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初唐、盛唐诗歌略论

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诗在唐朝兴盛起来?又有人对初唐诗加以轻视和鄙视( 以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 ),为什么?

唐代确实是诗的壮盛时期。从诗广义的概念来讲,宋词、元曲何尝不是诗?一篇好的散文也有诗的成分。从狭义来谈,唐诗确属于壮盛时期。唐诗为什么壮盛?这必须和以前、以后的作品做比较,特别是和以前的比。明中期公安、竟陵派的袁宏道( 中郎 )、谭元春很推崇唐人诗。袁作诗很好,要破坏假古董派,他讲:“唐人之诗无论工不工,第取读之,其色鲜艳,如旦晚脱笔砚者;今人之诗,虽工,拾人饾饤,才离笔砚,已成陈言死具矣。”明代“前、后七子”中专门模拟唐诗者,便是假古董。

一、汉魏六朝诗的成就

汉魏六朝诗有成就,但究竟到了何种程度?有人讲好得不得了,古雅得了不得,这完全是崇古思想,我不以为然。《诗经》里《关雎》等篇,就诗的发展史看,像小孩学说话,朴实天真,但非长歌咏叹( 据传毛主席曾说过《诗经》没有诗味的话,我很赞成 )。因而是幼稚的手法,处在幼稚时期。当然,《诗经》也有很好的写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留有想象的余地。诗,到了汉魏、西晋,就大有进步了,直接写眼前事物,直接吐露思想,但又病在太直。曹植诗已近初唐;左思的《咏史》诗气魄大,思想也好,但一看“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想什么讲什么,太直白,而且诗句对仗如拟对联,称之“合掌”。当然这仅仅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尤其与唐人比就显得糟了。那么,汉魏之际是否有没有这种毛病的诗,超脱一些的呢( 即脱掉“图案”手法者 )?曹操就稍有摆脱,他的四言诗跳跃很厉害,留有空隙,看起来比较舒服。他的这种诗也是从民间学来的,真正吸取了传统的好的精华。还有如乐府《西洲曲》就很好,四句一段,完全是凌空的,而不是始终沿着一条铁轨。这种特点曹操也有,他的诗已超过了《诗经》。既有民间传统,又有自己的生活,就像有人说的,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是当时还比较粗糙。

陶渊明能把很愤慨、很不平静的心情用另一种手法写出来。并非周身静穆,而蕴含很深的正义感。如他在《归园田居》的诗序中写辞官是为奔程氏妹丧,但诗中却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与奔丧无关( 他也并未到武昌奔丧 ),回家就不走了。当时名教很厉害,他却写在文章中公开告诉大家,故意告诉人他不愿束带见乡里小人,公开蔑视名教。这里有愤慨,是“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更加深刻,平淡中有不平。故清人周济认为后人讲六朝诗“陶谢( 灵运 )”并称不妥,应改为“陶杜( )”并称。我建议大家可以将汉魏诗与唐诗多做比较,看看像陶渊明这样的有几个?这样陶就突出了。

在诗歌技巧、语言、章法上,唐朝又比魏晋成熟了一步。如王粲是建安时人,他的诗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虽有所夸张,但还是很实在地将内容塞进诗歌中。而杜甫《秋兴八首》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夸张大,想象余地又丰富得多,比较“稠”。到了宋朝诗词,则搁了许多水、汤、佐料。如张舜民的《卖花声·题岳阳楼》词:“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又深了一层。到了辛弃疾,“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 ),情感又不同,技巧上也不一样。相比之下,王粲就太实在了。《诗经·卫风·硕人》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如此描写,说穿了,笨得厉害。曹植《洛神赋》的描述:“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还是很笨。请看李商隐在《北齐》诗中写冯小莲:“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首,更请君王猎一围。”写出了活生生的人。六朝诗写送别,总是归结到掉眼泪。在初唐,王勃还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而到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至晚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送别》 )情感就不一样,更深沉了。上面这几首诗一比较,就可以知道唐人诗是如何地成熟了。

二、初唐的诗

初唐的诗,与汉魏六朝诗相比有进步,但仍有前朝余波。初唐人有的还想用“巧妙”的笔调,如:“倦采靡芜叶,贪怜照腮明。两边俱拭泪,一处有啼声。”( 张文恭《佳人照镜》 )“腮明”,镜也,诗人想巧妙,反而显得拙劣,让人恶心了( 《红楼梦》中引《孟子》里的“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象,舜弟名,这里用来猜谜语,谜底即镜子 )。可见,唐初诗人想灵活、俏皮一些,但弄不好反倒弄巧成拙了。张九龄是由初唐到盛唐的人,他写了《奉和圣制过王濬墓》:“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这种诗很拙劣,好像吃了东西在肚子里没有消化。相比之下,中唐时期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就好得多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可是,光凭初、盛、中、晚的时间段来分唐诗的好坏也是不科学的,像刘禹锡也有写得很糟的诗。只是前面这首诗已无硬块,写得流动,很丰富。所以说,成熟的唐人诗好在哪里?——在于“消化”( 未“消化”的少 )。

