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Nicotiana tabacum)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管花目(Tubiflorae)茄科(Solanaceae)烟草属(Nicotiana)。烟属大多数是草本植物,少数是灌木或乔木状,多数为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主茎高度从十余厘米到数百厘米,单叶互生,有的品种有叶柄,有的品种无叶柄,叶形主要有椭圆、卵圆、披针、心形几种。烟草种间植株差异较大,但大多都能产生一种特有的植物碱,即烟碱。1561年,法国驻葡萄牙大使Jean Nicot将烟草种子带回法国,精心栽培在自己的花园里,人们为了纪念Jean Nicot,将烟草碱称为Nicotine。1753年,植物学家Carolus Linnaeus把烟草属的学名定为Nicotiana。一般将烟草属分为3个亚属,即普通烟草亚属(N.Tabacum)、黄花烟草亚属(N.Rustica)和碧冬烟草亚属(N.Petunioides)。目前已发现烟草属有76个种,但栽培烟草只有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 L.)两个种,其他为野生种。普通烟草又叫红花烟草,是一年生或两、三年生草本植物,一般适宜种植在较温暖地区;黄花烟草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能力较强,适宜于低温地区种植。国内外栽培的烟草主要是普通烟草种,仅有零星地区栽培黄花烟草种。
相关烟草资源的考察证明,烟草起源于美洲、大洋洲及南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其中普通烟草种和黄花烟草种都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野生烟中有45个种分布在北美洲(8个种)和南美洲(37个种),15个种分布在大洋洲,20世纪60年代,又在非洲西南部发现了1个新野生种N.africana。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一些研究者相继发现许多新种,其中8个烟草自然种得到普遍认可:N.burbidgeae、N.wuttkei、N.heterantha、N.truncata、N.mutabilis、N.azambujae、N.paa、N.cutleri。从烟草属植物分布上看,原产于南美洲的烟草属种最多,既有黄花烟草种、普通烟草种,又有碧冬烟草种,而原产于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都属于碧冬烟草亚属;从烟草属植物分类上看,南美洲的烟草属植物分布于三个亚属中,类型最丰富。因此,烟草起源于南美洲的学说最为研究者所认同。
据考古学证据,早在3500年前,南美洲土著居民就已经有了种植和吸食烟草的行为。当地居民最初使用烟草是因为烟草具有解乏提神、镇静止痛和防虫蛇咬伤的重要作用。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烟草作为一种“药草”被传入欧洲,因其神奇的疗效作用,迅速受到上流社会青睐,被视为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而烟草作为一种嗜好品,则归因于烟草本身具有令人兴奋的麻醉作用,会让人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性。因此,自从航海去美洲的水手将烟草种子带回欧洲后,吸食烟草便风靡全球,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目前,烟草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从北纬60°到南纬45°,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2500 m的高原和山地都有烟草分布。烟草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6世纪中叶,最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接着传入的是黄花烟,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他类型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烤烟于20世纪初引进,香料烟于20世纪40年代引进,白肋烟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现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起黄海之滨,西至新疆伊犁,甚至在西藏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均有烟草种植,种植区域星罗棋布。
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催生了烟草种植业,促进了烟草贸易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高利润的经济作物。目前,烟草作为卷烟制品的主要原料,在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遍布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东欧的广大地区。近十几年来,世界烟叶总年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见图1-1),据统计,目前世界烟草种植面积约500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烟叶总年产量约540万吨。其中,中国的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烟草产量占世界的1/3左右,是全球烟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当前,烟叶生产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的精准扶贫、容纳劳动力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1 1996—2020年世界烟叶总年产量变化
