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第二
周纪二

(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共48年)

主要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 032

围魏救赵 038

孙膑与庞涓第二次交手 043

商鞅之死 047

孟子见魏惠王 048

诸侯开始称王 052

苏秦合纵 053

孟尝君散财养士 060

主要学习点

成就大事业的人,不跟一大堆人商量 032

诚信是人君的大宝 034

齐威王的国宝论 036

国君不可随意行赏 040

兵法关键在于掌握老套路 045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047

中国价值观大命题:孟子的“义利之辨” 049

君子养士,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060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1 齐伐魏,占领观津。

2 赵侵齐,占领齐国修建的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1 魏、韩两国在宅阳会晤。

2 秦国在洛阳打败魏、韩两国联军。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1 魏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1 秦献公在石门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显王赏赐给他黼黻之服。

【华杉讲透】

黼黻是天子服装的纹样,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分别为: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黼、黻最早分别表示两种事物。黼专指斧,半黑半白的斧形图案,天子穿它,取其杀伐决断之意。黻专指正反两弓相背的图案。周显王赏赐给秦献公有斧和弓图案的礼服,相当于是对他征伐的肯定了。

显王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1 魏国打败韩、赵联军于浍。

2 秦国与魏国在少梁会战,魏军败,宰相公孙痤被俘。

3 卫声公薨,子卫速继位,是为卫成侯。

4 燕桓公薨,子燕文公继位。

5 秦献公薨,子秦孝公继位。秦孝公本年二十一岁。当时秦国所处的形势,黄河、华山以东,有齐、韩、赵、魏、燕、楚六个强国,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宋、鲁、邹、滕、薛等十几个小国,楚、魏与秦接壤。魏国为了防备秦国,修筑了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河,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经巴城,南到黔中,拥有广袤的领土。各国都把秦国看成落后地区的蛮族部落,排斥秦国,中原地区的国际会议,都不邀请秦国参加。于是秦孝公布德修政,发愤要把秦国建成强国。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1 秦孝公发布全国通告:想当年,我先祖秦穆公,在岐山、雍县之间起家,励精图治,修德行武,向东平定晋国之乱,协助晋文公归国继位,以黄河为界,修为秦晋之好;向西讨伐戎翟蛮族部落,开疆千里之广。天子封他为伯爵,统治一方,各国诸侯都来致贺,为后世开基创业,光辉灿烂。以后经过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相继在位,内政不安,无暇外举。导致三晋夺我先祖河西之地,实为国耻!到我的父亲献公继位,镇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准备出兵东征,收复穆公的故土,重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每当想起先君壮志未酬,常痛于心!无论是本国臣子,还是外邦宾客,能有出奇计强秦者,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

卫国公孙鞅听到这个通告,就向西投奔秦国。公孙鞅是卫侯庶出的子孙,喜好刑名之学。

【胡三省曰】

刑名之学,就是法家学派,循名以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公孙不是姓氏,他的祖先出自卫,他姓卫,叫卫鞅。如果是卫侯的儿子,就是公子鞅,因为是卫侯的孙子,所以叫公孙鞅。

【华杉讲透】

后来秦孝公将商赐予他,作为他的封地,所以叫商鞅。

卫鞅开始时事奉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国君推荐,就身染重病,卧床不起。魏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病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卫鞅,虽然年少,但有奇才,希望国君您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治理!”魏惠王默不作声。公叔痤看魏惠王不以为然,又说:“君上如果不愿意重用卫鞅,一定把他杀掉,不能让他出境为别国效力。”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

公叔痤把卫鞅找来,说:“我先君而后臣,先公而后私。所以先为君谋,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亡吧!”卫鞅说:“国君不能听您的话用我,他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卫鞅安然不动。

魏惠王从公叔痤家里出来,对左右说:“公叔病重,人都烧糊涂了,悲乎!一会儿叫我举国来听从卫鞅,一会儿又叫我把他杀掉,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卫鞅安然到了秦国,靠着一位得宠的近臣景监介绍,求见秦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大悦,之后凡有国事都会和他商量。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1 卫鞅想变法,秦国人不乐意。卫鞅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华杉讲透】

这一段,是千古名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是说,一般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常态,害怕改变。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千顾虑、万问题,啥都不能改。但是,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高兴。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天下大道,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

我们的经验是,只要领导者凭自己的经验感觉,认为可以干成的事,基本上都可以干成,但是,如果你跟大家商量,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会众说纷纭,告诉你这方案是不可行的,他们会用很多“您不知道的实际困难”来把你吓退。但是,只要领导者坚持,用你的意志力去改变他们,最后事情都是可以干成的。事情成不成,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力,不取决于所谓“实际困难”。所谓困难和阻力,往往就是提出困难和阻力的人制造出来的。有的人解决问题,有的人制造问题。所以卫鞅说:“论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不同,成就大事业的人,只会小范围讨论决策,不跟一大堆人商量。圣人之所以能富国强兵,就是因为能改革,不墨守成规旧法。

秦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让人民五家为保,十家相连,相互监视,相互纠察举报。一家有罪,九家纠举;如不纠举,则九家连坐同罪。能告密举报奸私犯罪的,按上阵杀敌斩得敌人首级的标准赏赐。知情不报的,以投降敌国的标准处罚。有军功的,各依照标准受上等爵赏。私自械斗的,按情节轻重加以处罚。致力于农业生产工作,辛勤耕织而使粮食丰收,布帛高产的,给予减免税赋劳役的优惠。从事商业的,以及因懒惰无业而贫穷的,号召群众举报,收录其妻子为奴婢。只认军功,不认贵族,宗室子弟,没有军功的,不得进入宗室族谱。制定尊卑爵位的等级标准,升迁顺序,每一等级,配以相应的田庄、臣妾婢女和服装器物。有军功者显达荣耀。没有军功的,再有钱也没地位。

