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节
经行泄泻

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平日大便正常,有过度劳累、房劳多产或七情内伤史。经前或经期,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溏薄,甚或水样;经后恢复正常,下次经前再复发。

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本病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亦有外感风冷、内伤饮食而致脾气不实者。虚者补之,风冷所感则温之,饮食所伤则消之。”清代《叶氏女科证治·调经门》认为月经来之时五更泄泻为肾虚。《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王梦英说“亦有肝木侮土者”,补充了先贤论述不足。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疲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候者。治疗以温肾健脾、除湿止泻为大法。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或补脾益气,或温肾健脾,以达除湿止泻之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各一斤,白术二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各二斤,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甘草(炒)、山药各二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按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型经行泄泻。症见经期或经前数日大便泄泻,经净自止,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黏,伴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白肢肿,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原文指出:“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白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白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缩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益气健脾、渗湿行气,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辨证要点】本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著名方剂。临床以经期或经前数日大便泄泻,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兼里寒而腹痛,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若气短神疲,恶风自汗,为肺气虚,配玉屏风散。

【使用禁忌】湿热内盛、舌苔黄厚腻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脾虚夹湿型月经量多、崩漏、妊娠恶阻、妊娠肿满、妊娠咳嗽、带下病等病。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等属脾虚夹湿者,均可加减治之。

【临床验案】

罗某,女,23岁。初诊:2017年12月13日。主诉:经前、经期泄泻2个月。平素月经规律,月经量偏多,轻微痛经,经期怕冷。LMP:2017年11月20日。近2个月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出现经前1日及经期第1~3日大便泄泻,一日4~5次,水样便,伴脘腹胀满,神疲肢倦,舌苔白腻,脉虚缓。未婚,无性生活史。既往体健。辅检:血常规、CA125均正常,妇科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泻。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属脾虚夹湿证。此为素体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致经量偏多。近期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再加冬日寒湿之气,而脾虚湿盛,发为经行泄泻。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拟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莲子肉15g,薏苡仁15g,缩砂仁10g,桔梗10g,白扁豆20g,白茯苓30g,人参30g,甘草10g,白术30g,山药3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7年12月25日。LMP:2017年12月20日。经行泄泻减轻,大便稀,一日2~3次,经量稍减少,经期怕冷好转,有怕风,仍有脘腹胀满,神疲肢倦,舌苔白腻,脉缓。考虑脾胃虚寒已久,参苓白术散有效,需加强补气及温里之功,守原方加黄芪30g、防风10g,以益气固表,加干姜10g、肉桂6g,以温中散寒,予方14剂。

三诊:2018年1月26日。LMP:2018年1月20日。本次未见经前及经期泄泻,脾虚湿盛诸症已明显好转。后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巩固治疗,持续共3个月。随访患者,中药调理后无经行泄泻。

按: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素体脾胃虚弱,经前及经期明显纳运乏力,故清浊不分而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脘腹胀满;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中的“脾虚、湿”,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患者第一次就诊予其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症状有所缓解。二诊时辨证有表虚里寒,后加用益气固表、温中散寒的药物,脾虚湿盛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共服参苓白术散3个月,患者经前、经期泄泻治愈。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药性温和,疗效显著,是治疗脾虚夹湿证的经典方。

四神丸

【来源】《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浸炒)一两。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型经行泄泻。症见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素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原文指出:“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

【方解】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用法中生姜、红枣同煮,取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鼓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辨证要点】本方是《内科摘要》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著名方剂。临床以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力;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泻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者,加罂粟壳以涩肠止泻;若月经量少色淡,加鸡血藤以温经活血;若痛经明显,加干姜、小茴香、没药、延胡索以暖宫散寒,活血止痛。

【使用禁忌】湿热内盛,舌苔黄厚腻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脾肾阳虚型经期延长、崩漏、胎漏、产后血崩、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带下病等病。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者,均可加减治之。

