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数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经迟”等,一般至少需出现连续两个周期的延迟。如偶见一次月经延期,下月月经仍按时来潮,或仅延迟三五日,或青春期初潮后两年内或于围绝经期而时有延后,且无伴其他证候者,均不作此病论。
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谓“至期不来”。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证候繁多,有虚实两端,虚者多由于营血亏损,源断其流,无血可下,或因阳气虚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实者或因气郁血滞,冲任受阻,或因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或因痰湿阻滞,冲任阻遏,致使经期延后。虚实两类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或兼杂而见,治疗时需先审其病因,继而审其病位,再审其虚实。虚证者治以补肾滋肾,或补脾益气,或补血益阴,以滋经血之源;实证者治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脉,或祛邪行滞,以疏冲任之脉;虚实相兼者,则分清其主次而兼治之。本病切忌妄行攻破之法,犯虚虚实实之戒。
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不论虚实,常可发展为闭经,宜尽早进行治疗。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至,首先应排除妊娠。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少则用一至二钱,多则用一至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少则用二至三钱,多则用二至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至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子二至三钱;炙甘草一至二钱。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补血益气调经。
【主治】营血虚少,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的月经后期。症见经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气生则血长;炙甘草、山药补益脾气,助人参以济生化之源;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滋肝肾、生精血,补天一之真水,乃补血贵在滋水之意。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耗之证。全方补气生精,养血调经,气血双补,肝肾共养,经血生化有源,则月经如期来潮。
【辨证要点】本方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称此方“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临床以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无块,舌质淡红,脉细弱等一派血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兼见气虚,加白术、黄芪;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食少便溏者,去当归,加砂仁、炒麦芽、扁豆;如血虚阴亏,伴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地骨皮。
【使用禁忌】肝火亢盛,湿热内蕴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亦可用于气血亏虚之不孕症、月经量少、崩漏、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绝等。
【临床验案】
李某,28岁,已婚。初诊:2019年8月15日。主诉:停经2个月余。患者自初潮起月经不规则,短则40~50日一行,长则数月,常需服用西药黄体酮或人工周期行经,近一年月经量渐少,经色淡而稀薄,经期小腹隐痛不适,乳房胀痛,常伴头晕,平素畏寒怕冷,纳寐可,二便调。LMP:2019年6月4日。G 0 ,婚后2年未避孕,曾行输卵管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男方精液检查未见异常。刻诊: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带下较少,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无力。辅检:血β-HCG<0.10 mIU/mL,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3.15 mIU/mL,促黄体生成素(LH)1.05 mIU/mL,雌二醇(E2)28pg/mL,孕酮(P)0.51ng/mL,催乳素(PRL)12.05 mIU/mL,睾酮(T)0.239 mIU/mL。B超:子宫内膜厚度为0.5cm,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辨证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兼气滞,治拟补肾理气,养血调经。方拟大补元煎加减,处方:熟地20g,山茱萸10g,山药15g,枸杞子15g,杜仲15g,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炙甘草6g,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0g,鹿角霜10g,巴戟天10g。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另嘱患者药渣外敷小腹15 min。二诊:2019年9月2日,服上方后头晕乏力缓解,纳食增加,精神好转,舌脉同前,二便调,月经未至,但逐渐出现拉丝绵长白带,守前方10剂,并嘱患者加强营养,适当运动,调节情绪,规律作息。三诊:2019年9月20日。服上方8剂时月经来潮。LMP:2019年9月10日,6日净,月经量较前增加,色转暗红,无血块,无痛经,精神可,偶有头晕乏力。在上方基础上根据经前经后月经周期变化酌加菟丝子、紫石英等温肾助阳,鸡血藤、赤芍、香附等理气活血之品,调理半年后月经基本正常,于次年5月怀孕,足月顺产一子。
