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以往正常时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是本病的诊断要点,但本病也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与周期提前同时出现,即月经先期量多证,或与后期同时出现,即月经后期量多证。若经量特多,暴下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有周期紊乱,则已发展为“崩中”之证。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并未将月经过多作为一个单独的病名加以详细论述。后至晋代,王叔和《脉经》将月经过多称为“经下反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为“月经乍多”。金元之前的医家多将月经量乍多乍少、周期时先时后统称为“月经不调”或“经候不调”。金代刘完素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的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月经过多辨证论治的基础。

本病的发病机制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多由气虚统摄无权,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或血热经水妄行所致。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本病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分辨虚实、寒热。通常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黏稠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治疗大法,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以治本,根据辨证采用益气、化瘀、清热、养阴等法。总宜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节育器等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举元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三至五钱,黄芪(炙)三至五钱,炙甘草一至二钱,升麻五至七分,白术一至二钱。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补气摄血固冲。

【主治】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之月经过多。症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白,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原方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方解】方中以人参为君,大补元气,补脾摄血。经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黄芪、白术为臣,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升则血升。升麻为佐药,与黄芪为伍,补气与升阳二者兼得。炙甘草为使,一则加强补气健脾之功,二则调和药性。本方实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柴胡、陈皮,补气力专,又无当归辛温动血之弊。即“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举元煎从补气入手达到“治本”,通过补脾气以保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脾的摄血功能还可以防止血溢脉外、生成新的瘀血。临证时再结合全身证候及月经的色、质差异灵活加减,集补气、止血诸法于一体,以达到固冲任、补肾精、摄血、调经的目的。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舌淡,苔薄,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正值经期,酌加阿胶、艾叶炭、炮姜、乌贼骨;若经量多,酌加生牡蛎、五味子、棕榈炭;伴有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者,酌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兼血虚者,症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酌加制何首乌、龙眼肉、熟地;伴经期延长者,加益母草、炒蒲黄;兼见腰骶冷痛,大便溏薄者,酌加补骨脂、炒续断、杜仲、艾叶;若气血两虚,或病久不愈,失血较多,贫血重者,可合用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忌用。

【异病同治】凡属气虚下陷导致的崩漏、恶露不绝、产前或产后小便不通、缺乳、滑胎、小产、子宫脱垂、带下病等,都可用之。

【临床验案】

喻某,女,40岁,因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半年,眩晕、气短、胸闷怕冷、体倦乏力、腰膝酸困、无力、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则,量适中,7日净,无痛经,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明显增多,较以往增多约一倍,第2~3日每日用卫生巾十余个,经期持续10余日方净,并伴经期下腹隐痛。望诊患者贫血貌,颜面浮肿、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脉沉细,舌黯淡,苔薄白。就诊时是月经第2日,量大,有血块,伴腹痛。妇科检查正常,B超示子宫、附件未发现异常。诊断:月经过多,崩漏。辨证:气虚不摄,阳虚水泛。给予举元煎加减方:升麻5g,枳壳15g,益母草30g,生黄芪30g,党参15g,侧柏炭15g,茯苓30g,川续断20g,乌贼骨30g,阿胶珠15g,艾叶炭15g,三七粉3g(另包),4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每日2次口服。服药4剂后月经基本干净,又给予补肾养血中药5剂,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又于2015年5月25日下午就诊,诉于5月7日晚来月经,8日上午开始量大,有血块,但较上个月均有所减少。仍用举元煎加减方,4剂,水煎服,每日2次,月经第6日干净,经后服补肾养气血中药。2015年6月10日再次来诊,已来月经3日,量基本正常,仍守举元煎加减方治疗,月经6日结束。第3个疗程结束后,患者面色红润,头晕、体倦乏力、气短、胸闷、浮肿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脾主统摄,冲脉隶属阳明,中州之气不足必然固摄无力,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且经血过多必然耗气伤血,气愈伤而血愈不止。本案患者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迁延半年余,气血大亏,兼见脾肾阳虚、水泛肌肤的表现,出现全身浮肿,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瘀滞,经血中夹血块乃血瘀见症,治当急固其气,以塞流止血为先,佐以健脾养血,温经化瘀。方中补气固本药与活血行气调冲任药合用,使补气中有行气调经,活血行气而不伤正,从而使血随气行,气统血有力。而血循于经脉之内不外溢,达到收敛止血的目的。经后服用补肾养血活血之品以固本,改善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出血期止血不留瘀和化瘀不动血,血止期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的原则。

