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儿童体格发育及评价

一、儿童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常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好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判断儿童体格生长,如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1.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和体液的总重量,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儿科临床中多用体重计算药量和静脉输液量。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区域调查结果显示男婴平均体重为3.3kg±0.4kg,女婴平均体重为3.2kg±0.4kg,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参考值相近(男婴3.3kg,女婴3.2kg)。出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便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为3%~9%,至出生后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出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儿童随年龄增加,体重的增长逐渐减慢。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约6kg),至1周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3倍(约9kg),这是出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出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周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4倍(约12kg)。2岁以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平均每年增长2kg。推算公式如下:

3~12个月:体重(kg)=[月龄+9]/2

1~6岁:体重(kg)=年龄×2+8

7~12岁:体重(kg)=(年龄×7-5)/2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这时不能按上述公式推算。

2.身高(长) 身高(长)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3岁以下儿童取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上儿童取立位测量,称为身高。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测量值少1~2cm。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出生后第1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11~13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至1周岁时身长约75cm;2周岁时身长约87cm;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6~7cm。2岁以后若每年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2~12岁身高(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2~6岁:身高(长)(cm)=年龄×7+75

7~12岁:身高(长)(cm)=年龄×6+80

青春期出现身高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2岁以后不能再按上式推算。此时女孩身高可比同龄男孩高,但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最终身高将超过女孩。

3.坐高(顶臀长) 坐高(顶臀长)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的值称为顶臀长。坐高(顶臀长)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4.头围 头围是始于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对称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3~34cm,3个月时40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提示脑积水、佝偻病等可能。

5.胸围 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为胸围。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发育。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至青春期前两者差数(cm)约等于儿童岁数减1。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形成头、胸围曲线交叉,此交叉曲线时间与儿童营养和胸廓发育有关,生长较差者头、胸围曲线交叉时间延后。

6.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上臂围。上臂围反映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常用以评估儿童营养状况。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间增长缓慢,为1~2cm。在测量体重、身高(长)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以内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上臂围>13.5cm为营养良好;上臂围在12.5~13.5cm为营养中等;上臂围<12.5cm为营养不良。

二、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1.头与身高(长)比例在宫内与婴幼儿期,头、躯干、下肢三部分生长进度并不相同,一般出生后第1年内头部发育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因此,头长占身高(长)的比例在新生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图2—2)。

2

图2—2 胎儿时期至成人头与身长的比例

2.体型匀称 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实际工作中常选用身高(长)所得的体重[体重(kg)/身高(cm)]表示一定身高的相应体重增长范围,间接反映身体的密度与充实度,将实际测量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结果常以等级表示。

3.身材匀称 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随着年龄而下降,出生时坐高为身长的67%,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6~7岁时小于60%,14岁时为53%。此百分比反映了身材的匀称度,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儿童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长)百分比明显增大。知识链接2—1

知识链接2—1

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

青春期体格发育出现出生后第二个高峰。男孩身高增长的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但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故男孩比女孩高。女孩在乳房发育后(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高峰。高峰提前者,身高的停止增长也早;相反,高峰延后者,青春期身高发育较慢,但最终身高达正常范围。

三、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1.头颅骨发育 除头围外,还可依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于3~4月龄时闭合。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交接处的菱形间隙,出生时一般为1~2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最迟于2岁闭合。后囟是顶骨和枕骨边缘交界处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6~8周闭合(图2—3)。前囟饱满反映颅内压力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

3

图2—3 囟门发育

2.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四肢,1岁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刚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能走时出现腰椎前凸;6~7岁时脊柱3个自然弯曲才被韧带固定。

3.长骨的发育 长骨的发育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标志着长骨停止生长。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刚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出生后腕部骨化中心顺序出现,1~9岁儿童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年龄+1”个,10岁时出齐,共10个。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以观察骨化中心出现的顺序和数目,是评价骨龄简单、有效的方法。

4.牙齿发育 人一生有乳牙和恒牙两副牙齿。乳牙共20颗,出生后4~10个月(平均为6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视为出牙延迟,大多于3岁前出齐。2岁以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6。出牙顺序一般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图2—4)。

