebqyBRGzFSdo7MSf/sc4WX8RQcTKOeo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