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伦纳德·伯恩斯坦的家庭背景而言,很难看出他日后能成为他这一代人中数一数二的音乐家——才华横溢、盛名在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躲避大屠杀以及沙俄对于其生活的重重限制,身处乌克兰的犹太人兴起前往美国的移民潮,其中就包括伯恩斯坦的父母。他的父亲什穆埃尔·伯恩斯坦(Shmuel Bernstein)是一位正统派拉比之子,在16岁那年瞒着父母逃离了其所在的别列兹季夫村,最终来到了纽约。
他以塞缪尔·伯恩斯坦(Samuel Bernstein)的名字示人,以在富尔顿鱼市收拾鱼为业,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美国生活。后来,他先是在他叔叔开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理发店打工,而后以供销商的身份进入了美发行业,开创了塞缪尔·伯恩斯坦美发公司,收入颇丰,践行了美国梦。20世纪20年代早期,他真正时来运转、迎来上升期,成为一个早期烫发机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分销商。1917年,他与查娜·雷斯尼克(Charna Resnick)结婚。查娜一家来自乌克兰的舍佩蒂夫卡,与塞缪尔的出生地相隔不远。在查娜小的时候,她家搬到了波兰;1905年,她跟随母亲来到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定居下来——她的父亲已先行赴美,在这里的一家纺织厂打工。这位人们口中的“珍妮”(Jennie)喜欢嬉闹,与严肃的塞缪尔一点儿也不搭调——后者有读《塔木德》(Talmud)的习惯,并经常对其进行引用。塞缪尔性情阴郁,需要感觉到关爱,因此在婚后初期二人之间矛盾不断、分分合合。他们不幸的结合一直延续到1969年塞缪尔去世,其间共育有三个子女:伦纳德(生于1918年)、雪莉(Shirley,生于1923年)和伯顿(Burton,生于1932年)。山姆
和珍妮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是其家庭生活的常态,因此三个小孩儿在成长过程中过从甚密,特别是伦纳德和雪莉二人,而伯顿一生也与哥哥姐姐联系紧密。
伦纳德·伯恩斯坦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劳伦斯——珍妮在待产期间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这孩子看起来弱不禁风,还患有哮喘,需要人仔细照料。不过,他在大约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口齿伶俐,早早地展现出自己的聪颖天资。他在法律上的名字是“路易斯”(Louis)——这是她母亲的祖父或外祖父的名字,也是她弟弟的名字——不过他父母总是叫他“伦纳德”,而他在16岁那年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伦纳德·伯恩斯坦。长大后的伦纳德十足是自己双亲的结合体:他勤勉、虔诚,有时候还会受阴郁情绪所累,就像他父亲一样;而他又喜欢嬉戏,可以做到热情洋溢,这一点随了他母亲,并且和她一样对电影和其他各类演艺事业感兴趣。
伯恩斯坦在孩童时候就对音乐着魔——他敲邻居家的门,要他们来点moynik(音乐),希望有人能弹一下钢琴。据珍妮回忆,她一用胜利留声机放歌,儿子就能安静下来。父亲对正当音乐的热情也让伯恩斯坦耳濡目染,比如他会看到父亲在派对上用哈西迪派的方式翩翩起舞。珍妮早些年也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这从有一次她溜出家门、尾随一个克莱兹默乐队到镇子的另一边这一佚事中可见一斑。
1923年,塞缪尔开始带一家人去位于波士顿的会幕祈祷神庙——这是该市最早的保守派犹太会堂,许多像伯恩斯坦家一样渐渐挣到钱的移民家庭来此集会。正是在这里,伯恩斯坦家8岁的大儿子开始去希伯来学校上学,并且生平第一次现场听到了管风琴和唱诗班的演奏——担当指挥的是所罗门·格雷戈里·布拉斯拉夫斯基(Solomon Gregory Braslavsky,1887—1975)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于1928年离开维也纳,来此负责神庙的音乐事宜,对于早年的伯恩斯坦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二人在数年间一直保持往来。
1928年,伯恩斯坦从对音乐的钟爱中找到了个人的聚焦点。这一年,他的姑姑克拉拉(Clara)搬去了布鲁克林,把一张沙发和一架立式钢琴留在了兄弟家中。此后不久,伯恩斯坦试着靠听觉来分辨音调,并且开始随弗里达·卡普(Frieda Karp)上课。这位来自邻家的年轻女士发现,自己的这个学生正在朝着巴赫(Bach)、门德尔松(Mendelssohn)和肖邦(Chopin)的方向全速前进。之后,由于指导伯恩斯坦已非力所能及,她建议他去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求学。在这里,他找到了苏珊·威廉姆斯(Susan Williams)。尽管威廉姆斯对钢琴技艺持有的观点离经叛道,令他望而却步,但她很快带他走入高阶音乐世界,让他接触到帕代雷夫斯基(Paderewski)、勃拉姆斯(Brahms)、李斯特(Liszt)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
他开始对作曲感兴趣,写了不同版本的曲子,问他母亲喜欢哪些。他可以写出在收音机上听到的音乐,不断开发自己听声辨音的演奏才能。
