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其短
范寥言:
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法所不许,乃居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逭。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生平无此快也。”未几而卒。
◎本文录自《老学庵笔记》卷三。
◎范寥,字信中,往广西见黄庭坚,黄死为其办后事。
◎鲁直,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字。宜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
◎崇宁,宋徽宗的年号(一一〇二至一一〇六)。
念樓讀
诗人黄庭坚因文字得罪,屡遭贬斥,最后被除名羁管,到了宜州。
宜州是个偏僻地方,没有招待所,也没有民房可租,唯有住庙;又碰上庙里正在为皇上祝寿,不能接客,只好住在南门城墙上的小城楼里。那楼又矮又窄,时逢三伏,热得简直像蒸笼。
有天下了雨,炎威稍杀。诗人喝了点酒,坐着矮凉床,一面把双脚从城楼的栏杆中伸出去让雨淋,一面喊着范寥道:
“信中呀,这真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候啦!”
范寥说,没多久,诗人便死在这城楼上了。
念樓曰
有人说,中国的文人全靠有阿Q精神,才能勉勉强强活下来。写“江湖夜雨十年灯”和“人生莫放酒杯干”的诗人,因为能够从蒸笼似的屋子里把脚伸到雨中凉快凉快,便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候,岂不是阿Q精神吗?
我认为这不是的,而是黄庭坚蔑视痛苦的表现。
他视文人的良心和创作的自由重过一切:不怕贬官谪放,在撰《神宗实录》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怕除名羁管,在《承天塔记》中揭露“天下财力屈竭之端”。这种不屈从权威,坚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文人的脊梁骨,阿Q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