普通烟草因调制方法、种源、地区、栽培措施和使用要求不同而形成多种类型,包括烤烟、白肋烟、马里兰烟、雪茄烟、熏烟、香料烟、晒红烟、晒黄烟等类型。其中,白肋烟属于淡色晾烟,是深色晾烟马里兰烟品种的一个突变种。186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布朗县的一个农场的马里兰阔叶烟苗床里初次发现了叶绿素缺陷的突变烟株,后经专门种植证明其具有特殊使用价值,因而发展成为烟草的一个新类型,其名字由原名Burley的音译兼意译而得。白肋烟的特点是茎秆和叶脉为乳白色,主脉较粗,叶片为黄绿色,叶绿素含量约为其他正常绿色烟的1/3。田间表现为叶片成熟集中,适宜整株或半整株晾制,调制方法是挂在晾棚或晾房内晾干。晾制后的白肋烟,叶片大而薄,烟叶颜色多为浅红棕、浅红黄,叶片结构疏松,弹性强,填充性高,阴燃保火力强,并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容易吸收卷制时的加料(在相同的条件下,白肋烟吸收加料在40%以上,烤烟为10%~20%,晒烟为20%~30%)。白肋烟烟叶中烟碱、总氮、蛋白质含量均较高,含糖量较低。白肋烟香气特殊,劲头大,具有调节香气和吃味的作用,是构成混合型卷烟独特风格不可缺少的原料。
白肋烟目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生产白肋烟的国家近60个,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巴西、马拉维、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莫桑比克、泰国、中国、赞比亚等。20世纪以来,世界白肋烟年产量呈上升趋势,60年代世界年产量超过30万吨,70年代世界年产量超过40万吨,80年代世界年产量超过60万吨,90年代世界年产量超过75万吨,到1997年世界年产量达到最高值,为93.7万吨。随后,虽然白肋烟年产量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直到近几年,年产量才基本稳定在55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烟叶总年产量的10%(见图1-2)。
图1-21996—2020年世界白肋烟年产量变化
美国是世界上生产白肋烟最多的国家,其白肋烟年产量在1955—1959年期间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81%,随后呈下降趋势,到21世纪初白肋烟年产量仅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13.6%~16.7%,2017—2019年,美国白肋烟年产量在4.5万吨左右,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7.6%~8.2%。巴西白肋烟生产发展较快,1966年年产量为2.7万吨,至2005年年产量达13.7万吨,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17.2%,超过美国,成为白肋烟产量的第一位。随后,巴西白肋烟年产量有所下滑,2017—2019年,年产量在6万吨左右,仍比美国多33%左右。马拉维种植白肋烟的历史较长,至2005年白肋烟年产量达11.9万吨,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14.9%,也超过美国,占白肋烟产量的第二位,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白肋烟生产国。目前白肋烟年产量较大的国家还有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
中国白肋烟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引进种植,60年代在湖北省首先试种成功。在总结试种经验的基础上,种植区域逐步转移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时逐步扩大至四川省达州、重庆市万州等地。至70年代形成鄂西、川东、渝东白肋烟生产基地,之后在云南省宾川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等地也试种成功。由于优胜劣汰,至21世纪初,中国白肋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西南部,其次是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年种植面积约2.6万hm 2 (1 hm 2 =10 000 m 2 ),年产量在4.5万吨左右。随着中国白肋烟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烟叶品质也不断提高,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生产的白肋烟每年都有一定的出口量。但是,到2005年以后,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白肋烟需求量减少,致使中国白肋烟种植面积下滑,年产量降低到2.3万吨,仅占世界白肋烟总产量的2.9%。其中,湖北省成为全国白肋烟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年种植面积约1万 hm 2 ,占全国年种植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建始县、恩施市、鹤峰县、巴东县、五峰县、长阳县,年产量1.5万吨左右。到2012年以后,中国白肋烟种植面积再次急剧萎缩,仅余湖北一省种植白肋烟,种植面积一度降到0.2万hm 2 以下。到2019年以后,湖北省白肋烟种植面积有所回升,四川、重庆等省(市)白肋烟生产也开始逐渐恢复。目前,中国白肋烟种植面积在0.5万hm 2 左右,年产量0.8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