按:本案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瘦弱,自初潮起即常常月经后期,冲任血海亏虚,精血不足,无力上达头目,四末失养,无以温煦,则见畏寒怕冷,面色萎黄,头晕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气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见经行腹痛,乳胀。此案可辨证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兼气滞,治当补肾养血调经、柔肝行气活血,方用大补元煎加减,此方乃张景岳“补阵”第一方,大补元气、益精养血,肝肾同调,切中病机,同时采取中药内服、外治结合的方法发挥中医优势,中药外敷可通过热蒸效应和药物效应,改善小腹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温散通络、祛湿驱瘀、理气止痛、调和气血的效果。经调血旺则利于种子,调理后得以顺利妊娠。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大熟地(九蒸)一两,白芍(酒炒)一两,川芎(酒洗)五钱,白术(土炒)五钱,柴胡五分,五味子三分,续断一钱,肉桂(去粗,研)五分。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大补精血,温寒调经。
【主治】月经不依时而至,常自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或深或浅,可伴恶寒,小腹冷痛,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
【方解】傅青主认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故寒为经期延迟的主要病因。而月经量的多少,取决于阴血的盈虚,阴血充盈,经量较多,否则经量较少。此处所言阴血充盈,并非绝对充盈,只是相对而言,况“血既出矣,则成不足”。故方用大剂熟地、酒白芍滋补肝肾精血,为君药;炒白术温脾摄血、健脾生血,三药合用,补益肾肝脾之精血气。续断、五味子益肾固精;川芎、肉桂辛香温热,温散寒邪,活血通经;川芎活血、行气之功兼具,加于大剂白芍、熟地之中,可防气壅留瘀。柴胡解郁,肉桂散寒,用量仅为熟地、白芍的1/20,此于大剂阴药之中加少许理气助阳之药,既可温寒理气,又可防白芍、熟地养阴之凝滞。原文言“此方大补肝、肾、脾之精与血,加肉桂以祛其寒,柴胡以解其郁,是补中有散,而散不耗气;补中有泄,而泄不损阴,所以补之有益,而温之收功,此调经之妙药也,而摄血之仙丹也。”全方大补精血,温寒解郁而达到调经的功效。
【辨证要点】本方所主为经水后期,病证当属虚、寒两端,而非气郁、血瘀、痰阻的实证,临床以月经后期伴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肾虚血虚甚者酌加阿胶、黄精、枸杞子、大枣、山茱萸等;元气不足者加人参、黄芪;寒邪较甚者加鹿角霜、熟附片、吴茱萸等;气滞者加香附、佛手等。若出血似崩似漏,则酌加止血药。
【使用禁忌】阳盛血热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还可用于辨证属肝肾精血亏虚夹寒的月经量少,不孕症,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等。
【临床验案】
程某,29岁,已婚。初诊:2017年9月12日。婚后3年未避孕未孕,自12岁初潮后月经即不规律,45~120日来潮1次,偶尔使用黄体酮转经。LMP:2017年8月30日,为黄体酮撤退行经,经来5日干净,经量偏少,色黯淡,有血块,伴痛经。经来时畏寒怕冷、乏力,经前乳房胀痛。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宫颈,光滑,无举痛;子宫,平位,正常大小,活动度好;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性激素六项及甲状腺五项检查正常,外院输卵管造影示双侧通畅。男方精液检查无异常。患者就诊时恰值月经周期第14日,做阴道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度为0.7cm,双侧卵巢均未见优势卵泡。刻诊:面色无华,纳食一般,浅寐,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原发性不孕,月经后期,宫寒不孕,血虚肝郁夹瘀,治以温经暖宫,扶阳育阴,疏肝理气,调补冲任,活血调经。方用温经摄血汤加减,处方:熟地30g,炒白芍30g,五味子6g,续断15g,川芎10g,白术15g,肉桂6g,当归15g,菟丝子30g,鹿角霜15g,柴胡5g,炒麦芽30g。连服20日,并嘱患者思想放松,解除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周2次性生活配合治疗。二诊:2017年10月25日。LMP:2017年10月24日。服上方后经量较前明显增多,夹小血块,无乳胀,痛经及畏寒减轻,自觉小腹有温热感,嘱经净后继服原方20日,服药期间保持规律性生活。三诊:2017年12月15日。月经过期未至,晨起恶心,食欲减退,双侧乳房发胀,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已孕7周,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随访孕期顺利,翌年分娩一健康女婴。