加减四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大熟地(九蒸)一两,白芍(酒炒)三钱,当归(酒洗)五钱,川芎(酒洗)二钱,白术(土炒)五钱,荆芥穗三钱,山茱萸(蒸)三钱,续断一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四剂而血归经矣。十剂之后,加人参三钱,再服十剂,下月行经,适可而止矣。现代服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大补气血,引血归经。

【主治】妇人血虚,经水过多。症见行经量多,甚则血下如注,或见止后复行,神疲倦怠,面色无华,头晕嗜睡,食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傅青主立加减四物汤,重用大熟地,乃补血之神品,加白术、荆芥穗健脾疏肝;加山茱萸、续断益肝补肾;加甘草以调和诸品,使之各得其宜,所以“血足而归经,归经而血自静矣”。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月经量多伴见血虚症状,“一行后再行而困乏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如经崩血多,为气虚下陷,不能摄血,加黄芪、升麻、白术;如见腹痛,加小茴香;血多紫块者,为气虚血瘀,加三七、炒蒲黄、炮姜;兼带下多,经色淡者,为气虚湿盛,加白芷、茯苓、苍术。

【使用禁忌】阴虚血热有余之证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本方还可用于治疗血虚不归经之崩漏、产后恶露不绝、不孕症、先兆流产等。

【临床验案】

李某,35岁,已婚。初诊:2019年11月1日。诉月经量多一年,加重6个月。患者一年前因放置节育环致月经量多且淋漓,被迫取环后,虽经漏消失,然经量仍不减。近半年病情加重,经期量多如涌,且血块大而多,经色黯淡,每次经期用卫生巾3~4包。经期小腹疼痛,块下痛减,经后头晕心悸,周期尚准,行经7日净。LMP:2019年10月31日。刻诊见面色萎黄,手指及指甲淡白,唇色白,头晕乏力。舌黯淡,苔薄白,脉细弱。2019年6月曾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呈不规则增生。予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g/L,凝血时间正常。妇科检查、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证属血虚血瘀,血不归经。正处经期,拟先补血行瘀,引血归经。处方:熟地30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6g,炒白术15g,黑芥穗6g,山茱萸15g,续断10g,甘草6g,炒蒲黄10g,五灵脂12g。7剂,日1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月经已净,仍感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纳食一般,二便调,仍守初诊方加黄芪30g、党参15g、阿胶珠10g益气养血,15剂。三诊时诉经来量较前减少,血块减少,无明显腹痛,乏力症状减轻,纳寐佳。继续调理3个周期,经量正常,周期规律,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正常。

按:本案患者病起于上环后,节育器损伤冲任和胞脉,月经量增多未及时调治,气血亏虚,血损精散,故以血虚血瘀,血虚气亏,血不归经,以致经多为主要机制。治宜大补血而引之归经,补肝血,促肝用。方用加减四物汤,因气虚无力鼓动气血,故而往往夹瘀,出现经期小腹疼痛,血块大而多,块下痛减等症,所以在补血养血基础上合用失笑散化瘀血而无留瘀之弊。方中黑芥穗一味,即荆芥炭,在补益方中加之可发挥疏利作用,使补中有利,减其滋腻之性,炭用收涩止血,一收一利,收利结合,其调经止血之功甚和,引血归经,血循常道,诸症得治而经水自调。傅青主在原文中指出“荆芥炭能引血归经。方妙极,不可轻易加减”。