【临床验案】

彭某,女,40岁。初诊:2018年1月7日。主诉:经期泄泻2个月。平素月经规律,月经量偏少,经期大便偏稀,腰酸痛,怕冷。LMP:2017年12月15日。2018年10月行人工流产术后出现经期泄泻,一日5~6次,水样便,晨起尤甚,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已婚,G5P2A3,既往体健。辅检:血常规、CA125均正常,妇科B超示子宫及右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左附件小囊肿3.3cm×2.1cm×1.5cm。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泻;左附件小囊肿。中医诊断:经行泄泻,癥瘕,辨证属脾肾阳虚。此为房产多劳致命门火衰,经行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火不暖土,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治宜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拟方《内科摘要》四神丸加理中丸加减:肉豆蔻15g,补骨脂30g,五味子10g,吴茱萸10g,生姜10g,大枣5枚,人参15g,干姜10g,甘草10g,白术15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8年1月21日。LMP:2018年1月15日。经行泄泻明显减轻,大便稀,一日1~3次,仍有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迟。考虑素体肾阳不足,四神丸有效,需加强温补肾阳之功,上方加附子6g、肉桂6g、巴戟天15g,以温阳散寒补肾,予方20剂。

三诊:2018年2月19日。LMP:2018年2月14日。本次未见经期泄泻,脾肾阳虚诸症已明显好转。后予四神丸加味,随症调治,持续共3个月。复查妇科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随访患者,中药调理后无经行泄泻。

按:本方证是由脾肾阳虚所致。肾泄,又称五更泄泻、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经行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故经行泄泻。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酸腿软;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皆为脾肾阳虚之象。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中的“肾阳虚、脾虚”,治宜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患者第一次就诊予其四神丸加理中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症状有所缓解。二诊时辨证肾阳不足明显,后加用温阳散寒补肾药物,脾肾阳虚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共服四神丸加味3个月,患者经行泄泻治愈。四神丸温肾暖脾,涩肠止泻,通癸水,保戊土,散虚寒,固真阴,是大补下焦元阳之良方。

痛泻要方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炒)三两,白芍(炒)二两,陈皮(炒)一两五钱,防风一两。

【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肝郁脾虚型经行泄泻。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后世医家吴昆《医方考·卷二之泄泻门》曰:“痛泻不止者,此方主之。”

【方解】方中白术健脾以御木乘,燥湿以止泄泻,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君臣相配,可“土中泻木”。脾虚易生湿,故用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少量防风,一则辛散调肝,使肝气条达不再乘脾;二则舒脾升清,胜湿止泻;又为脾经引经之药,兼为佐使。四药合用能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

【辨证要点】本方是《丹溪心法》治疗肝脾不和之痛泻的著名方剂。临床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象弦缓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脾湿郁而化热,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腹痛较重者,加木香以行气止痛;脾虚偏重者,可加炒党参、茯苓、山药、炒扁豆以健脾止泻;肝郁偏重者,可加煨木香、青皮以疏肝行气止泻。

【使用禁忌】阳明湿热和热毒的腹痛腹泻者,忌用本方。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肝郁脾虚型妇人腹痛、产后血崩、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带下病等病。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均可加减治之。

【临床验案】

汪某,女,25岁。初诊:2018年5月16日。主诉:经期泄泻2个月。近2个月工作压力大,出现经期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止,一日5~6次,大便质稀,伴小腹痛,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缓。平素月经规律,经量偏多,轻微痛经。LMP:2018年4月25日。未婚,无性生活史。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辅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8g/L,CA125正常,妇科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泻;轻度贫血。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属肝郁脾虚。此为脾气素虚,复因工作压力大而气滞肝郁,遇经期经血下注胞宫,肝失阴血之濡养,肝木克脾土,中焦升降运化失常,致使气血不畅、清浊不分,而致痛泻。其特点为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暂减,反复发作。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拟方《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加味: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0g,炒党参15g,茯苓15g,山药15g,炒扁豆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8年5月30日。LMP:2018年5月24日,经行泄泻明显减轻,大便稀,一日1~2次,仍有小腹痛,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考虑工作压力大,不良情绪长期积压,肝郁偏重,守上方加煨木香12g、青皮12g,以疏肝行气止泻,予方20剂。