4

图2—4 乳牙萌出顺序

6岁左右萌出第一恒磨牙(又称为六龄齿),6~12岁乳牙按萌出顺序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左右萌出第二恒磨牙;18岁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恒牙数量为28~32颗。

四、体格生长的评价

(一)体格生长评价的方法

1.均值离差法 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常用均值离差法,以平均值( 5 )加减标准差(SD)来表示儿童体格生长水平。例如,68.3%的儿童生长水平在均值±1SD范围内,95.4%的儿童生长水平在均值±2SD范围内,99.7%的儿童生长水平在均值±3SD范围内。一般认为 5 ±2SD(包含95%的总体)属于正常范围。用儿童体格生长指标的实测值与均值比较,根据实测值在均数上下所处的位置,确定和评价儿童发育等级。国内最常用五等级评价标准(表2—1)。

表2—1 五等级评价标准

6

2.百分位数法 适用于正态或非正态分布的样本。以第50百分位(P 50 )为中位数,把资料分为P 3 、P 10 、P 25 、P 50 、P 75 、P 90 、P 97 。当大量数据呈正态分布时,P 50 相当于均值离差法的均数,P 3 相当于 5 -2SD,P 97 相当于 5 +2SD。通常以P 3 ~P 97 (包含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可直接用百分位进行等级评价。

3.中位数法 当样本变量分布不是完全正态时,选用中位数而不是算术平均数作为中间值。因此时样本中少数变量分布在一端,用算术平均数表示则对个别变量值影响很大。故用中位数表示变量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4.指数法 用两项指标间相互关系作比较。例如,Kaup指数,即体重(kg)/身高(cm) 2 ×10 4 ,其含义为单位面积的体重值,主要反映体格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尤其适用于婴幼儿,Kaup指数大于19为肥胖,15~19为正常,10~13为营养不良,小于10为严重营养不良。

5.生长曲线评价法 将各项体格生长指标按不同性别和年龄绘成正常曲线图,对个体儿童从出生开始至青春期进行全程监测,将定期连续测量的结果每月或每年标记于曲线图上作比较,可以客观地反映儿童体格生长水平和动态变化,易于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偏离,分析原因并给予干预。

(二)体格生长评价的内容

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程度三个方面。

1.发育水平 将儿童某一年龄时点的某一项体格发育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如体重、身高(长)等与参照人群值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即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发育指标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通常以等级表示结果。发育水平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与应用,但其仅表示该儿童体格发育的现实水平,不能说明过去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预测其生长趋势。

2.生长速度 定期连续测量儿童某项体格生长指标(纵向观察)如体重、身高(长)等,即得到该项指标的生长速度。以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定期体格检查是评价生长速度的关键。这种动态纵向观察个体儿童的生长规律方法,可发现每个儿童有自己稳定的生长轨道,体现个体差异。因此,生长速度的评价较发育水平更能真实反映儿童生长状况。生长速度正常的儿童生长基本正常。

3.匀称程度 对体格生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评价,能了解儿童体形。常选用身高(长)所得的体重与参照人群值进行比较可反映体形匀称度;以坐高(顶臀长)/身高(长)的值与参照人群值进行比较可反映儿童下肢发育状况,评价身材是否匀称。

五、儿童常见体格生长偏离

(一)体重生长偏离

1.体重过轻 体重过轻指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的平均值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数者。体重过轻的发生一般与喂养不当、挑食或偏食、神经心理压力及慢性疾病等有关。干预措施包括补充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心理因素、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2.体重过重 体重过重指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的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数者。体重过重常见于营养摄入过多、活动减少或疾病影响等。干预措施包括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消耗及治疗原发病等。

(二)身高(长)生长偏离

1.身材矮小 身材矮小指身高(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长)的平均值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数者。身材矮小常见于长期喂养不当、慢性疾病、家族遗传、宫内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及染色体疾病等。干预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2.身材过高 身材过高指身高(长)大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长)的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数者。身材过高常见于性发育异常、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等。 +q2t6Rapn+IWpqV03tPThbXzoQbWzSI9LAa4OW8qJ1fq9Bt9N347x5Tspdnvy6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