【钱穆曰】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都严行以军功代替贵族的新法。吴起相楚,规定有封地的贵族,经历三代,就收回他家族的爵位、封地和俸禄,用来赏赐给有军功的军人。商鞅在秦国,所定二十级爵位,取代之前的贵族五等封爵制。两者的目的,都是以军人为新贵族。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的废弃,是新军国图谋富强的两大抓手,也促进了宗法封建贵族制度的崩溃。

商鞅变法,战国就进入新军国时代。

卫鞅的法令拟定了,还没有宣布,怕人民不信,就在首都栎阳城南门口,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宣称:“谁能把这根木杆搬到北门,就赏他黄金十斤。”大家都觉得荒唐,没人去搬。卫鞅重新提高赏格:“五十斤!”终于有人动手了,把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果然得了五十斤黄金赏赐。(通过“立木取信”这件事,卫鞅得到了人民的信任。)然后他便下令颁布新法。

新法推行了一年,数以千计的秦国人到首都栎阳上访,投诉新法的弊端。正在舆论汹涌时,太子嬴驷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法令不能推行,都是因为在上位的人不遵守。”可是太子是储君,不可施以刑罚,于是逮捕关押太子傅,就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施以黥刑。(黥,又称墨刑,就是以刀刻凿人脸,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胡三省曰】

商鞅对太子傅用刑,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对太子傅的处罚,秦国举国震恐,第二天就举国都遵守新法,也没人说新法不好了。新法推行十年,秦国道不拾遗,个个拾金不昧;山无盗贼,全都老老实实种田;人民为国家打仗,个个奋勇争先,没人敢私下械斗。于是乡邑大治。

秦国那些之前说新法不好的人,又有人来赞颂说新法好。卫鞅说:“这都是乱法之民!”将那些来赞颂的人也流放到边境地区。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法令好坏。

【司马光曰】

诚信是人君的大宝,国家靠人民保卫,而人民靠政府的诚信保卫,如果政府说了话不算数,就没法驱使人民;没法驱使人民,就没法保卫国家。所以说古代王天下者不欺四海,称霸一方者不欺四邻,懂得统治国家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当家齐家的人,不欺骗亲族子弟。不懂得这诚信道理的人呢,就恰恰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自己的父子兄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靠自欺欺人得的那一点蝇头小利,填补不了失信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岂不哀哉!

当年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废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这四位君主,他们并不是思想高洁纯粹的圣人,其中商鞅尤其是刻薄之人,又处在战国乱世,天下都以诡诈暴力为务,在这种形势下,他们仍然不忘以诚信团结人民,更何况今天和平时代的执政者呢!

【胡三省曰】

齐鲁交战,鲁国战败求和,齐鲁两国会盟,鲁国大将曹沫,在会议上劫持了齐桓公,用匕首逼着他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许诺了。之后桓公后悔,欲杀曹沫。管仲说不行,许诺了就兑现,于是返还侵地。各国诸侯听说后,都信任齐国而亲附。

晋文公围攻原城,下令说:“三天攻不下,就撤军。”三天后原城还是不投降。晋文公说班师回国吧。城内间谍回来汇报说:“原城很快就投降了,再等一等!”晋文公说:“如果得了原城,失了信用,那是得不偿失。”于是撤退。

2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1 秦国在西山打败韩国军队。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1 卫国与韩国在鄗会晤。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1 赵国和燕国在阿会晤。

2 赵、齐、宋在平陆会晤。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1 齐威王、魏惠王约了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国宝啊?”齐威王说:“没啥国宝。”魏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也有十颗直径一寸那么大的明珠,光泽夺目,可以前后照亮十二辆马车。您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能没有宝贝呢?”

齐威王说:“寡人之宝,与您不同。我有一个臣子叫檀子,让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扰,泗上十二诸侯(就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国——宋、鲁、卫、邾、薛、郳、滕、莒、任、郯、费、邳)都来朝见。我还有一个臣下叫盼子,让他守高城,赵国人不敢到黄河捕鱼。我还有一个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则北边的燕国人祭拜我们的北门,西边的赵国人祭拜我们的西门。他们都申请移民以加入我国,最后同意他们搬来七千多户。我还有一个臣下叫种首,让他负责治安,则道不拾遗。这四个臣子,能照亮千里,何止照亮十二辆马车那么大点地方呢?”

魏惠王大为羞愧。

【张居正曰】

齐威王不以明珠为宝,与《大学》里引用《楚书》说“惟善以为宝”的意思正好相同,这说明他知道什么是国之重宝,也因此,他成为战国之贤君。

【华杉讲透】

《大学》:“《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

楚国之宝的故事,是讲春秋时晋楚两国最强,相互攀比夸富。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他:“你们楚国的白珩不错呀!其他还有什么国宝呀?”

王孙圉昂然对着简子道:“白珩不是什么国宝。楚国人引以为国宝的,不是金玉珠饰,而是有德之人。比如观射父,善于辞命,出使四方,能使各诸侯敬重我国。又有左史倚相,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这便是楚国之宝了。要说白珩,先王的一个小玩具也,算不上什么宝。喧哗之美,在楚国不算宝。”这一席话把赵简子说得垂头丧气,默默无言。那王孙圉也是楚国之宝了。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亲族仁爱当作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当初晋文公重耳避骊姬之难,逃亡在外,所以叫亡人。到了秦国时,他的父亲晋献公薨逝,秦穆公劝重耳兴兵回国夺位。舅犯对晋文公说:“我们流亡在外的人,不以富贵为宝,以爱亲为宝。如果亲人去世,家里都在办丧事,咱们没有哀伤思慕之心,却兴兵去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以为宝。”所以晋之所宝,不在于得国而在于仁亲,这也是不外本内末的意思。

2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会晤。

3 鲁共公薨。子姬毛继位,是为鲁康公。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1 秦国在元里打败魏军,斩首七千级,占领少梁。

【胡三省曰】

秦国法律规定,斩敌一人之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这个词的由来。

2 魏惠王伐赵,包围邯郸,楚王派景舍带兵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1 齐威王派田忌救赵。