三诊:2018年6月30日。LMP:2018年6月23日。本次未见经期泄泻,肝郁脾虚诸症已明显好转。后予痛泻要方加味,随症调治,持续共3个月。随访患者,中药调理后无经行泄泻,慢性肠炎未复发。

按:本方证为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肝郁脾虚之痛泻。女性行经期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经前全身气血逐渐下注胞宫,充盈后迅速溢泻,使得肝木失阴柔之血滋养,处于易郁易旺之态。《医宗金鉴》曰:“妇人从人凡事不得专主,忧思、忿怒、郁气所伤,故经病因于七情者居多,盖以血之行止顺逆,皆由一气率之而行也。”指出若此时受外界环境压力刺激更易导致脏腑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而发病。因“肝病者,令人善怒”,故其中尤以肝疏泄气机功能受阻为主,肝旺横逆犯脾,脾虚而湿浊内生,最终导致经行泄泻。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中的“肝郁、脾虚”,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患者素体脾虚,第一次就诊予其痛泻要方加炒党参、茯苓、山药、炒扁豆,以益气健脾止泻,补素体之脾虚,症状有明显缓解。二诊时辨证情志不畅,肝郁偏重,后加用疏肝行气药物。患者共服痛泻要方加味3个月,经行泄泻治愈。痛泻要方,药味精简,配伍严谨,是扶脾抑肝、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健固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五钱,白茯苓三钱,白术(土炒)一两,巴戟天(盐水浸)五钱,薏苡仁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暖土固肠,扶阳温肾。

【主治】肾阳不足,脾虚湿盛型经行泄泻。症见经前大便泄泻,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月经大多先期、量多、质稀、色淡无血块,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纳差,舌淡嫩,苔薄腻,脉沉迟。原文指出:“此方补脾气以固脾血,则血摄于气之中,脾气日盛,自能运化其湿,湿既化为乌有,自然经水调和,又何至经前泄水哉!”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使肾气得固,脾气健运,水湿乃化;白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利小便,使奔趋大肠的水湿从小便排出而止泄泻。五药合用暖土固肠,扶阳温肾。

【辨证要点】本方是《傅青主女科》治疗妇人脾虚湿盛、经前泄泻的著名方剂。临床以经前大便泄泻,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纳差,舌淡嫩,苔薄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脾虚明显者,加淮山药、炒扁豆、砂仁以健脾止泻;肾阳虚五更泄泻为主者,加制附子、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以温阳补肾,涩肠止泻;兼肝郁者,加白芍、防风、陈皮、香附以疏肝行气止泻;痛经者,合失笑散以化瘀止痛。

【使用禁忌】阳明湿热和热毒所致的腹痛腹泻者,忌用本方。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脾肾阳虚、脾虚湿盛型经行水肿、产后血崩、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带下病、绝经前后诸证等病。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辨证属脾虚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者,均可加减治之。

【临床验案】

王某,女,38岁。初诊:2019年1月9日。主诉:经前腹泻1年,加重2个月。患者近1年每次经前1日及经期均出现腹泻,每日2~3次,因经停腹泻自止,一直未予重视。近2个月因节食减肥后出现月经来潮时腹泻加重,每日4~6次,便溏,无黏液脓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纳差,舌淡苔薄腻,脉沉迟。平素月经规律,月经量偏多、质稀、色淡无血块,LMP:2019年1月1日。已婚,G6P2A4。既往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病史。辅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1g/L,大便常规、CA125均正常,妇科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泻;轻度贫血。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脾虚湿盛。此为平素脾气虚弱,近2个月节食减肥,脾气更虚,房产多劳致肾阳不足,经行之际经血盈于冲任,脾肾更虚。脾气益虚,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反聚为湿,下注而为泄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阳,脾失健运,水湿下注,是以泄泻。治宜温肾扶阳,暖土固肠。拟方《傅青主女科》健固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15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吴茱萸10g,淮山药15g,炒扁豆15g,砂仁10g。1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时,便软成形,胃纳略增,畏寒好转,继服14剂,泻止。守上方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行经腹泻止。随访半年,中药调理后无经行泄泻,慢性肠炎未复发。