按:张景岳《景岳全书·宜麟策》云:“妇人所重在血,血而构精,胎孕乃成。”生殖的根本是以肾气、天癸、男精女血作为物质基础。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滋。本案临床表现明显属气血不足,寒凝胞宫而不孕,不孕时间久,难免七情郁滞,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愈甚,方见经水不利,面色无华,纳眠不佳等症。予以温经摄血汤大补精血、温散理气,滋助冲任之海,充填肾精肾气,将养之后,再议生息。二诊时,患者气血渐旺,肝脾冲任功能渐复,守原方补益之中温宫通脉,解郁疏络,终结珠胎。正如《医灯续焰》所述“故女子以血为本。血旺,是谓本足。本足而施之以阳,则生化自全,而成胎亦易易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当归、赤芍、川牛膝、人参、牡丹皮各三钱,川芎、桂心、莪术、甘草(炒)各二钱。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月经后期辨证属于寒凝血瘀者。症见经期延后,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行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涩。《妇人大全良方》云:“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
【方解】桂心(今之肉桂)辛热助阳,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人参甘温补气,助桂心温阳散寒;川芎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与当归配伍活血止痛、养血调经;莪术破血行气,川牛膝活血通经,牡丹皮活血散瘀,三者能助川芎、当归通行血脉;赤芍养血调经,配伍甘草又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益气通阳调经之效。
【辨证要点】本方以月经后期,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经色紫暗,脉细弦或沉涩等血海虚寒、血凝气滞之症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经量多,则去莪术、川牛膝活血祛瘀之品,酌加炮姜、艾叶炭以温经止血;若经量少,可加鸡血藤、红花;腹痛甚者选加五灵脂、蒲黄;腰痛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便溏者加砂仁、炒白术、山药;气滞腹胀者加香附、乌药、枳壳。
【使用禁忌】阴虚有热,或血虚无瘀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还可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不孕症、月经量少、盆腔炎等。
【临床验案】
赵某,25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初诊:2018年1月20日。主诉:渐进性痛经5年。患者诉自5年前经期淋雨后开始出现月经期小腹部冷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时间逐渐延长,热敷后痛可稍减,月经周期规律,量偏少,色红,血块多。近半年以来,经期疼痛更甚,经行第一日剧痛,需服止痛药,经色红,经血以血块为主,经前乳胀,周身怕冷,二便如常,舌质暗红,苔白,脉沉弦。行B超检查,结果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LMP:2017年12月10日。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治法:温经补虚,化瘀止痛。方拟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肉桂5g,艾叶10g,莪术(醋制)15g,党参15g,川牛膝15g,香附15g,炙甘草5g,乌药15g,醋延胡索15g,共10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下次月经期复诊,患者告知痛感大减,血块明显减少,余症皆有改善。
按:本案患者以冷痛剧烈、经血成块、舌质暗红、脉沉弦为证治要点,病机特点是冲任虚寒,血气凝滞较重,故投以《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因小腹冷痛较甚,故去牡丹皮,加艾叶,以增强散寒止痛的作用;兼有气滞,经期乳房胀痛,故酌加香附、乌药、醋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方中仅以一味桂心温通血脉、散寒祛瘀,配用大队活血养血祛瘀之品如当归、芍药、川芎、牛膝、莪术、牡丹皮,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从组方结构看,《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与仲景温经汤大同小异,仅是方中活血化瘀之功较著,而温补滋养之力不足,主治亦以实证为主,适用于瘀重虚少而兼有寒象者。《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主治症候群中虚证并不显著,为何配用健脾益气之品,此正是陈自明得之于仲景温经的用药经验。
【来源】《济阴纲目》。
【组成】当归五钱,甘草五钱,木香五钱,乌药一两,香附(炒)二两。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后期证属肝郁气滞者。症见经期延后,量少,经行不畅,色暗红或有小血块,乳房、胸胁胀闷不舒,小腹胀痛,情绪烦躁或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方解】方中乌药辛散温通,下通少阴肾经,上理太阴脾气,功擅理气行滞止痛,《本草备要》谓之“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乌药最善于温行气滞寒郁,对下焦寒性气痛用之效果尤佳,为君药。重用香附为臣,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长于疏肝理气调经。君臣配伍,使气行郁解而月经正常。