伯恩斯坦经常在他的朋友米尔德里德·施皮格尔(Mildred Spiegel)家的大钢琴上练习,后者鼓励他去找波士顿顶尖的钢琴老师海因里希·格布哈特(Heinrich Gebhard)试奏。格布哈特将伯恩斯坦交给自己的助手海伦·科茨(Helen Coates)来带,她后来成为伯恩斯坦一生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伯恩斯坦整个高中时期都随她上课,课程安排在一天最末,这样二人才有时间把伯恩斯坦能够驾驭的曲目都过一遍,同时她也可以帮助他把自己的作品标记成谱。科茨只比伯恩斯坦的母亲小一岁,在认识到自己这个学生的才能之后,成了他忠实的守护者。伯恩斯坦于1944年起在音乐世界蹿红之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了他的秘书和知己,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到1989年去世为止。伯恩斯坦曾说他“在钢琴边有安全感”
,而这样的安全感无疑延伸到他随科茨上的那些钢琴课。伯恩斯坦之所以能够找到一名音乐家必备的专业领域和重心、而后予以锤炼打磨,科茨可谓居功至伟。
伯恩斯坦对于音乐的兴趣让他的父亲震惊不已。开始的时候,他还愿意为那些钢琴课买单,但后来却因为儿子深夜还在弹琴生起气来。山姆·伯恩斯坦对于音乐家的认识停留在乌克兰的那些克莱兹默乐队——这些人一贫如洗,为几分钱演出。他无法将音乐当作自己儿子的一种职业可能,更愿意看到他子承父业、接过家族事业。随着钢琴课变得越来越贵,山姆有时候拒绝拿钱出来,使得他儿子不得不自己赚钱上课——或是教左邻右舍的小孩儿,或是和朋友一起在派对上演奏爵士和蓝调。但是,在神庙集会上,还有在1932年至1933年冬天父子二人一起从迈阿密出海巡游途中,看到儿子表演钢琴独奏,一旁注视的父亲倍感骄傲,也着实为儿子的才能感到高兴。1935年,他花钱在广播上为自己的生意做广告,让这位含苞待放的音乐家作为钢琴独奏者在一系列的15分钟栏目中登场。
1932年,为给巴勒斯坦的犹太慈善事业募集资金,山姆所在的神庙在波士顿的一场流行音乐会上预留了几桌位子。山姆带了伦纳德同去,当拉威尔(Ravel)的《波莱罗舞曲》(
Bolero
)压轴登场时,父子二人皆如中了定身术一般。山姆出资让儿子去听一些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还为他买下了格什温(Gershwin)的《蓝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
)的钢琴曲,因为伯恩斯坦第一次听到就喜欢上了这支曲子,但要让山姆相信伦纳德注定会开启音乐生涯却着实不易。1934年5月14日,伯恩斯坦和波士顿公立学校交响乐团一起演奏了格里格(Grieg)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的第一乐章。他的父亲没有出席这场音乐会,这也使得海伦·科茨给山姆写信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山姆在回信中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对于伯恩斯坦所取得进步的满意,但他同时指出,“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我更加愿意他不把音乐作为将来维持生计的手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山姆后来供儿子去哈佛攻读音乐学位,为他的未来做出了一笔重要投资。
尽管有来自父亲的阻力,年少时候的伯恩斯坦仍然恣意地追逐着音乐。他教雪莉钢琴,两人一起以四手联弹的方式解读交响乐曲目,一起处理歌剧的配乐,兼顾人声部分和钢琴伴奏。走出家门,伯恩斯坦也找到了音乐伙伴,特别是只比他小几个月的邻家男孩锡德·拉明(Sid Ramin)——他们有时候会一起学习钢琴和理论,还会钢琴二重奏。拉明后来成为作曲家、编曲家和指挥家,开创了不凡的音乐事业,并以管弦乐编曲家的身份助力伯恩斯坦的音乐项目,比如《西区故事》和《弥撒》(
Mass
)。
山姆·伯恩斯坦的财富不断增长,即使是在大萧条时期也是如此,因为人们仍然不得不打理头发。他为家人在马萨诸塞州的沙伦镇建了一栋小型的湖景别墅,伦纳德正是在这里第一次展现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剧的喜爱。1934年和1935年,他先后制作出品了社区版的比才(Bizet)的《卡门》( Carmen )及吉尔伯特(Gilbert)和沙利文(Sullivan)的《天皇》( The Mikado ),出演的有伯恩斯坦、他的妹妹以及他们的朋友。这些剧中不乏当地的笑谈,还有对犹太人和集体生活讽刺性的指射。《卡门》的讽刺性十足,其中合唱团的女成员个个头戴雅尔牟克(yarmulkes)圆顶小帽、留着长须,男女两位主人公则是由反串演员完成——伯恩斯坦扮演的是标题人物。他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受到美国同化的程度要远高于父母那一代,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和妹妹以及朋友埃迪·里亚克(Eddie Ryak)一起创造了一种名叫“里伯恩语”(Rybernian)的语言。这一人造语言被用在他们私下的笑话和交流之中,而且被用来取笑移民口音。伯恩斯坦兄妹在一起的时候会讲里伯恩语,一辈子皆是如此。
伯恩斯坦一直在波士顿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1929年,他从威廉·劳埃德·加里森学校(William Lloyd Garrison School)六年级毕业,其后进入著名的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该校课程设置严酷——其中包括每晚翻译40行拉丁文——每三个入学的学生中就有两个要被赶跑。伯恩斯坦在众多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屡获殊荣,铸就了令人敬畏的才智。在波士顿拉丁学校读书六年,加上参加众多音乐活动和学习希伯来语,这让伯恩斯坦在青少年时期一直处在极端忙碌的状态——这也是他后来激荡狂野、不留空隙的职业生活的预演。
波士顿拉丁学校——伯恩斯坦于1929年至1935年间在此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