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修女的情书》首版于1669年,书中那恳切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读者们,又由于作者的身份始终成疑,更使这一本书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桩“悬案”。有人坚称这是一部真实的书信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小说创作而已,所谓“真实”只是出版商为了图书销量而故弄玄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关于《葡萄牙修女的情书》这部“书信集”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作品本身不过万余字,情节也并不复杂:1665年左右,一位法国骑士作为援军踏上了葡萄牙的土地,邂逅了一位修女——玛丽安娜(Marianna Alcoforado),二人有了一段露水情缘。之后骑士随军转战,将玛丽安娜与她的爱情一同抛诸脑后。玛丽安娜便开始不停地给骑士写信,诉说对方的寒盟背信给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试图挽回远去的情人。整个作品一共包括了五封信,五封信均来自玛丽安娜本人。
根据加拿大作家蜜莉安·席尔(Myriam Cyr)的考证 [1] ,信件的作者就是修女玛丽安娜本人。玛丽安娜并非一位普通的修女,事实上,她家境优越,是一位富商的次女。不过在当时的欧洲,一般来说只有长子长女才拥有家族爵位、头衔或财产的继承权,以保证家族的势力不会被摊薄,财产不会过多外流。玛丽安娜的娘家也是出于这一考虑,希望集中财富来支持长女的婚嫁,因此决定将次女送入修道院,让她在“侍奉上帝”中度过余生。不过这一决定并非如我们今日看来那般残忍,富家女们在修道院中依然可以学习阅读、写作,甚至还涉足音乐、舞蹈,而宗教地位也使得她们在社交中与男士们平起平坐。经过作家席尔精心“复原”的葡萄牙修道院似乎与我们惯常认知当中那种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大相径庭,与其说是清修之所,不如说更像是中国唐时的女观(贵族女性或风月场的女性常常以献身宗教为借口来逃避文化规训中嫁人生子的单一出路,在道观里变向获取与男性对等的人身自由和社交自由)。薄伽丘就曾在《十日谈》中对修女发出过公然的讥诮之语:“别以为一个年轻的姑娘只要披上白头巾穿上黑长袍,就不是女人,没有女性的要求了。” [2] 与《葡萄牙修女的情书》同时代的作品《卡萨诺瓦回忆录》( Memoires de Jacques Casanova de Seingalt )之中也有过关于高级修道院的记载,修女不单亲自款待外交官,还收藏了各种价值不菲的春宫画册,以供参观者阅览赏玩。 [3] 可想而知,在这样宽松香艳的氛围下,作为“修女”的玛丽安娜之所以会与一位异国将官谈情说爱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她的书信中并没有任何对于背叛修行、亵渎上帝的恐惧和悔恨,而只有讨要情债的理直气壮。
以席尔为代表的作家与学者们声称,玛丽安娜实有其人,而至于为何她的私人信件会被公开出版,他们给出了这样一番解释:在骑士回到法国后,曾将玛丽安娜写给他的信件分享给同袍阅读,而他的同袍则被信中的真情打动,又把信件推荐给母亲,其母恰好又是当时法国最具盛名的沙龙主持者。这位夫人的沙龙定有两条规则,一是在沙龙中流传的新闻均需留下书面记录,二是记录新闻的纸张在提供给客人们阅读前须经消毒。吉耶哈格子爵(Gabriel-Joseph de Lavergne,Vicomte de Guilleragues,1628—1685)被委派去誊写、清理玛丽安娜那些辗转来到法国的信件,然后他以自己的名字申请了图书专卖权,使本书得以付梓。
然而,今天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从吉耶哈格流传下来的一些信件看,其措辞、语气与风格均与《葡萄牙修女的情书》十分相似,可以判定吉耶哈格就是作者本人,玛丽安娜不过是他创造的一个小说人物而已。这位颇受争议的吉耶哈格与文化圈关系紧密,是许多高级沙龙的常客,《葡萄牙修女的情书》出版后——尽管采用了匿名的形式,吉耶哈格依然因作品的巨大成功而被任命为国王的常任秘书,后又担任过驻外大使。但在那之后,他未曾再有过任何重要的作品。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的真实作者究竟是玛丽安娜或吉耶哈格,作品中那一段令人断肠的苦恋究竟是当事人的真情流露,或小说家的精巧臆造,学界始终未曾有定论。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葡萄牙修女的情书》都是一部影响巨大的现象级作品,它催生出诸如白朗宁夫人(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笔下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等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包括理查逊后来的《克拉丽莎》都从中多有借鉴。可以说,《葡萄牙修女的情书》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拥有广泛影响的书信体小说。
[1] 参见Myriam Cyr, Letters of a Portuguese Nun:Uncovering the Mystery Behind a 17th Century Forbidden Love . Miramax Books,2007.
[2] Giovanni Boccacio, Les Contes de Boccace: le Décaméron . Hachette,2018,p. 36.
[3] Casanova de Seingalt, Memoires de Jacques Casanova de Seingalt . Librairie Chrétien,2017,pp.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