木香理气行滞止痛;当归活血调经,其养血之效又可防理气之品伤阴血,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主以疏肝行气,佐以活血调经,且理气活血又无伤正之忧,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肝郁气滞之月经后期,以经期延后,量少不畅,胸闷乳胀腹痛,情绪烦躁或抑郁,舌淡红,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兼血瘀者,加五灵脂、炒蒲黄;兼寒凝者,可加吴茱萸、小茴香、桂枝;兼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兼肾虚者,可加川续断、炒杜仲、怀牛膝等;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醋延胡索;乳房胀痛明显者,酌加柴胡、郁金、荔枝核、川楝子;月经过少有块者,酌加鸡血藤、川芎、丹参;月经量多,色红心烦者,为肝郁化火,行经期酌加茜草炭、地榆、焦栀子以清热凉血。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湿热蕴蒸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还可用于肝郁气滞所导致的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期综合征等。
【临床验案】
袁某,18岁,未婚,学生。初诊:2019年4月8日。主诉:经期延后一年余,患者高三起开始出现月经后期,40~60日一行,伴有经前期小腹胀痛,且逐渐加重。一年来曾服中西药治疗,腹痛稍减,月经仍时常错后,经量少,色暗。患者情志抑郁,每多忧思,失眠多梦,纳谷不馨,二便调。就诊时月经已逾期半月余,症见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整日郁郁寡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属肝郁气滞。忧思郁怒,以致气机郁结,血为气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后期。法当开郁行气,佐以活血调经。方用乌药汤加减,处方:乌药15g,香附15g,木香10g,当归15g,甘草6g,柴胡12g,茯苓15g,炒白术15g,白芍10g,薄荷6g,琥珀8g。7剂,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药尽经至,但量少而色暗,精神好转,睡眠改善,胸腹胀闷明显减轻。嘱经净半月后再进前方10剂,次月月经如期来潮,经量增加,色转红,小腹胀痛大减。如此调理三个周期,诸症皆愈,月经正常。
按: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如素性抑郁,恼怒过度,或肝血不足,均可导致肝的功能失常,影响冲任、胞宫的功能。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甚至血瘀,血瘀可令气滞,冲任气机,血海蓄溢失常。女子以血为本,血充气顺则月经通调,若气滞血瘀,则月经不调。因此,临床上治疗月经不调均首先以调理气血为先。本案中患者因高三压力过大出现月经失调,调畅情志能力差,常忧郁愤懑,肝郁气滞,脾胃运化能力也受累,出现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胸胁作胀,纳食不佳等症,病因气滞,内无寒热,故舌质舌苔正常,弦为肝脉,肝气郁滞,故脉弦。故以乌药汤合逍遥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调经,加用琥珀一味,一取疏肝解郁,以宣畅气机,则腹胀可调,二得琥珀之活血散瘀,瘀去而痛自止。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经前腹胀痛,乃血气凝滞。若胀过于痛,是气滞其血也,宜用加味乌药汤开之”。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各二两,陈皮三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原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用于妇科病为本方的拓展应用,病机相合即可选用。《女科切要》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温胆汤可用于月经后期证属痰湿内阻。症见月经后期,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失眠多梦,神疲倦怠,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方解】本方用半夏、竹茹配伍调和,一温一凉,化痰和胃,可有效止呕除烦,陈皮辛苦温,可理气行滞,枳实辛苦微寒,可降气导滞,佐以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综观全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使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诸症自除。其方名温胆汤之“温”为“温和”之意,并非“温热”之意。
【辨证要点】临床以月经后期伴见痰湿内停症状为辨证要点,如经期延后,经量减少,色淡质黏腻,胸闷呕恶,带下量多而黏稠,惊悸多梦,苔腻脉滑等。
【加减化裁】若热象较重,心烦口苦明显,加黄连、栀子;若兼食滞、脘腹胀闷、嗳气反酸,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若兼胸闷胁胀,加制香附、柴胡;入睡困难,面红目赤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决明子;大便干者加柏子仁,全瓜蒌;若兼阴虚,加麦冬、浮小麦等;若脾虚有湿,症见体倦食少、便溏者,加白术、砂仁、生薏苡仁。
【使用禁忌】血热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治疗痰湿内阻所致的闭经、月经量少、妊娠剧吐、经前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临床验案】