当初,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起跟师父学兵法。庞涓先离开师门,到魏国任职做了将军,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孙膑,就把孙膑召来,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判了砍断双足之刑,让他终生残废而不能做官为将。齐国使者到了魏国,孙膑暗中以刑余之人身份求见,说服齐国使者,把他藏在车里,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以宾客待之,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问他兵法,相见恨晚,任命他为军师。这时候齐威王要起兵救赵,想任命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刑余之人,不可为将。于是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坐在辎重车里,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领大军到赵国去。孙膑说:“要排解纠纷,就不能握着拳头硬上;要给两个人拉架,不能拿着兵器上去搏斗。只要击中强梁一方必救的痛处,造成一种打不下去的形势,他自己就解开了。现在魏国去攻打赵国,一定是轻兵锐卒都上了前线,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我们不如引兵直取魏都安邑,占领主要道路,打到他的痛处,他自己就放弃攻赵回来了。这样,我们既解了赵的围,又打击了魏国。”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邯郸投降魏国。魏军得胜还朝。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

【华杉讲透】

这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兵法所谓攻其所必救,围点打援之计。

2 韩伐东周,占领陵观、廪丘。

3 楚国任命昭奚恤做宰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人很喜爱他的狗,有一天,狗往他们家水井里面撒尿。他的邻居看见了,要去告诉他。那狗呢,就挡在门口朝邻居狂吠。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挡我见您,就是这个道理。大王您呢,听到谁说别人好,就说这说别人好话的是君子,亲近他;听到谁说别人坏话,就是那讲别人坏话的是小人,疏远他。这样一来,您就听不到谁说别人坏话了,以后国中出现子弑父、臣弑主的事,您也不知道。因为大家都知道您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谁也不告诉您。”

楚王说:“好的,我以后注意,两边的话都听!”

【胡三省曰】

江乙筹划诋毁昭奚恤,现在开始给楚王挖坑埋伏笔。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1 秦国大良造卫鞅率军伐魏。

【华杉讲透】

之前卫鞅是左庶长,秦官第十一级。现在是大良造,秦官第五级,升了六级。

2 各国联军包围魏国襄陵。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1 秦国卫鞅率军包围魏国固阳,固阳投降。

2 魏国将前年占领的赵国都城邯郸归还赵国,两国在漳水缔结和平盟约。

3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

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基层官员,学习黄帝、老子的学问,又研究刑名之学,自荐于韩昭侯。昭侯用以为宰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间,因为申子在位,韩国国治兵强,跃升为一等强国。

申不害曾经向韩昭侯请求给他的堂兄官职,昭侯拒绝了。申不害有怨色。昭侯说:“我向先生学习治国之道,我是接受您的请求而抛弃您教给我的道理呢,还是按您教我的道理做,拒绝您的请求呢?您教会我大公无私,封赏一个人,要看他的功劳大小,现在又私下为您的堂兄请封。我该听您哪一句呢?”

申不害赶忙离席请罪,说:“国君真是英主!”

韩昭侯有一条裤子旧了,让近侍把它收起来,不穿了。侍者说:“国君也有点不仁爱吧,这裤子您都不穿了,不赏赐给我们,还收起来浪费呀!”昭侯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随便皱眉,也不随便笑。有该皱眉的事才皱眉,有可笑的事才笑。今天这条裤子,更非皱眉或微笑可比,不可随便给人,我一定要等谁有功劳,才赏赐给他。”

【张居正曰】

赏罚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赏一定要和对方的功劳相对应,大家才知道你倡导什么。如果无论有功无功,随意行赏,则得到的人不以为重,其他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昭侯把裤子收起来,不是舍不得这一条裤子。就像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来,赏赐给西征将士,这就是昭侯说的,以待有功之人。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1 秦国商鞅在咸阳筑建宫阙,秦国从栎阳迁都咸阳。又下令禁止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个卧室。把小村镇合并为县,置县令、县丞,全国一共三十一县。又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斗、桶、秤、丈、尺,全都统一标准。

【胡三省曰】

秦国用西戎之俗,男女无别。父母兄弟儿媳姐妹都在一个大炕上睡觉。商鞅就教民以人伦,令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钱穆曰】

废封地而设郡县,废井田而开阡陌,是战国后期两大社会变革。

郡县制倒不是秦国发明的,在春秋时期晋国就有了。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他继位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诛杀了“桓庄之族”,把宗族公子全杀光,彻底地解决了“公子作乱”的问题,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他自己有八个儿子,他死的时候,又有骊姬之乱,他的儿子申生、奚齐、卓子先后自杀或被杀。所以晋国没有公族大夫,也就没有公族封地,而国家强盛,兼并小国而得的土地越来越多,就推行了县制。

内废公族,外务兼并,是封建制度之破坏和郡县制推行的两大原因。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守县守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任免进退,这是郡县制与宗法封建制度绝对不同的地方。从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性的封建,就渐渐改变为官僚统治之政府。相应于郡县制度而起的,就是游仕势力取代了贵族世卿。

井田制,是把一井九百亩,按照九宫格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居住八家人。其中,中间一块为公田,另外八块一家一块。八家各耕各的地,并共同耕种公田,自己的一百亩收成归自己,公田的收成归公家,这就是周朝的井田制。随着公族大夫被废,分封贵族的采邑逐渐取消,地都归国家了,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田就不合适了。于是打开格子线,铲除田岸围墙,形成整块的大农田,这就是“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小路,小路不需要了,也成为田地,这就是尽地力,产量也因此提高了。

井田制一废,税收制度自然也随之改变,以前的税收制度叫“助”,八家一起助耕公田,把公田的收成上交了,私田的就归自己。现在公田没了,都是私田,就改为“履亩而税”,按田亩的实际收成收取一定的比例。认田不认人,土地的自由买卖、转移兼并也随之而起。

【华杉讲透】

我们解决问题的举措,总是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晋献公彻底解决了“公子作乱”的问题,没有公子争位了,但是,公族没了,权臣争位,埋下了后来三家分晋的亡国之祸。所以,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在问题中前进,而不是啥问题都要“彻底解决”,因为按下葫芦会浮起瓢。

2 秦、魏两国军队在彤地遭遇。

3 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子争位失败,出奔韩国。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1 秦商鞅改革赋税法,全国推行。