失笑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各二钱。

【用法】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每日取8~12g,用纱布包煎,作汤剂服。

【功效】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之月经量多。症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或兼见经行腹痛,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原方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

【方解】方中五灵脂甘温,善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而散瘀血,用治瘀血疼痛;蒲黄甘平,亦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与五灵脂相须为用,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增强,共起推陈出新的作用,可治一切心腹诸痛,尤其善治妇科疾病。古谓病此“心腹痛欲死”之人,服药后,“不觉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故以失笑为名。李时珍评价此方:“失笑散,不独治妇人心痛腹痛,凡男女老幼,一切心腹、胁肋、少腹痛、疝气并治。胎前产后,血气作痛,及血崩经溢,百药不效者,具能奏功,屡用屡验,真近世神方也。”组方特点:一是五灵脂配蒲黄,药简效宏,既活血又兼止血,相反相成,可作为治疗血瘀作痛的基础方;二是原方制以酽醋和药熬膏,既有助于化瘀通络、活血止痛,又可矫正五灵脂腥臊之味。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经行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香附、血竭;经量甚多者,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者及妊娠期忌用。

【异病同治】失笑散是许多活血化瘀方剂的基础方,在妇科临床应用广泛,痛经、崩漏、盆腔炎、产后病、妊娠病、宫内置环出血、宫外孕、盆底功能障碍、子宫内膜息肉等属瘀血停滞者均可配伍使用。

【临床验案】

成某,42岁,已婚。初诊:2018年9月30日。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月经量增多,伴大血块,经行下腹痛。LMP:2018年9月11日,量多,7日止。9月25日患者阴道再次少量出血,9月28日出血量增多,色暗红,伴血块。舌质紫暗,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实验室检查示:血β-HCG阴性,血红蛋白110g/L。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为1.0cm。诊断为月经过多,崩漏,证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炒蒲黄炭、五灵脂、赤芍各15g,炮姜6g,当归10g,龟板(先煎)15g,牡丹皮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2018年10月10日,患者诉阴道出血10月5日止。观其舌脉,患者仍有瘀血留滞胞宫,此时阴道出血已止,活血化瘀力大恐动血伤血,酌加收敛固涩药物,故予原方加乌贼骨15g,山茱萸15g,补骨脂12g,生甘草3g。共7剂,水煎分2次服,日1剂。三诊:2018年10月17日,患者诉无阴道流血,感乏力,自汗,气虚症状明显,二诊方去赤芍、炮姜,黄芪加量至50g,再加防风6g,炒白芍15g,生甘草3g。共7剂,水煎分2次服,日1剂。四诊时患者当月月经量中等,7日净,血块、腹痛大减。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以阴道流血量多为主症,观其舌脉,血瘀为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以塞流止血为首要任务。因瘀血阻于冲任,新血难安,血不循经,故经血淋漓不尽,发为崩漏。治宜荡涤胞络,散瘀畅流。选用失笑散以活血化瘀止血,加龟板养阴血,去瘀血。正如傅青主所说:“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龟板配当归、赤芍养血祛瘀,以达养阴生新、化瘀止血之目的。患者月经量多近2年,长期耗血伤血,气血虚弱,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而致崩漏,崩漏日久瘀血阻滞,更致新血不守,实则为本虚标实之气虚血瘀证。故出血时治疗应塞流、澄源相结合,予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摄血。复诊时患者出血已止,虽仍有瘀血阻滞,但以气虚之证更为突出,此时治疗应澄源、复旧相结合,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使气能摄血生血,合失笑散活血化瘀,药后诸症改善。

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熟地、白芍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滋阴补肾,清热止血。