蒋某,29岁,已婚。初诊:2018年7月19日。主诉:月经稀发十余年,未避孕未孕1年。患者月经初潮12岁,初始月经尚规律,量中等,无痛经,自高中开始出现月经稀发,常数月不行,经量渐减,体重渐增,面部满布痤疮,多方调治仍月经后期或闭经,婚后不孕一年有余。目前体重75kg,身高164cm,BMI达27.9,已属肥胖。LMP:2018年7月18日,为黄体酮撤退行经,量偏少,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患者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易悲善恐,工作压力较大,睡眠不实多梦,心烦心悸,口干咽燥,经前常有呕恶不适,舌质稍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月经后期,不孕。辨证:肝胆郁滞,痰热内阻型。方用温胆汤加减。考虑目前正值经期,初诊用药如下:茯苓20g,姜半夏10g,生甘草6g,枳实12g,陈皮10g,茯神10g,柏子仁20g,炒麦芽10g,牡丹皮10g,赤芍10g,皂角刺10g,土鳖虫10g,川牛膝15g。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二诊:2018年7月26日,患者诉用上药后无不适,用药后月经色转正常,且口干咽燥消失,月经7日净。但仍有多梦,时有心烦。用药:茯苓20g,姜半夏10g,生甘草6g,枳实12g,竹茹15g,陈皮10g,黄连10g,山栀子12g,茯神15g,柏子仁20g,青皮12g,灯心草5g,淡竹叶15g,浙贝母15g,皂角刺15g,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连服21剂,同时嘱患者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调畅情志。三诊:2018年8月29日,月经未来潮,查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为1.1cm,自诉各症状均有改善,体重减轻3kg,痤疮减少,睡眠好转。处方:温胆汤合逍遥散加川牛膝15g、赤芍15g、香附15g、鸡内金10g、泽兰15g。10剂,水煎,分2次服,日1剂。四诊:2018年9月20日,LMP:2018年9月5日,经前已无明显呕恶,经量增多,色红无块,无痛经,7日净。仍处以二诊方21剂继续调理,嘱患者放松心情,加强信心。此后3个月患者月经周期渐调,体重逐渐下降约8 kg。患者于2019年1月妊娠,孕期顺利,足月产一健康男婴。
按:傅青主曾言“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且《女科切要》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本案患者体型肥胖,经前呕恶不适皆是痰湿内阻之象,且病程日久,郁而化热,出现痰热扰心之心烦心悸,睡眠不实;痰热中阻脾胃,热盛伤津,津液不能上承而口干咽燥;痰热阻滞冲任胞脉,引起胞脉胞络失养,以致难以摄精成孕;舌质红,舌苔色黄厚腻,脉滑数是痰热内滞的典型舌象和脉象。法随证出,治以清热化痰,理气通脉,方用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健脾燥湿,清热化痰,活血调经,理气宽胸,不失为一张治疗痰湿症的良方,病机相合,临床用之颇验。同时加强生活调摄,减轻体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疾病的治疗中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配合药物方能事半功倍。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日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等。如仅提前或延后三五日,或偶见一两次提前或错后七日以上者,不做本病论。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气血不和,情志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而导致气血不调的原因与肝、肾关系密切,临床以肝郁、肾虚为多。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傅青主女科》云:“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致于如此。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肝肾之郁既开,而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本病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常发展为崩漏,应予以重视。
本病辨证时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一般量或多或少,有块、色暗红,小腹胀甚,连及胸胁者多属肝郁;量中等或少,色淡质清,腰部酸痛者多属肾虚。治法贵在疏肝补肾,调理气血、冲任,肝气郁滞者宜疏肝理气,肾气亏损者宜补肾调经。总宜使气血调顺,冲任安和,则经期自如。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每日2次。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月经先后不定期。症见月经周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心烦易怒,或时欲叹息,或两胁胀痛,或乳胀,或胸闷纳少,或口苦咽干,苔薄白或薄黄,脉多弦。原书云:“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味薄气升,能疏肝解郁;当归甘辛、微温,味甘能缓,性温能散,散之缓之,肝性所喜,即所为补;白芍酸苦微寒,有补肝脾真阴、收脾气散乱、制肝气恣横之功。柴胡、当归、白芍配伍,一能养肝益土,使土得木和而气机流畅,二能疏肝郁、润肝枯、补肝虚,使肝体得补,肝阳得用。白术苦甘温,能益气补中、健脾燥湿;茯苓甘平,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炙甘草甘温,健脾补中,以上三味药物合用可健脾扶土,配伍柴胡达培土疏木之功效。煨生姜辛、微温,温中和胃;薄荷辛、微凉,用之少许,一能升木达郁,二能清解肝郁所化之火。全方用药味少量小,配伍精当,既补肝体,又疏肝用,气血同治,肝脾兼调,散其气郁,动其血瘀,无伤正气,前人列此方于和剂之中,是调和肝脾、气血之首选方,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辨证要点】本方为疏肝健脾之代表方剂,也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月经先后无定期,两胁作痛,神疲食少,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肝血不足,肝阳偏亢而见头晕目眩,舌红口干者,宜去煨生姜、薄荷之辛散;因肝郁致瘀,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酌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之类;肝郁化热而经量多、色红质稠者,加牡丹皮、栀子,亦可暂去当归、煨生姜;肝郁木不疏土,纳呆,脘闷显著者,加厚朴、陈皮、炒麦芽、苍术等。