【胡三省曰】

井田制废,用计亩而税之法。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1 赵国公子范起事,偷袭邯郸,兵败被杀。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1 齐国诛杀大夫田牟。

2 鲁康公薨,子姬偃继位,是为鲁景公。

3 卫国国君自贬爵位为侯,成为韩赵魏的附属国。

【胡三省曰】

周朝开国时,周成王封康叔为卫侯。所以卫国本来就是侯国,后来进位为公。现在国小势弱,又自己给自己贬一级。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1 诸侯各国在周朝首都洛阳会晤。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1 周天子封秦国为诸侯之长,各国都祝贺秦国。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逢泽,一起朝见周天子。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1 魏国庞涓率师伐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群臣会议,问:“咱们是早救还是晚救呢?”当时的齐国宰相邹忌,被封为成侯,他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投降魏国了,不如早救。”孙膑说:“现在韩魏两国,都还没有受什么损失,现在去救,相当于咱们替韩国去跟魏国打仗,成了咱们听命于韩国了。魏国有吞并韩国的决心,一定全力攻打,韩国顶不住,自然向我们求救。等到那时候咱们再出手,就可深结韩国的感恩之心,又可晚一点承受魏国的兵锋。让他们两家先相互消耗吧!”

齐威王说:“好主意!”于是暗中承诺韩国使臣,送他回去,又不发兵,坐山观虎斗。

韩国有了齐国托底,就全力抵抗,结果五战五败,再次向齐国呼救。

齐国起兵救韩,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还是围魏救赵的老套路,直奔魏国首都安邑而去。庞涓收到军情,只得撤兵,班师回国作战。魏国国内,也再次动员,以太子申为大将,迎击齐军。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之兵,素来悍勇,轻视齐国,认为我们齐国人胆怯,咱们就给他表演一个胆怯,迷惑他们。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我们就给他演一出戏!”

于是就让齐军刚进入魏国国境的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做饭,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两万。庞涓一路追踪而来,看见灶越来越少,大喜:“我一向知道齐军胆怯,但也没想到到这种程度!进入我国国境才三天,一大半士卒已经当了逃兵,赶紧追!”于是举其轻兵锐卒,一天赶两天的路,一路狂追而来。

【华杉讲透】

司马光这一段引用《孙子兵法》有误,百里而趣利,不是蹶上将军,是蹶三将军,上、中、下三军的将军全都得栽。我们学习一下这段《孙子兵法》,才能理解孙膑的计策。这段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齐魏两军争利,正是军争篇的教科书式战例,我们先读一读原文: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倍道兼行,翻一倍,行军六十里。日夜不处,晚上通宵接着走,加四十里,百里而趋利,是一天一夜急行军一百里。士卒的体能不一样,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如果你带了十万大军,正常行军速度,行军一天,晚上宿营,还做不到十万人都到,总有掉队的,其法三分之二至,只能到六万多人。如果一天走一百里强行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晚上就只有一万人抵达宿营地。要是卷甲而趋(把盔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处(昼夜兼行不休息),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左中右三军将领都要被人俘虏。为什么呢?急行军一百里不休息的话,身体强壮的赶到了,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赶到的时候,大概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先到,那大部队变成小部队,到那儿就被敌人吃掉了。敌人还可以以逸待劳,等在那里,我们的疲兵疲将陆陆续续喂上去,他就一口一口地吃。

所以,孙膑的计策,就是要把庞涓的大军,变成小部队,一口一口把他吃掉。

孙膑都计算好了,庞涓有多少兵,一路追过来还能剩多少,然后选择阵地,在什么地方打他,这个兵法上也有,叫“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会战”。庞涓本来在韩国作战,孙膑却能给他安排好,让他抛弃辎重和大部队,轻兵小队来孙膑选择的时间地点送死,这就是兵法。

孙膑计算好庞涓行程,某天傍晚应该抵达马陵,就选择马陵为战场,构筑阵地,以逸待劳。马陵道路狭窄,旁边有很多断壁险阻,可以伏兵。孙膑安排齐军埋伏妥当,又在路上选择一棵大树,把树皮剥了,上书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告诉弓箭手夹道埋伏,说:“见到火光就射!”庞涓果然晚上抵达,看见树上有字,喊人点火把来看,字还没看清,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抹脖子自杀,临死还不服,说:“遂成竖子之名!”成全你小子的名声吧!

齐军乘胜打破魏军,魏太子申也被俘虏了。

【华杉讲透】

孙膑和庞涓两次交手,孙膑都是一个套路,招儿都没换过,就是攻其所必救,围点打援,然后知战之日,知战之地,选择好时间地点,占好有利地形,构筑阵地,设好埋伏,以逸待劳,以多胜少,等他来送死。可见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功力。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要够老,才可靠,功力要够深,才起效。不要学新招,要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老套路。庞涓也对这种套路滚瓜烂熟,但是没有真学会。

2 齐国成侯邹忌和田忌交恶,要陷害他,就派人拿十斤黄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说:“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将军三战三胜,想举大事,您算一算看能不能成功。”等那算命的出门,邹忌派人把他抓住,告发此事。田忌有口莫辩,逼上梁山,率领他的家丁攻打临淄城,要抓邹忌。未能攻克,田忌无法,便流亡楚国。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1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就像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势不两立。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处于险厄山岭的西边,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中条山以东的利益。国势强盛时,可以向西侵略秦国;国势衰微时,也可向东收兵保土。如今凭借国君您的贤德圣明,我秦国正值强盛时期,而魏国呢,往年被齐国打败,各国诸侯都不跟他团结,正是我们东伐魏国的战略机遇期。魏国顶不住我们的进攻,一定迁都向东。这样,黄河天险,成为我们的内河,中条山之巍峨,成为我们的屏障。背靠黄河和中条山,我们正可东向而遏制天下诸侯,这是帝王的事业啊!”