【主治】阴虚内热之月经过多。症见月经量多,头晕腰酸,五心烦热,心烦寐差,舌质偏红,脉象细数。原方主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方解】方中以熟地滋肾阴,益精填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黄柏清热燥湿,退虚热,制相火,黄芩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二黄配伍,既能清虚火又能泻实火;白芍养血柔肝,合以甘草,酸甘化阴,进一步加强滋阴养血之效;张景岳曾言“阳常不足,阴本无余”,滋阴当不忘扶阳,方中川续断补肝肾、调血脉,其性微温,取其“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意,与滋阴补血之药配伍温补而不滞;山药补脾养胃生津,既能补脾摄血,又能以后天滋养先天,佐以生甘草齐护脾土,以免方药过寒伤中,同时调和诸药。本方清热凉血而泻其有余之火,固护冲任而补其不足之阴,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以月经量多,五心烦热,舌质偏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兼烦躁等心肝火旺之证者,加炒栀子、莲子清心泻火;兼有血块者,加紫草凉血化瘀;兼有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自汗等气虚之证者,加太子参、炙黄芪益气摄血。兼有食少、便溏等脾虚之证者,加炒白术、砂仁健脾化湿。

【使用禁忌】脾虚虚寒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是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阴虚血热证的经典方剂,凡属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崩漏、带下色赤带血、绝经前后诸证、妊娠发热、胎漏、胎动不安、妊娠宫腔积液、不孕症等均可运用。

【临床验案】

刘某,38岁,已婚,G1P1。初诊:2016年12月8日。主诉:月经先期量多1年。患者平素月经规律,近1年月经提前7~10日,周期为20~23日,行经4~5日,经量多,色深红,质稠,有小血块,经前及经期偶有小腹疼痛,LMP:2016年11月22日,PMP:2016年10月30日。自诉倦怠乏力,头晕失眠,心烦口渴,大便质干,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细数。妇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阴超检查示:子宫内膜厚度为0.7cm,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月经先期量多。辨证为:阳盛血热兼气虚证。治法:清热凉血,益气固冲。方拟保阴煎加减:旱莲草15g,盐杜仲30g,山药20g,续断30g,炙黄芪30g,党参20g,生地20g,黄柏6g,黄芩10g,酒萸肉15g,酒女贞子30g。7剂,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心烦口渴减轻,头晕减轻,睡眠质量较前改善,大便偏软,无其他不适,舌红苔白,脉细数。上方去旱莲草、女贞子,加淡豆豉10g,5剂,水煎服,日1剂。2016年12月19日月经来潮,较上月仅提前3日,经期服用逍遥散加味以促进经血排出,处方:川牛膝12g,柴胡12g,茯苓15g,赤芍20g,当归15g,白术15g,生地15g,泽兰15g。3剂,水煎服,日1剂。本次月经来潮量较前减少,经前及经期症状减轻。经净后继续服用保阴煎加减调理,月经较前提前2~3日,经量较前明显减少,已接近以往正常量。后随访3个月,月经未再提前超过2日,经量中等。

按:张景岳是“温补派”的代表人物,其医著中还处处体现了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如《景岳全书·论治》:“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竟清其热,一救其本,诸证尽除矣。”本案患者素体阳热盛,郁热蕴伏血分,热迫血行,下扰血海,血海不宁而迫血妄行,则经血早泄;又因气能生血、行血及摄血,若其亏虚则其运行及统摄失司,致经血先行且量多,故属阳盛血热而兼气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以保阴煎清热凉血、益气养阴。妇科血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常会有瘀血的兼夹。热入血分,煎熬津液,可致血液黏滞不畅,从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冲任,使新血不能归经而妄行,也是导致妇科血证及其反复发作、病情严重的一个原因。且月经期为重阳转阴,气血活动,除旧生新时期,此时应以排为顺,因此在治疗妇科血证时常在月经期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以畅经血。