【使用禁忌】阳虚血寒者忌用。
【异病同治】凡属于肝郁气滞,血虚脾弱之经、带、胎、产疾病均可运用本方,如闭经,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经期头痛、产后抑郁等。
【临床验案】
张某,25岁,未婚。初诊:2017年8月1日。患者因半年前生活变故出现月经紊乱,提前推后均有,长则45日一至,短则20日一行,经量偏少,3~5日即净,经色暗有块。既往月经规则,经前乳房稍胀,无痛经。患者诉因工作压力大,现月经2个月未至,口干口苦,易烦躁,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尿HCG阴性,妇科彩超示:子宫内膜厚度为0.7cm,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辨病为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为肝郁脾虚,治法:疏肝健脾,养血调经,方选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 10g,当归10g,炒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0g,薄荷6g,生姜2片,合欢皮15g,夜交藤15g,益母草15g,泽兰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二诊:患者诉服用7剂后睡眠较前好转,有乳房胀痛,继服7剂后月经来潮。继在此方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阴阳消长变化继续调理3个月,同时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类食物,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月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减轻。
按:本案患者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脏腑功能失常,冲任失和,气血失调,引起月经病的发生。《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经带胎产均与肝密切相关。《圣济总录》曰:“矧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因气血的化生均与肝密切相关,所以调肝为调经的不二大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以肝郁为主的疾病,应顺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点,疏其郁遏之气,和营养血,以奏养肝体而助肝用之功。治疗时采取疏肝养血之法,方选逍遥散化裁,恰合病机,随症加减药物,效果明显。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更使本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在本方基础上又衍化出许多类方,如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逍遥饮、清肝达郁汤、滋水清肝饮、滋肾生肝饮等名方。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适量,熟地三至五钱,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炒)七分,炙甘草一至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炒香)二至三钱。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补肾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不定期证属肾气不足型。症见经来先后无定,量少,色黯淡,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尺弱。
【方解】方中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菟丝子滋肝补肾,温肾助阳,两药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精,五味子补肾宁心、益气生津,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补益中气,全方滋补肝肾,补血填精,精血足则冲任调。全方配伍精当,为肝肾阴虚之证经方,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补、固其“阴”为重。
【辨证要点】固阴煎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固阵之方,原方为治由肝肾阴虚导致的遗精滑泄,带下崩漏,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而设。临床以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黯淡、质清,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川续断二钱;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适量;肝肾血虚,小腹疼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二至三钱;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一至二钱;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钱;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炒枣仁二钱。
