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东枪序
喜剧的“所以然”

撰文 东东枪

找一群喜剧创作者,认真地追问他们关于脱口秀的一大堆“为什么”,可能是一件不亚于平白无故非要口含电灯泡试试的蠢事。

一个人,频繁追问“为什么”本身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现。年轻时才不顾这些,忙活自己那点蓬勃、雀跃、肿胀尚且不暇。但对于一个行当来说,从不知其然,到略知道点儿其然,再到慢慢地知其所以然,是为自己正名乃至立命的必要步伐,少了哪个,都觉得不踏实。

我有幸见过一些很早(我猜是中国最早一批)就愿意投身到这个当时还不成为行当的行当里来的人,我总忘不了他们当年憧憬未来的语气和样子。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这个领域,甚至离开这个世界,但如他们当时所预料或不曾预料到的——十几年的时间,几代人的接力,中国有了自己的脱口秀,人、作品、舞台、观众、名利、生态……未必尽善尽美,但都有了。

中国的脱口秀,到了可以问问“所以然”的时候了吗?也许刚到。但也有可能,还为时尚早。

这一次,我奉命与贾行家、罗丹妮二位老师一起,充当起了这个可能有点讨厌的角色。表面上,我们只是与几位优秀的喜剧创作者、脱口秀演员随便聊了聊,有时在咖啡馆,有时在饭桌上,但实际上,我们背后的任务是尽量多从他们的口中探究出一些关于喜剧、关于脱口秀的“所以然”。

我们几个的作用,照我看,就像是所谓“药引子”,《西游记》里的“无根之水”、相声里的“铁甲将军”之属,为的就是激发乃至逼迫出那几位的最大药力,减少滴漏跑冒。为此,我们问了他们不少旁人可能不会问出的“傻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甚至还间杂着一些“凭什么”与“图什么”。

我挺珍惜这个难得的机缘。因为这并非一般的“采访”,我们从一开始的着眼点就不是事实,而是认识。这些认识未必能去重、合并,变成一份可以回答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一行当里的共识目前看来仍然较少,否则也不必我们来做这次勘察。甚至,这些认识也未必是百分之百真诚、实在的,毕竟,很多“所以然”,连愿意被我们盘问的这几位自己也未必已经洞彻完全。之所以珍惜,是因为我相信这些记录是有价值的,尽管,其价值也许要等许多年后,由后来者解读。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喜剧,每个时代的喜剧都有其自己的一番“所以然”。把那些日常文书、庞杂经卷封藏进洞窟的人未必能知道敦煌二字对于后世的意义,上万年前在拉斯科的岩壁上绘出野兽与人形的原始人或许也只是记下伙伴们的日常战果,即便我们现在自作主张,归纳出一些看似答案的东西,那可能也与这些谈话背后真正的内涵与意义相去甚远,而那真正的“所以然”,未必是我们自己可以看透说破的,希望后来人能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些。但是,如果你们读到这些,只觉得“当年这些人怎么这么傻”,那也别得意,我猜,你们也聪明不到哪儿去。

这当然很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是我为终于未能挖掘发现出一个明确且精美的结论而找到的借口。但我选择坚持这份一厢情愿,我愿意相信这些记录不只是为如今的你我所作,也是留给很多年后的人看的,可能包括很多年后的我们自己,也包括很多年后的不知道是谁的人。我愿意相信,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欢笑与幽默仍然为人们所热爱,好的作品与创作者仍然被尊重,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名字与故事、那些历史上的“所以然”,仍然为他们所好奇。

我愿意相信,在未来,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幽默仍然未被视作一种坏东西——把这看成我对他们的祝福,也是可以的。 xoreAJy1ZT1f2c4lLId67DUXbfcDUI4799p6a1jYfInLiWcJtRlajyNfwRMjVY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