秦孝公同意卫鞅的战略,派卫鞅将兵伐魏。魏国派公子卯为将,领兵抵抗。

两军相拒,卫鞅为公子卯送去一封信,说:“我之前和公子您也是好朋友!如今各自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相互攻杀,不如咱俩见个面,缔结盟约,高高兴兴喝个酒,然后各自休兵,让秦、魏两国人民安享和平,公子以为如何呢?”

公子卯轻信了卫鞅,驱车去与卫鞅会盟。盟约签订,把酒言欢,卫鞅埋伏的甲士冲上来,袭击俘虏了公子卯,然后发动进攻,大破魏军。

魏惠王害怕了,派使者割黄河以西之地以求和。黄河天险没有了,安邑不能安全,于是迁都大梁。他悔恨说:“我恨自己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卫鞅立了大功,秦孝公封赏他商於十五座城邑,号为商君。

2 齐、赵联军伐魏。

3 楚宣王薨,子芈商继位,是为楚威王。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1 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当初被商鞅处以刑罚的太子傅公子虔的门徒告发说商鞅要造反,派官吏去抓他。商鞅逃往魏国,但是魏国不让他进关。商鞅只好折返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发兵向北攻打秦国国都所在的郑县,结果兵败被杀,他被车裂,五马分尸以示众,全家也被灭族。

当初,商君担任秦国宰相,用法严酷,曾经在渭水河边处决死囚,河水都染红了。为相十年,结怨甚多。赵良见商鞅,商鞅觉得自己有振兴秦国之功,要和当初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比一比,就问赵良:“你觉得我比五羖大夫如何?”

【胡三省曰】

百里奚被称为五羖大夫,因为当初他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羖就是黑羊)羊皮换来的。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百里奚。晋献公的女儿嫁到秦国,百里奚作为陪嫁家奴跟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被楚国边境的人抓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治国之才,本想重金向楚国赎回,又怕给钱太多,反而让楚王怀疑,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了您这儿,用五张羊皮换回来,行不?”楚王一听,这点小事,有何不可,就把百里奚送回来,秦穆公委任他为上大夫,秦国人就给他取了五羖大夫的绰号。

赵良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说真话)。说真话可以免死不?”

商鞅说:“好的,你说吧!”

赵良说:“五羖大夫,一个楚国乡下人,秦穆公把他从一个放牛的低贱地位,抬举到万人之上,秦国人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他担任秦国宰相六七年,有攻伐郑国的战功,又三次帮助晋国立新君,一次救了楚国的国难。他虽然做了宰相,但到哪儿都自己步行,也不坐车;大太阳天,车上也不要遮盖。在都城中巡行,没有车队随从,也没有武装保卫。五羖大夫去世的时候,秦国男女痛哭流涕,小孩子都伤心而不歌唱,一起舂米的人,本来习惯是一起唱着号子劳动的,他们也默不作声。而如今先生您呢,靠一个国君的宠臣介绍,爬上高位,这种发迹的路径,已经不让人尊重,不像五羖大夫那样高洁和传奇。您执政之后呢,凌虐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被您用刑,已经八年不出门了。您又杀祝懽,对公孙贾施以黥刑,把脸给人毁容了。《诗经》上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您做这些事,没有一件算得上是得人的。您出动的时候,后面都跟着武装车辆,勇武的甲士左右保卫,车队两旁还有持矛操戟的士兵跑步跟随。这一套警卫排场,少一件,您都不敢出门。《尚书》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这套排场,可算不得是恃德!您可以说是危如朝露!您的权势富贵,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霎时间就会化为乌有。可是,您不但不醒悟,反而贪图商於的富贵,专擅秦国的政权,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想收拾您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吧!”

商鞅听了这些话,不以为然。仅仅五个月后,商鞅就大难临头了。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1 韩国宰相申不害去世。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1 宋国设在太丘的神社崩塌。

2 邹国人孟轲见魏惠王。魏惠王说:“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议呢?”孟轲说:“大王何必开口就要利呢?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国君如果成天念叨什么对我国家有利,大夫就会念叨什么对我家族有利,士庶百姓就会念叨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为利益而争夺,国家就危险了。我从来没有听说一个仁德的人,会抛弃他的父母;也从没听说一个守义的人,会不顾他的君王。”

魏惠王说:“说得好!”

当初,孟子师事子思。他曾经问子思,牧民之道,何者为先。子思说:“先利之。”为人民谋福利。孟子说:“君子要教给人民的,唯有仁义而已,何必说利!”子思说:“君王的仁义,就是给人民谋福利。君上不仁,则百姓不得其所;君上不义,则百姓也崇尚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易经》说:‘利者,义之和也。’义是因,利是果。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可以用来安身,以崇其德。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啊!”

【司马光曰】

子思、孟子的话虽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唯有仁者知道仁义就是利益,不仁者不知道。孟子对梁王,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同。

【华杉讲透】

义利之辨,是中国价值观的大命题,也可以说是“孟子第一命题”,因为在《孟子》书中第一章就是。司马光又将子思的话拿来比对。咱们要在这儿掰开了,揉碎了,讲透学透。

《孟子》第一章里讲道: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魏惠王和梁惠王,是同一个人。前面说了,魏国原来都城在安邑,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迁都大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就成了梁惠王。

两人见面,梁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老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仁者遗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在《论语·季氏篇》里,季孙氏图谋要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告诉老师。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想得到颛臾城,找个理由说颛臾对他有威胁,担心颛臾以后会对他不利,我看他要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谓心腹!后来呢,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摄政权力。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能保持下去,他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也不可靠。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防不防得住呢?

防不胜防。

三千年历史的结论很清楚——防不住!