【使用禁忌】血热以及湿热者忌用。
【异病同治】凡由肾阴、肾精亏损导致的月经后期、绝经前后诸证、卵巢早衰及滑胎、妇人阴挺、带下病等均可应用此方辨证加减治疗。
【临床验案】
张某,43岁,近2年月经周期不规则,20~50日一行,经量中等,色鲜红,无血块,4日即净,经行伴有腰部酸痛。平素胸闷心烦、急躁易怒,时有汗出,时感胃部不适,纳差,眠可,大便常不成形。舌红无苔边有齿痕,脉弦数。脉症合参,证乃热伏冲任,肝火犯胃所致,法当清热平肝,固涩冲任,方用固阴煎加减:柴胡9g,党参15g,炒白芍12g,山药15g,生地12g,熟地12g,盐续断15g,炙甘草6g,炙黄芪30g,淫羊藿12g,菟丝子15g,制远志9g,制五味子9g,牡蛎30g,炒白术30g。14剂,药后汗止,胃痛缓解,但感大便偏稀。二诊时值经前,本次月经未先期而至,考虑诸症皆有好转,予上方去牡蛎、生地,继服7剂,静候月经。三诊月经如期而至,经期不适等症均有减轻,后又予固阴煎加减服用2个月余,月经周期逐渐稳定,25~28日一行。
按:察本案患者之阴气虚实,当属微火阴虚,水不涵木,治当以补肾疏肝,滋阴清火为主。其心肝二经受冲任之火影响,故见胸闷心烦、急躁易怒。而肝火郁结,无不克脾伐胃,故时有胃痛,纳食不香,且舌边齿痕明显,大便常不成形。《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方中白芍、柴胡之类用以疏肝并可使全方补而不滞,山药、白术之流用以健脾;二诊时患者月经将至,去牡蛎是恐其酸敛,防固涩太过;菟丝子、淫羊藿、盐续断补肾填精,再合益气养血,滋阴平肝宁心之品,药证相对。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菟丝子(酒炒)一两,白芍(酒炒)一两,当归(酒洗)一两,大熟地(九蒸)五钱,山药(炒)五钱,白茯苓三钱,荆芥穗(炒黑)二钱,柴胡五分。
【用法】水煎分2次服,日1剂。
【功效】补肾养血,疏肝调经。
【主治】肾虚肝郁之月经前后不定期。症见月经或前或后,经行而不畅,夹有血块,少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原书云:“妇人有经来续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
【方解】方中菟丝子、大熟地补肾益肝,填精养血,又兼固冲任;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调经;柴胡、荆芥穗解郁疏肝,理气调血;山药、白茯苓补肾健脾宁心。在用量方面,重用当归、白芍、菟丝子等质重阴药,轻用白茯苓、荆芥穗、柴胡等质轻阳药,补泻兼顾,升降并举,全方立法周全,配伍精妙,共奏滋肾疏肝、健脾养血之功。本方立足肝肾,非利水而补肝肾之精,非通经而疏肝肾之气,使肝肾之精旺而水利,肝肾之气疏而经通。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肾虚肝郁之月经先后不定期的重要方剂,临床以经来续断,或前或后,行而不畅,有血块,少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肾精亏虚重者,加黄精、女贞子、何首乌、枸杞子等补肾益精;肝郁重者,加香附、郁金、玫瑰花等疏肝解郁。
【使用禁忌】阴虚寒盛者忌用。
【异病同治】凡辨为肾虚肝郁、脾虚失运、精亏血虚之证,无论妇科之经、带、胎、产、杂何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化裁以治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酌加桂枝汤类方;治疗月经病可酌加调经理血之方;治疗不孕症可酌加活血调经促排卵之方等。
【临床验案】
黄某,32岁,已婚。初诊:2019年3月15日。主诉:月经后期2个月余未来潮。现病史:患者14岁初潮,月经周期22~37日,经期6~7日。LMP:2019年1月10日。量少,色暗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腰酸乏力,自觉口干,潮热,纳差,夜寐欠佳,多梦易醒,烦躁易怒。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眼睑色暗,舌暗,苔少,脉沉细略弦。既往体健。辅助检查:2019年1月10日彩超检查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度为0.6 mm,血β-HCG<12 mIU/mL。性激素六项:P 0.084ng/mL,T 0.182ng/mL,E225.0pg /mL,PRL17.20ng/mL,LH 31.78 mIU/mL,FSH 35.40 mIU/mL。西医诊断: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中医诊断:闭经,肝郁肾虚证。治则:疏肝补肾,固冲调经。处方:菟丝子30g,白芍15g,熟地 30g,当归15g,柴胡9g,山药20g,茯苓20g,荆芥10g,百合30g,浮小麦30g,郁金20g,淫羊藿10g,红景天15g,柏子仁20g。12剂,日1剂,水煎100 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二诊:2019年3月30日,月经未潮,自觉乳房胀,腰酸,小腹下坠,舌暗,苔薄,脉沉细略滑。给予黄体酮胶囊50mg/粒,100mg/次,2次/日,口服,连服10日;并给予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5g,炒白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熟地15g,香附15g,鸡血藤15g,炒麦芽15g,川牛膝15g,杜仲15g,10剂,并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三诊:2019年4月28日。LMP:2019年4月12日。月经量少、色鲜红、无血块,轻微小腹疼痛,面色晦暗,眼睑色暗,舌暗,苔少,脉沉弦。继续按初诊方治疗,并以黄芪3g、党参5g、龙眼肉6g、百合3g、三七3g、酸枣仁6g 煲汤食疗。嘱患者月经周期第15日开始口服黄体酮胶囊,持续10日。上述方案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服药后月经分别于2019年5月9日、6月6日、7月5日来潮,并于7月7日查性激素六项提示:P 0.126ng/mL,T 0.245ng/mL,E240.00pg/mL,PRL 12.75ng/mL,LH 3.15 mIU/mL,FSH 8.80 mIU/mL。停药随访半年月经基本正常,经量较前增多,诸症改善。