初唐诗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李商隐曾讲过:“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漫成五章》之一 )这是他对初唐诗人的评价——有联无篇。杜甫则不然,他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他了解初唐诗歌的成就,并不一概否定;他对《文选》很熟悉,教导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宗武生日》 )能深入理解汉魏六朝诗坛,认为初唐是“消化”的第一步,“四杰”是“当时体”的代表。猛一看似乎有“派性”,其实很有道理,说明初唐诗确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几点来谈一下。

1.五言抒情诗。五言抒情发源于阮籍——先声明一点,我非常反对钟嵘《诗品》“某人出于某某”的说法,因为是很勉强的比附,当然也有形式、格局出于某人的,但情感不能“出于”谁,表达方式可以参考。阮诗很难懂,但他的五言诗形式被后来吸取了。南朝人也讲些道理( 玄言诗也得讲点理,好的还要寓理于景,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到了唐初,就发展得厉害了,如陈子昂的“感遇”诗,张九龄的“感兴”诗,形式从阮籍来,但内容高于阮籍。

2.七言长古诗。“七古”到唐初已经很成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又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些可以说是元、白《长庆集》、清吴伟业长律调诗( 《圆圆曲》 )的开端,汉魏六朝没有这样的东西。梁诗有不少是皇帝带着吹牛,胡写一通,实为破补丁,什么都有( 如《柏梁诗》:“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实在恶劣 )。庾信的《春赋》好一些,但仍未脱掉古乐府的束缚,没有把眼前的事物升华,融和着自己的感情来表达。总的看来,初唐的七言长古诗还有不消化的痕迹,有些仍未脱离宫体诗的束缚。

3.律诗格调的成熟。隋朝已经有了律调诗,但总有一二个字看着别扭,仿佛掺了“沙子”,很少有没有“沙子”的。到了唐初,律调形式发育完成了。武则天时,洛水石淙是游览胜地。武则天带着群臣来作诗,每人一首“七律”,刻在石壁上,为《夏日游石淙》,但诗句仍有不顺之处( 如武则天诗的末两句:“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只有沈佺期一首是完整的律诗( 沈诗中间四句:“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 )。另外还有宋之问,人亦无聊,作品内容也多无聊,但是格律体的完成却有他和沈佺期的功劳。当然,他们的全部作品中也有不合律的东西。到了杜甫,他的律诗则没有不合律者( 有人讲到了杜甫七律还未完成,则是将杜甫故意不拘格律的拗句当作不会,似不妥当 )。不管如何,沈、宋确实是完成了律体的诗人。

4.表达手法的进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有人说是抄了北周庾信《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水一色”。其实,庾信赋中的形象十分勉强,而王勃写的则是在滕王阁上看到的真切场景,表达手法要高明得多,可谓点铁成金,超出前代。

5.宫体诗。它的内容无疑是没落的,但为什么当时这么兴盛?当时风行“应制”、“应诏”之作,有指定的题目、韵脚( 命题限韵 ),咏的范围又是统治阶级的生活,这就糟蹋了诗的园地。但同时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当时也有一些并非是奉旨而写的,另有原因,就像花布上没有刀枪图案,要好看一点,所谓“仕女题材”,实际上也是一种图案。这就同骈体文用整齐的四六句来表达一样。这好比是演出中歌剧与话剧的区别,化妆与不化妆的区分。我们批判它“形式主义”容易,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就难了。

总之,“初唐四杰”还没有能脱离宫体内容,还有奉诏、应制作品的痕迹,但还是迈开了一大步,是诗歌进入成熟时代的第一步。

研读唐诗,我建议先去翻阅下列书:胡应麟《诗薮》。胡震亨《唐音癸签》( 《唐音统签》之一 ),清代季振宜有抄录、整理本,后清帝命任江南织造的曹寅编刻了《全唐诗》,由江南诗局印行。《全唐诗》亦未全,北大王重民先生根据敦煌藏经洞遗书录补了若干,“文革”前在1963年的《中华文史论丛》登了一部分,“文革”后( 大概是1978年 )又由文物出版社的《文史参考资料》登了一部分。何文焕所辑的《历代诗话》,属丛书的性质。这类书是把诗作打碎了讲,故不可多看,应该多读完整的作品。

研究唐诗,还必须把《文选》翻一翻,看它选的诗和小赋作品,小赋就应当作古诗来念。陶渊明的诗,《文选》选得不多,还应该翻翻《陶渊明集》,了解全貌。

启功先生书张说《醉中作》 pRiMQVQoXKo44d7oOv78FU8avCV3zu0PL/W2TddVWdXEYUApDJLkpYwDjbE4OL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