再说这梁惠王,他的先祖,魏国的建立,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三个大夫联手灭了他们的主君,把晋国分了。

所以梁惠王和孟子,不是一个逻辑的人,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鸡同鸭讲,说不到一块儿去。战国七雄,都是谋利,而最终获胜的,是谋利最能出极端、最无底线的秦国。但秦国的胜利很短暂,二世而亡。人人逐利,天下就这么来回折腾。

程颐把义利之辨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未尝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行仁义,不求利,未尝不得利。在当时,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心。

总结一下就是,义利之辨,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非此即彼。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理解这个先后次序,就接近得道了。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和收获也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能不要收获呢?不是不要收获,是问收获没用,那问不来,你问它干吗?只有问耕耘,才有收获。

那么,行仁义是不是就一定得利益呢?不一定!得不到怎么办呢?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你不要有所期待,不要翘首以盼,要埋头苦干,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

子思对孟子说的话,和孟子对魏惠王说的话有所不同,但是王阳明说过,你不可把圣人说的不同的话,拿到一块儿比对,说“哎呀他们说得不一样,到底听谁的?!”因为语境不同,说话对象不同,都是“因病发药”。子思看到孟子心里只有仁义,没有利益,就提醒他利。孟子看见魏惠王一心逐利,心中没有仁义,就告诉他只有义,没有利。你读这书要学到什么呢?就是要切己体察,观照自己,事上琢磨,放到自己的事情上,知行合一。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1 秦伐赵,攻占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1 齐王、魏王在徐州会晤,彼此互尊为王。

【柏杨曰】

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一大巨变,但他们仍然都在周王统御之下,只是要求周天子封自己为诸侯而已。到本年,齐魏两国国君忽然宣称自己成了国王,跟周国王一般高,平起平坐,这种当国王的风气,使其他封国纷纷跟进,战国时代,就加速进入了跑道。

2 韩昭侯要建一个高大的宫门。屈宜臼说:“您一定不能从此门出入,因为不是时候,不是良辰吉日。人有走运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以前国君您曾经很顺风顺水,那时候没有修建高门。前年秦国攻占了我们的宜阳城,今天国内又遭旱灾,国君不在此时体恤百姓,而急于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时诎举赢’,时势很窘迫,举措却好像很宽裕一样,这真不是时候啊!”

3 越国国王无疆发兵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去游说他,说伐齐不如伐楚有利。越王就伐楚,被楚国人打得大败,楚国乘胜占领了以前吴国的土地,向东一直到浙江,越国因此离散,诸公子争立,有的自立为王,有的自立为君,流散在海滨一带,分别向楚称臣。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1 楚王伐齐,包围徐州。

2 前面韩昭侯要修的那个高门建成了,韩昭侯也在这一年去世了,他的儿子宣惠王继位。

3 当初,洛阳人苏秦游说秦王以兼并天下之术,秦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于是离开秦国,又去燕国,游说燕文公。苏秦说:“燕国之所以没有被卷入战争,是因为赵国在南方,成为燕国屏障。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那他是在千里之外发动。而如果赵国要攻打燕国呢,那是在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之外的关系,没有这样制定战略的。我建议大王与赵国联姻,燕赵一体,那就不用担心什么祸患了。”

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于是给苏秦车马盘缠,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太行山以东,以赵国为最强。秦国最视为腹心之患的,也是赵国。但是秦国为什么不敢攻打赵国呢?是怕韩国、魏国抄他的后路。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两国没有大山大河,无险可守,稍微推进一下,就可直抵两国首都城下。如果韩魏两国不能抵挡,投降秦国,那么秦国没有韩、魏的牵制,就一定会来攻打赵国。我观察天下的地图,诸侯的土地五倍于秦国,算下来总兵力应该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合纵为一,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必破。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割诸侯之地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秦国越来越强,献计的人得到荣华富贵,一点也不操心自己的国家被秦国侵略的危险。所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成天用秦国的强大来恐吓诸侯,要求割地,希望大王您要深思熟虑!我为大王制定一个战略,不如使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合纵以抗秦,让六国将相盟会于洹水之上,交换人质,缔结盟约如下:‘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有的骚扰秦军后路,有的救援被攻打的城镇,如果有背盟不来的,五国共伐之!’诸侯如果能这样合纵抗秦,秦国必不敢出函谷关一步,就不能危害山东诸国了。”

赵肃侯闻计大喜,把苏秦奉为上宾,尊宠厚赏,委派他联络诸侯。

正在这个时候,秦国派犀首为大将伐魏,大败魏军四万多人,生擒魏将龙贾,占领雕阴。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盟约,就琢磨要用什么计策对付秦国。他想起了张仪这张牌,就用激将法,激怒张仪,让他去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和苏秦是师兄弟,都在鬼谷子门下学纵横术,苏秦自以为本事不如张仪。张仪游说诸侯,一个也没能成功,在国外穷困潦倒。苏秦把他召来,故意羞辱他。张仪既愤怒又害怕,想想诸侯各国中,只有秦国能危害赵国,就到秦国去。

苏秦暗中派人用钱资助张仪,让张仪得以进见秦王。秦王很喜欢他,任他为客卿。资助张仪的恩人对张仪说:“我其实是苏秦先生派来的,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盟约,认为只有您有能力掌握秦国的权柄,所以用激将法激怒您,又派我给您供奉活动经费,这都是苏先生的安排啊!”张仪说:“哎呀!我身在苏秦计中还不知道!看来我是赶不上苏先生哪!请您替我谢谢苏先生,只要苏先生还在,我就不会提连横之计。”

于是苏秦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方九百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都是韩国出产的。韩国士兵发射劲弩,坐在地上,脚踏弩材,手引凑机,连射一百发也不停止,这是何等勇力!以韩国士卒之勇猛,身披坚甲,脚踏劲弩,手持利剑,以一当百,那是不消说的!但是,大王如果臣服于秦国,秦国一定要求您割让宜阳、成皋。今年给了他,明年又要求割别的地。给吧,实在没有地给他了;不给吧,之前给的白给了,弃前功,受后祸,还得被他打。何况大王您的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求无限,以有限的地去满足无限的欲求,这正是市怨结祸,都是自找的,还没开战,地已经割给人家了。俗话说得好:‘宁为鸡头,不做牛后。’以大王您这样的贤德,又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得了个牛后的名声,我真是为大王您感到羞耻呢!”

