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清形势很重要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 抱道 ,以待其时。】

注曰: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 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 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力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白话: 贤人君子都能掌握盛衰成败的规律,认清治世乱世的形势,通晓出仕退隐的道理。因此在世乱时退隐山林,持守正道,等待时机。

解读: 具有大才大智的贤人君子都能看清当时的社会形势,从而为自己的前途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国君有道,国家兴盛,自然注重人才,这时候入仕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国君无道,政治上则小人当道,贤才自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强行入仕就有可能招来祸患,此时就该选择归隐,静观时变,等待机遇。只有这样的人,才懂得抓住时机,往往能在历史上有一番作为,也才有资格被称为贤人君子。时机不到,就要耐心地等待。能成大事的人,必然善于等待,必然善于忍耐,也必然善于抓住时机。

案例

诸葛亮潜居南阳遇贤主

抱道待时而成大业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诸葛亮了。

诸葛亮是山东琅邪人。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十常侍弄权,天下大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难于荆州。诸葛亮志向远大,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齐国迅速富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曾协助燕昭王治理弱小的燕国,并以上将军身份率领五国联军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他们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此自比,足见其志向之大之高。诸葛亮不是眼高手低、空有志向的腐儒,而是有着杰出才能的豪杰。一般人都嘲笑诸葛亮狂妄,对其嗤之以鼻,只有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深信他。

经黄巾军起义的打击之后,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全国军阀割据,彼此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诸葛亮的抱负就是要安定天下、兴复汉室。要实现这样的抱负,非真英雄不行,而当时的军阀绝大多数都目光短浅、难成大事,而能成大业的只有寥寥数人。曹操虽然英明神武,还统一了北方,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和诸葛亮的立场是对立的。孙权虽然也是英雄,而且也邀请过诸葛亮,但诸葛亮知道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难以全部施展自己的抱负。此外还有一个英雄刘备,才干远远不及曹操,势力也小得可怜,而且屡战屡败,还寄住在刘表的地盘上。但刘备托名皇叔,立志兴复汉室,而且他亟需诸葛亮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加上刘备个人才干不高,绝对能让诸葛亮全力施展才干。

诸葛亮就这样耐心地、从容地等待着机遇的到来。果然,当刘备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与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硬生生地从刘璋手里夺得益州,并一步步打下了蜀汉的江山。刘备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放手任用,使得诸葛亮的才干得以完全施展。虽然诸葛亮没有辅佐刘备统一中国,但他的名气却远远地超过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萧何与辅佐李世民建立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这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完全施展开自己的抱负,让人谋的力量得以最辉煌地发挥有关。

诸葛亮明于盛衰之道,善于抓住时机,终于建立了不世之功。他在生前位极人臣,是蜀汉的摄政王,被刘禅尊为“相父”;死后也被后人广泛地称颂与景仰,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诸葛亮的,没有不敬佩诸葛亮的。虽然壮志未酬,但诸葛亮做事做人都是非常成功的,足以值得后世效法。

王猛扪虱而谈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大臣王猛,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卖畚箕为生。他相貌堂堂,博学多闻,尤其喜欢钻研兵法。他为人深沉、刚毅、威严,不喜欢考虑琐碎的事情,不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根本不去搭理。世俗之人常嘲笑他,但王猛不以为意,悠闲自得。

王猛年轻的时候曾去过邺城,但并没有受到达官贵人的重视,只有徐统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要聘请他为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王猛知道时机还不成熟,就逃跑了,隐居在华阴山中。他胸怀济世安民的志向,渴盼能够辅佐英明神武的帝王,施展自身的抱负。他静观时变,耐心地等待着。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率军北伐,征讨前秦。桓温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霸上,进逼长安。当时人们仍奉东晋为中原正朔,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慰劳桓温,一些老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官军啊!”

王猛觉得机会来了,就去拜见桓温。桓温和他聊天,王猛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神色自如,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在身上捉虱子,旁若无人。桓温看到王猛气度不凡,就向他询问:“我奉天子之命,率领精锐部队十万,秉持正义,讨伐逆贼,为百姓消灭凶恶的贼寇。但秦地豪杰到现在也没有来归附我的,这是怎么回事?”王猛对答:“明公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就近在眼前,而您却按兵不动,黎民百姓还不清楚您的心意啊!(意思就是:人们不知道桓温是真的北伐,还是借北伐来图谋个人野心。)”王猛一语就道破了桓温的心迹,桓温无言以对。后来东晋军队粮秣用尽,抢收关中麦子来补充军粮的计划也被前秦君主苻健识破,桓温被迫撤军。撤军前,桓温觉得王猛是个人才,就想把他收入麾下,任命他为高官督护,让他和自己一起回到东晋去。王猛回到山中,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说:“你和桓温都是当世英雄,恐怕一山难容二虎。留在这里同样可以获得富贵,哪里用得着跑到东晋去呢?”王猛就打消了投奔桓温的念头,继续潜居抱道,耐心等待。

苻坚要发动政变,听说王猛具有将相之才,就让自己的亲信吕婆楼请他过来。两人一见如故。苻坚具有雄才大略(当时还是藩王,找王猛来就是为了策划政变),后来成为南北朝最有作为的君主。英雄惺惺相惜,苻坚和王猛对天下形势的见解非常一致,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

等到政变成功,苻坚即位,对王猛加以重用,并对群臣说:“王景略(王猛,字景略)就是管仲、子产这样的贤人啊!”他一年之内给王猛升了五次官,使其权倾朝野。苻坚对王猛的大力尊崇,使得苻氏的宗室老臣都非常嫉妒,他们就让人说王猛的坏话。苻坚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将说坏话的人加以重罚。从那以后,国内再也没有人说王猛的坏话了。不久,苻坚又让王猛担任宰相,全力委用,史载:“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在苻坚的支持下,王猛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他选贤任能,裁汰冗官,劝课农桑,兴修儒学,最后政治达到了“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的极其清明的局面。在王猛的努力下,前秦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先后攻灭前燕、前凉,最终统一了北方,并对偏安于江南的东晋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史载:“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王猛作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才能在当时罕有匹敌。他生前荣宠备至,苻坚对其极其信赖,倚为左右手,不但担任过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等显职,还兼任过持节、常侍、将军、侯等军职、爵位。苻坚对王猛极其尊敬,把他比作自己的姜太公,常对自己儿子说:“你对待王公,要像对我一样。”王猛五十一岁时病死,苻坚痛哭不已,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等到王猛入殓时,苻坚又三次到王猛的棺前痛哭。王猛葬礼的规格非常之高,比照西汉的霍光(霍光的规格就比皇帝差那么一丁点)。王猛下葬之后,满朝文武及百姓又聚在巷子里大哭了三天。 cscz2X7W7FvjXXqlvb5dhx9N/nI6Wuas66Ws5Ql9Vmko8U1hxlVtNlreGpvsMj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