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发育又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将儿童年龄划分为7个时期。熟悉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点,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开展工作。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胎儿期,正常约40周(280天)。其中受精后前8周称为胚胎期,此期各系统的器官发育非常迅速,各重要器官的发育已见雏形,如果此阶段受到外界干扰,容易引发胎儿严重畸形甚至死胎并流产。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妇的身心健康、营养、疾病与用药、内外环境的影响等,都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各种不利因素均易导致流产、早产、畸形、死胎、感染、创伤等,故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保健十分重要。
从胎儿娩出结扎脐带至满28天为新生儿期。生后1周内称早期新生儿,2~4周称晚期新生儿。此期按年龄划分包含在婴儿期内,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而且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故将此期单独列出。新生儿刚脱离母体转为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因其生理调节与适度能力尚不完善,加上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先天畸形等常在此期表现,需注意保暖、提倡母乳喂养、加强隔离及消毒等工作,杜绝感染的发生。
围生期是指出生前后的一个阶段。我国把怀孕第28周到出生后1周这段时期定为围生期,在此阶段中的胎儿和新生儿则称为围生儿。围生儿很容易受到胎内、分娩过程中及出生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患病,甚至死亡。围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要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
从出生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此期是体格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1年内体重增加3倍,身长增加50%。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对热量及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需求量)较高,但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功能紊乱,故应提倡母乳喂养,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5~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又未发育成熟,抗感染能力差,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应做好免疫规划,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同时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消毒隔离。
从满1周岁至满3周岁为幼儿期。此期特点是体格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智力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能力发育日渐增强;但随着活动范围扩大,自身免疫力尚不完善,识别危险的能力差,意外伤害、中毒、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同时,断乳后膳食结构变化较大,消化功能也不够成熟,营养缺乏和消化功能紊乱仍常发生,应注意适宜的喂养、加强防护,防止意外伤害、中毒及传染病发生。
从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期特点是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语言和理解能力发育更为迅速,求知欲强,喜欢模仿,有高度可塑性。应注意在幼儿园的集体游戏中开发智力,倡导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另外,由于接触外界事物与活动增多,意外伤害概率亦随之增加,急性传染病仍较常见;随着免疫力的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病等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应做好防治工作。
从6~7岁(入小学始)至青春期之前为学龄期。此期特点是智力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渐趋完善,是长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应注意全方位正确引导;体格生长仍稳步增加,各系统器官发育(除生殖系统外)至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此期疾病的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但应注意预防近视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精神或情绪异常。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是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阶段,经历了体格大小、形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快速变化。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年龄均较男孩早2年左右。此期由于受性激素等因素影响,体格生长出现出生后的第二次高峰,最大特点为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生殖器官渐趋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可以引起他(她)们对自身和异性的好奇及神秘感。但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加上广泛接触社会,易发生心理、精神、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一些特殊健康问题,如性早熟、青春期延迟、抑郁症、伤害、性传染性疾病等,应加强教育(包括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等方面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让每个青春期孩子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