韩王听从了苏秦的话。

苏秦又去游说魏王:“魏国地方千里,幅员似乎不算太大,但是,村落棋布,农田稠密,连割草放牧的荒野都没有,人口之众,车马之多,日夜来往,好像部队行军一样热闹。我私下衡量大王的国力,不在楚国之下。我听说大王的军队,有国家正规军二十万,各贵族首领旗下苍头军二十万,先锋军二十万,后勤部队十万,兵车六百乘,战马五千匹,您的实力可不小!以这样的实力,却听从群臣的话,想要臣服于秦国!所以赵王派我来向您献计,合纵抗秦,现在我向您奉上合纵盟约,谨听大王指示!”

魏王也听从了苏秦。

苏秦再游说齐王:“齐国是一个四面险要的国家,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粮食多得堆成山,军队之强,士卒之健,进如射箭,战如雷霆,退如飘风,即便有战事,敌国军队从来未能越泰山,渡清河,涉渤海。首都临淄七万户人家,按一户人家三个壮丁来计算,如果要战争动员,不用远县,光是首都就能动员二十一万兵力。临淄市民富裕殷实,成天斗鸡、赛狗、下棋、阘鞠。临淄街道上,车辆多得车轴互相剐蹭,人们摩肩接踵,举起袖子,都能连成帷幕;一人挥一把汗,都像下雨。韩国、魏国畏惧秦国,那是因为他们与秦国接壤,双方冲突,动员开战,十天之内,胜负存亡就见分晓了。就算韩魏战胜了秦国,那也得自损一半兵力,无法再守卫四方边境;如果战败呢,那亡国就在眼前,所以韩魏两国,不敢得罪秦国,宁愿臣服,委曲求全。但是秦国要想攻打齐国,就不一样了,他得跨越韩、魏两国的国境,穿过卫国晋阳要道,经过亢父的险隘,车辆不能并行,战马不能并驰。用一百人把守,他一千人也过不来。秦国虽然想深入,但是又顾盼猜疑,怕韩魏两国抄他后路,所以他只有虚声恫吓,骄矜谩骂,就是不敢进攻。如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秦国根本不敢拿齐国怎样,但是您的臣下,却建议您向西臣属于秦国,这实在是有点过了,希望大王您稍加留意。”

齐王听从了。

下一站,向南游说楚王:“楚是天下强国,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战车一千乘,战马一万匹,粮食储备够用十年,这是霸王之资啊!秦国最忌惮的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势不两立。所以我替大王设计,不如与五国合纵,孤立秦国。我可以号召太行山以东的国家,按春夏秋冬四时的奉献,来听大王您的号令,以他们的宗庙社稷,强师劲旅,都听大王指挥。合纵,则诸侯割地以事奉楚国;连横,则诸侯割地以事奉秦国。这两计相差甚远,大王以为如何呢?”

楚王也同意了。

于是以苏秦为从约长,挂六国相印,兼任六国的宰相,北上向赵王汇报盟约成果。当时,苏秦车马排场之大,可比于六国的君王。

4 齐威王薨,儿子田辟疆继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知道成侯邹忌诬陷田忌,就召回田忌,给他恢复名誉和官职。

5 燕文公薨,儿子燕易王继位。

6 卫成侯薨,儿子卫平侯继位。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1 秦惠王派犀首欺骗引诱齐、魏一起攻打赵国,以破坏合纵盟约。赵肃侯责怪苏秦:“你跟我吹嘘的外交成果呢?”苏秦害怕被清算,请求出使燕国,联络处罚齐国。苏秦离开赵国,整个合纵盟约就瓦解了。赵国人破坏黄河堤防,引洪水灌齐、魏联军,齐、魏两国军队才撤去。

2 魏国将阴晋割让给秦国以求和,华阴得以充实。

3 齐王伐燕,占领十座城市,后来又归还给燕国。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1 秦伐魏,包围焦城、曲沃。魏国把少梁、河西两地割让给秦国,换取和平。

【柏杨曰】

十年前魏国已经派使臣献河西地给秦国,可能是一直拖着没交接,现在才实质割让。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1 秦伐魏,渡过黄河,占领汾阴、皮氏,又攻陷焦城。

2 楚威王薨,子楚怀王继位。

3 宋国国君剔成的弟弟宋偃发动兵变,进攻剔成。剔成逃奔齐国。宋偃自立为君。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1 秦国公子嬴华和张仪率师攻占魏国蒲阳。张仪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嬴繇到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游说魏王说:“秦王对魏国是相当厚待了,魏国不可对秦王无礼啊!”魏国于是把上郡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张仪回到秦国,秦王任命他做宰相。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1 秦灭西戎,设义渠县,义渠国君成为秦国臣民。

2 秦国归还焦城、曲沃给魏国。

【胡三省曰】

一会儿取,一会儿还,秦国把魏国像婴儿一样,玩弄于股掌之上。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1 赵肃侯薨,儿子赵武灵王继位。设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问候先君贵臣肥义,增加他的俸禄。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1 这一年夏天四月,戊午日(初四),秦国开始正式称王。

2 卫平侯薨,儿子卫嗣君继位。卫国有一个受轻刑的囚犯逃亡到魏国,因为精通医术,为魏王王后治病,得到魏国收留。卫嗣君听说了此事,派人用五十斤黄金买回他。使者往返五次,魏国都不放人。于是就以一个左氏城来交换。左右进谏说:“为了一个轻刑犯人,用一座城去换,这值得吗?”卫嗣君说:“这道理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治无小,乱无大,如果国家治理得好,国土小一点也没什么,如果国家乱了,大有什么用?如果法律不能确实建立,刑罚得不到彻底执行,就算有十座左氏城,又有什么用呢?法令能立,违法必究,就算失去十座左氏城,也是值得的!”魏王听到这番话后,说:“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于是不要任何交换条件,把那逃犯押解回卫国。

【胡三省曰】

此学申、韩者为之悦耳。

【华杉讲透】

胡三省注了一句话,说卫嗣君这个故事,那些学法家申子、韩非子的人,听了很喜欢吧!显然胡三省的态度是不以为然。卫嗣君刚刚继位,他可能也是想搞点事情吧!他这种做派,已经达到儒家批判的“索隐行怪”的怪行,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为学,搞一些特立独行之事,耸人听闻,不是中庸之道。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1 秦相张仪率师伐魏,占领陕。

