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门外汉”如何看懂艺术?
如果你是艺术“门外汉”,那么先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它平等相对

平常的心

常常听到这样的疑问:没有美术基础的普通人怎样欣赏大师们的画作?为什么有很多名作,看起来并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它们成了名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则新闻,一位演奏家在地铁口拉了很久琴,少有人问津,也没有什么人觉得他特别,但其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优秀的演奏家,如果在音乐厅演出,门票不菲。

人们对于同一个东西,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反馈,所以我们很难从“怎样去看一张名画”这样的角度来谈论艺术。

一张画是不是名画,一个人是不是大师,一件作品在拍卖会上是否拍得了高价,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他人赋予的,这些名声、价格本质上与那件作品未必有最直接的关联。对于欣赏的人而言,如果先入为主地强调“大师”“名作”这样的概念,很容易让人在一种带有滤镜的不真实的期待中看待它们,进而产生疑问:既然它都这么好了,为什么我看不出来呢?

面对一件作品,不管它有怎样的名声、你有或没有关于它的认识、了解,先保有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作品,无论于时代、于社会有怎样的意义,当它与一颗正在观察、感受它的心灵相对的时候,便只是一件作品而已。

看一件作品,永远都有两个角度。

一个角度是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它的人看见了它。这种情形就像遇到不认识的人,聊一聊,相互接触,会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我喜欢他,我不喜欢他,或我们有某种相似之处,我们完全不是同类,等等。

如果喜欢,最好,可以继续接触和了解下去。但如果不喜欢,我们往往就止步于此了,甚至还会去找一些理由,来印证这种不喜欢。这有点可惜,因为你的认知也就停在这里了。

另一个角度是无论喜欢与否,都暂且抛开,抱着对于未知的好奇,继续了解下去。它的背景是什么,创作它的人有什么样的故事,那个时代流行什么样的风格……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跟当时的社会人文紧密相关,观看一张画的方法论很多,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有兴趣的作为切入点。

喜好或是人所形成的趣味,和我们过去所知的总和有关。比如,我们和一个人第一次接触,可能无感,也容易因为第一印象而轻易下结论,渐渐地了解多了,可能对方身上一些你喜欢、能理解、有共鸣的特质就展现了出来,兴趣和喜好往往会帮我们开启第一步,但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不能仅仅止于个人喜好。

晚明的画家中,我特别喜欢陈洪绶,但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他的画时,我是不喜欢的,因为他画得很怪,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丑为美的一种趣味。但那就是他的审美,是他认为好看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确实影响了后来整个清代的人物画。当时,老师说那叫高古,我却在心里默默说,那是丑。

一开始的不喜欢,并不阻碍我去临摹他的线条,了解那个时代。比如读张岱的文集,里面提到陈洪绶是怎么画《水浒叶子》的,然后再看看他交往的那些人的性情和特质,就会发现他们真的在崇拜和实践着一种近乎魏晋时的放逸不羁,于是便更加理解,他为什么要去挑战那种他认为是流俗的、只是单纯漂亮的审美了。

此中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无常”这个铁律,在艺术中也无例外。如今,梵高的作品被奉为瑰宝,但当时的人们并不青睐他的画,艺术市场是最令他感到挫败的领域。每个时代的审美都在变化,没有一种恒定的标准,也不是纯粹个体的东西,而是形成于集体意识中。能够意识到这些,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欣赏艺术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角度,这样也就不容易被外界信息影响,产生困惑了。

总结起来,就是对于某件作品可以不喜欢,可以纯粹地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除此之外,不妨再进一步,把它作为一个契机去了解更多东西。如果真的不相应,也不妨碍你去赞美和欣赏,以及懂得作者的努力和背后的用心。

你被触动了吗

还想再说说第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非常当下的,就是在此时此刻,我与一件作品彼此应照的时候,它是否触动了我。

有一类艺术家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比如,他们会试着用水墨画一画今天的CBD,画一画CBD里辛苦工作、面无表情的上班族,表达这个时代的困惑与焦虑。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下乡去农村体验生活,描绘乡土风情,还有一些我们不曾有过经验和体会的现实题材。记得我的老师刘庆和先生写过一段文字,他说美院的风格是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如何去体验这些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得出感知,其实是很微妙的东西。

他的话让我很感动。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都没有问题,只要这个东西确实是你自己的就可以。

我也常想起齐白石先生说的,不是他不想画那些特别的、非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太美、太丰富,无物不可画,各种的好看,各种可爱的细节,让他没有办法不画它们。

艺术的核心还是真诚,并不是说所有的艺术体验都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但那些来自你每时每刻真切感受的东西,会更有质感,更能带来触动和共鸣。如果呈现出的形式和内在的情感不是从自己的生活和心中长出来的,那么它也许能带来冲击,但难以动人。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曾有一些老先生,即便只有一个小面包,依然要铺上餐巾,用刀叉认真切好,优雅地吃掉。一些人会觉得这是“死装”,还有一些人会非常赞赏这样的品格,觉得他在非常用心地善待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刻。艺术作品也是这样的,它们就像是我们的镜子,对于不同作品、不同创造方式的反应所映射出的,是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认知与审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在今天,艺术生态的确比过去更复杂了,但回归到艺术本身,它能否触动心灵,还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每个艺术家都是独一无二的,简单的贴标签和分类虽然会省很多力气,但不能取代你在平静面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时,问自己是否心动、是否喜欢。这是欣赏艺术品时最有用和最准确的方法,因为有些东西直接与心灵相关,无法被经营。

笔记提要:

1. 面对一件作品时,抛开名声、价格等外在因素,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与它真切、平等地相对。

2. 不要只停留于自己现阶段的喜好和判断,试着将不明白、不喜欢,变成去了解更多的契机。

小功课:

● 从视觉感受、文字内容、作者生平等不同角度切入,试着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参考作品:杨凝式的《韭花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0ZR1PPtzYWjLgW4YLsffuKSU4sHZANET0wIjn5FQN7nzqjjLyMBqNc1h/e/BF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