按:本方证为妇人脾虚湿盛,经前泄泻。《傅青主女科》原文指出:“脾属湿土,脾虚则土不实,土不实而湿更甚,所以经水将动,而脾先不固;脾经所统之血,欲流注于血海,而湿气乘之,所以先泄水而后行经也。”本例患者有多次孕产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均为肾阳不足之症,经行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门火衰,不温脾土,失于运化,水湿并走大肠。脾肾阳虚、脾虚湿盛而致经行泄泻。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中的“肾阳虚、脾气虚”,治宜暖土固肠,扶阳温肾。取健固汤加味治之,使肾气得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自愈。予其健固汤加味治疗3个月,脾肾阳虚、脾虚湿盛诸症明显好转,经行泄泻治愈。健固汤补脾气,温肾阳,气旺而血自能生,湿自能除,经自能调,是治疗经前泄泻的基本方。

理中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三两。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经行泄泻。症见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倦怠少气,畏寒肢冷,可伴崩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伤寒明理论》指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

【方解】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人参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助运化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中焦之阳气,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运化,吐泻冷痛诸症悉可解除,故方名“理中”。

【辨证要点】本方出自《伤寒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的温补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证。临床以经行泄泻,常伴吐、冷、痛等症,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助阳祛寒之力;兼气滞停饮者,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原书在方后尚有加减用法,如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降逆和胃;利多者,仍用白术,意在健脾止泻;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意在助脾运化。

【使用禁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方中药性偏于温燥,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型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痛经、妊娠恶阻、滑胎、产后腹痛、带下病等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加减治之。

【临床验案】

刘某,女,26岁。初诊:2019年7月8日。主诉:经行腹泻3个月。患者近3个月经期受寒或饮冷后均出现腹泻,每日4~6次,便溏,自利不渴,伴恶心干呕,小腹胀痛,畏寒肢冷,食欲差,舌淡,苔白,脉沉细。平素月经规律,经期怕冷,四肢不温。LMP:2019年6月15日。未婚,无性生活史。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辅检:血常规、大便常规、CA125均正常,妇科B超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泻。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属脾胃虚寒。此为平素脾胃虚弱,中阳不足,受寒或饮冷后,阳虚失温,遇经期气血下注,中焦虚寒更甚;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小腹胀痛;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经行腹泻,便溏,恶心干呕、食欲差;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拟方《伤寒论》理中丸加味: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15g,附子10g,肉桂6g。1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时,便软成形,畏寒好转,无痛经,继服14剂,泻止。上方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行经腹泻止。随访半年,中药调理后无经行泄泻,慢性胃炎未复发。

按:本方证是由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本例为年轻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平素经期怕冷,表明患者脾胃虚弱、中焦有寒。经期气血下注,受寒饮冷,中焦寒甚,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清浊相干而致泄泻。《医宗金鉴》云:“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致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脾胃虚寒、运化失司致本例经行泄泻。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机中的“脾胃虚、寒”,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患者第一次就诊时予其理中丸加味,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扶阳止泻,症状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理中丸随症加味治疗3个月,中焦虚寒诸症明显好转,经行泄泻治愈。《温病条辨》云:“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理中丸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是温补中焦的良方。 5k97GDyAdgTcvrCWuRNCGhrJx9rMeLewe5fgbzY89pd8iyDoNf7he2g/I+jbJN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