按:患者32岁,虽未到天癸衰竭之年,但月经2个月未来潮,FSH>25 IU/L,可知患者冲任子宫功能确为减退,故应以恢复子宫冲任功能为主。肾阴亏虚,不能涵养心肝,心肾水火失于交济,心火偏亢,故夜寐欠安,心烦易怒,腰酸乏力,故初诊予以滋肾养肝之定经汤加减,定经汤疏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立法周全、配伍精妙,为“不治之治,正妙于治”的效方。二诊有经来之兆,冲任充足,此时方可用下血之剂,故予活血调经之方。三诊经来,仍以固本培元滋肾养阴为要,故在初诊方的基础上予以中药煲汤,除药物本身益气滋阴之功外,亦有借后天之力滋先天之阴阳之意。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用法】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现代服法: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型月经先后无定期。症见月经或前或后,经色淡,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原书云:“治伤损等症,失血过多,或因克伐,血气耗损、恶寒发热、烦躁作渴等症。”
【方解】本方以补肾填精之熟地、大补元气之人参为君药。白术、白茯苓健脾利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俱为佐使药。煎煮加生姜、大枣,亦可调脾胃而和诸药。数药合用,共收补益气血之功。本方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四君子汤为补气诸方之首,四物汤乃补血诸方之冠,二方合一,兼具二者之长,故以“八珍”名之。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提出:“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本方配伍特点在于补气药与补血药并用,既能补养肾精,又可健运脾胃,以补益先天之精、充养后天之精而气血同补,为治疗气血两虚证之良方。
【辨证要点】本方所治为气血虚弱证。临床以经行先后不定期,经色淡,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熟地、白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人参、白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若兼气滞者,酌加陈皮、枳壳、紫苏叶理气行滞;伴肠燥便秘者,加玄参、柏子仁润肠通便。
【使用禁忌】实证者忌用。
【异病同治】产后虚弱、贫血、神经衰弱等各种慢性疾病,以及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属气血两虚证者,皆可加减运用本方。
【临床验案】
夏某,29岁,已婚。初诊:2017年5月10日。自诉月经2个月余未来潮,患者平素月经不规律,周期20~50日,以推后居多,经期5~7日,量少,色暗,有少量小血块,无痛经史,自觉乏力。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体态微胖,舌淡,苔白,脉沉细滑。测妊娠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含量为113g /L;盆腔彩超提示:右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子宫内膜厚度为1cm;性激素检查示:LH/FSH = 2.6,T、E2未见异常。辨证属脾虚湿盛,气血不足之月经先后无定期,治以健脾利湿,补益气血,予八珍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苍术15g,黄芪 30g,茯苓20g,生薏苡仁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 15g,熟地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水煎适量,分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其服用近5个月,定期复查,随症加减,调治半年后月经周期稳定在35日左右,顺利妊娠。
按:患者妊娠试验阴性,排除与妊娠相关的疾病;血红蛋白含量113g/L,排除贫血;彩超和内分泌结果提示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自觉乏力,体态微胖,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淡苔白,脉沉细,提示脾虚湿盛,气血不足。治则应补气、养血并重,健运脾气,以资生化。《医方考》言曰:“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白芍、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气血,人身之阴阳也,两相得则治,一有失则病。故阴血虚损,则阳气独治,阳气亲上,故令头痛、眩晕。是方也,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味厚养血之品也。复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养气者,何哉?太极之妙,阴生于阳,故兼用此辈以益气耳。或问头痛而用人参,阳邪不益亢乎?余曰:虚火可补,人参、黄芪之类,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