2 苏秦在燕国,和燕国前任国君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知道了。苏秦很害怕,对易王说:“我在燕国,不能提高燕国地位;如果派我到齐国,我就可以提高燕国地位。”易王同意了。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逃奔齐国。齐王任他为客卿。苏秦游说齐王大筑宫室,扩大王室花园和猎场,以壮大其声威,想以此来腐化消耗齐国,使之无暇对燕国有不利之举。

【胡三省曰】

此处交代,为后来齐大夫杀苏秦埋下伏笔。

【华杉讲透】

苏秦此计,《孙子兵法》里也有,叫“役诸侯以业”。业,就是事,找点事来折腾他,消耗他,让他疲惫。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1 秦国张仪与齐、楚两国宰相在啮桑会晤。

2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却不肯,他说:“名不副实,配得上吗?”便让国人还是称自己为君,不要称王。

【胡三省曰】

赵武灵王此时不肯称王,不是他老实,要守君臣之分,也不是他谦虚。而是他胸怀大志大欲,还没称心如意。

【华杉讲透】

他这也是瞧不起韩、燕的虚名,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瞎起哄。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1 张仪从啮桑回国后,就被免去了秦国宰相职务,改而到魏国任宰相,实际上还是为秦国利益服务,要魏国做个表率,事奉秦国,让其他诸侯也仿效。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占领曲沃、平周。秦王暗中更加厚待张仪。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321年)

1 周显王崩。子姬定继位,是为慎靓王。

2 燕易王薨。儿子哙继位。

3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对各大夫的建议表章,应该每天都听取汇报,反复阅读考虑。”齐王说:“好!”但是,搞了一阵子,厌烦了,不想理事,全都委托给靖郭君:“你去弄吧,都你自己定!”于是靖郭君得以专擅齐国的权柄。

靖郭君想修建薛城的城墙城防。一位门客对他说:“您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网不住它,鱼钩钓不起它,但一旦离开了水,小蚂蚁也能把它给啃了。如今齐国就是您的水,如果齐国没了,一个薛城,就是城墙高到天上,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放弃了筑城墙的计划。

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田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贱妾生的。田文建议靖郭君散财养士。靖郭君就委任田文负责当家,招待宾客。宾客争相向靖郭君夸赞田文,请靖郭君立田文为嗣子。靖郭君死,田文嗣位为薛公,号孟尝君。

【司马光曰】

君子养士,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易经》说:“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什么是贤呢?就是他的德行足以敦化人民,匡正风俗;他的才干足以整顿朝纲,严明纪律;他的明睿足以烛微虑远,既洞察细微,又深谋远虑;他的刚强足以结仁固义,凝聚仁人,坚固正义。往大了说,他能有利于天下;往小了说,至少也能有利于一国。所以君子用丰厚的利禄来富裕他,用尊贵的爵位来尊崇他,这就是养一人而及万人的养贤之道。如今这孟尝君养士呢,不分智愚,不择好坏,盗用国君给他的俸禄,来养自己的私党,图自己的虚名。上以欺骗君王,下以侵占民财,这是奸人之雄,不值得提倡!《尚书》说:“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商纣是天下逃犯的窝藏家,坏人的俱乐部)。”这就是田文的写照!

4 孟尝君曾经访问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派登徒直护送。登徒直不想去,对孟尝君的门徒公孙戍说:“象牙床价值千金,我负责护送,要是碰坏一只角,我把老婆孩子卖了也赔不起。您要是能去帮我说说,把这差事给我推掉,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送给您做酬谢!”公孙戍应诺,进去对孟尝君说:“小国之君,之所以把宰相之印都交给先生,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您,是因为觉得先生能振贫穷,存亡国,继绝世,所以莫不喜悦于您的仁义,爱慕您的清廉。如今您到了楚国,就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别的小国都交不起您这个朋友了呀!”

孟尝君说:“好!”于是推辞,不接受楚王的厚礼。

公孙戍转身退出,走到中门,孟尝君又把他喊回来,问:“你走路怎么这么趾高气扬,兴高采烈呢?”公孙戍老老实实以实情相告,说因为可以得到登徒直的祖传宝剑,心里高兴。孟尝君就让人在门板上写一个告示:“有能发扬我的美名,制止我的过失者,即使他的建议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处,也没有关系,赶快向我进谏!”

【司马光曰】

孟尝君可以说是能用谏的人了。只要别人说的话是对的,哪怕他别有用心,我还是要采纳他的意见,更何况那些一片忠心的人呢?《诗经》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是芜菁,菲,是土瓜,这两种菜,根和叶都可以吃,但是叶子好吃,根有时好吃,有时难吃。采这两种菜,就不要管它的根好根坏,即使根是坏的,叶子还是一样可以采摘。)孟尝君之用谏,就是采葑采菲的道理。

5 韩宣惠王想把国政大权,分别授予公仲和公叔二人,问缪留的意见。缪留说:“不可!晋国用六卿,最后国家分裂。齐简公用陈成子和阚止,最后导致自己被杀。魏国用犀首和张仪,丢了河西之地。您同时用两个人,那势力大的就在国内广树党羽,势力小的呢,就要和境外结盟。那群臣分为两群,一群对内结党营私,一群对外卖国求荣,您的国家就危险了!”

【胡三省注】

晋国六卿,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从晋文公、晋襄公以来,轮流秉持国政,又相互倾轧兼并,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

齐简公分别任用田成子田常和阚止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齐简公,田成子嫉妒。最终田成子杀死阚止,又一不做,二不休,连齐简公也杀了。

魏国的犀首和张仪呢,以犀首为相,就倒向韩国;以张仪为相,就倒向秦国。因为这两人都是与境外势力勾结,在国内争权夺利。所以魏国就被他们不断地削弱了。 /3cYKqz0RZS6uCGb6apMI7QNXeAhx43XZwMdbiorOkrSXNoJYUKxBY0VzURvH4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