固冲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白术(炒)一两,生黄芪六钱,龙骨(煅,捣细)八钱,牡蛎(煅,捣细)八钱,山茱萸(去净核)八钱,生杭芍四钱,海螵蛸(捣细)四钱,茜草三钱,棕榈炭二钱,五倍子(轧细,药汁送服)五分。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用于治疗脾肾亏虚,冲任不固所导致的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症见下血色淡质稀,心悸不安,气短气浅,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微弱等。张锡纯论血崩治法,女子血崩,因肾脏气化不固,而冲任滑脱也,曾拟固冲汤,“脉象热者加大生地一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解】方中山茱萸既补益肝肾,又收敛固涩,为君药;龙骨味甘涩,牡蛎咸涩收敛,合用可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治女子崩带,龙骨、牡蛎煅用,收涩之力更强,共助君药补气健脾,收涩止血,为臣药;白术补气健脾,黄芪既补气,又可升举,二药合用可使脾气旺而统摄有权,亦为臣药;生杭芍可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棕榈炭、五倍子收敛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摄下焦、止血化瘀,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固冲止血之功。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之崩漏,当为猝然血崩或崩漏延绵,兼见头晕,肢冷,气短,神疲等虚象,脉则以细弱无力而实邪不显著为主。

【加减化裁】对于舌淡边有齿痕,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之气虚明显者,黄芪可用30~60g以加大补气摄血之力;如伴有气短,气不接续,可加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柴胡又可疏肝、升阳,取补中益气之意,配合补气药可增强补气之力,升麻治疗漏下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g即可;如见月经量多鲜红,舌红脉数,为伴有血热,可加生地、牡丹皮、仙鹤草,凉血养阴止血;如月经淋漓不断,有血块,色暗或黑,量少,舌暗或有瘀斑,伴有瘀血,可加益母草、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瘀去则血止;如见崩漏不止伴小腹冷痛,四肢凉,经来腹痛,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伴下焦虚寒,可加小茴香、延胡索、炮姜、桂枝以温经散寒。

【使用禁忌】本方药性偏于温补收涩,故凡崩漏及经血过多,证属血热妄行或实证明显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经期延长、先兆流产、产后恶露不绝、尿血等辨证属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临床验案】

黄某,女,22岁。初诊:2014年9月3日。主诉:经行量多不止近1个月。未婚,否认性生活史。既往月经正常,周期28~30日,经量中等,5日净。LMP:2014年8月10日,持续至今20余日未止,量多,色偏淡。刻诊: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困倦,气短懒言,纳谷不馨,眠差难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查B超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度为1.0cm,血红蛋白85g/L。辨病:崩漏。辨证: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拟补肾固冲,收涩健脾之固冲汤加味。处方:山茱萸30g,熟地20g,炒杜仲12g,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5g,陈皮12g,海螵蛸15g,棕榈炭15g,茜草1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砂仁6g,7剂。二诊:2014年9月10日,患者服用上方3剂,血量渐减,复又增多,色转红,腹微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诸症同前。考虑:腹痛后下血,且周期已至,为正常行经可能。处方:一诊方加仙鹤草30g、柴胡6g、升麻6g,黄芪加量至30g,7剂。三诊:2014年9月20日,患者服二诊方5剂后,流血减少,药尽血止,各症均减,面色渐红润,纳食增加,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复查血红蛋白95g/L。血已止,需调周澄源,拟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补益脾胃,助气生血,兼调冲任,服至下次月经来潮后仍以予固冲汤加味以防复发。连续调理3个周期,月经期、量、色、质正常,经期5日,诸恙皆失。

按:本案患者崩漏近一个月,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肾气虚损,封藏失职,脾气不足,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张锡纯说:“然当其血大下之后,血脱而气亦随之下脱……此证诚至危急之病也。”以补气健脾益肾治其本,固冲摄血治其标。急则治标,诊其苔薄脉弱,无邪实之扰,故漏下时多用固涩之品,以收涩止血,血止后施以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补益后天,滋助气血生化之源,缓则治本,使顺其自然,恢复生机。本案治之始终以固肾为主,辅以建中滋后天,如此反复调养数月,患者崩止经调,精神气色渐佳,纳寐改善,逐渐康复。 H9tMZauW4wvVAOOBn4LYU+DCiKOs//ny/VfELPZJHgWpdE5fzdGvQwzuKf6ZOI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