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痛经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节讨论的痛经,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肾气亏损者,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气血虚弱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气滞血瘀者,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阻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寒凝血瘀者,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

艾附暖宫丸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香附六两,艾叶、当归、川椒各三两,黄芪、吴茱萸、川芎、白芍各二两,续断一两五钱,熟地一两,肉桂五钱。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服五七十丸,淡醋汤送下。

【功效】理气补血,暖宫调经。

【主治】子宫虚寒型痛经。

【方解】方中艾叶、香附暖宫、温经散寒为君药;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通脉为臣药;当归、川芎、白芍皆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黄芪、熟地益气滋阴养血,续断活血通经,共为佐药。全方合用,共奏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功。

【辨证要点】临床以经期少腹疼痛,四肢不温;或宫冷不孕,月经量少,白带清稀,腹痛喜暖,腰膝冷痛,面色晦暗,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疼痛剧烈,酌加延胡索、小茴香、乌药。

【使用禁忌】外感及热证患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妇女宫寒不孕、月经量少者可加减化裁使用。

【临床验案】

白某,女,17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初诊:2019年7月9日。13岁月经初潮,周期30日,量中等。平素喜食冷饮。近一年出现经期腹痛难忍,四肢不温,白带清稀,腹痛喜暖,腰膝冷痛,面色暗滞,舌紫暗,苔薄白,脉沉迟。LMP:2019年7月1日。妇科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子宫虚寒。拟方《仁斋直指方论》艾附暖宫丸加减:香附15g,艾叶9g,当归12g,川椒9g,黄芪10g,吴茱萸10g,川芎9g,白芍9g,续断12g,熟地12g,肉桂6g,延胡索15g。20剂,日1剂。次月复诊,诉痛经已明显缓解,守上方14剂,于经前半月服用,3个月后电话随访,痛经已完全消失。

按:患者素体阳虚,又过食冷饮,致脏腑虚寒,本案重在辨证准确,使用经方艾附暖宫丸加减治疗,方中重用香附理气疏肝,调经止痛;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补血活血,调理冲任;黄芪益气扶阳;艾叶、肉桂、吴茱萸暖宫温经,散寒止痛;续断补肝肾,强腰膝。诸药合用,共奏暖宫调经、理气补血之功效,不失为治疗虚寒性痛经的经典良方。

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麦冬(去心)各三钱,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半夏各二钱。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方解】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牡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能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辨证要点】临床以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沉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小腹冷痛甚者,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易桂枝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黯淡者,去牡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使用禁忌】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

【异病同治】亦可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崩漏、不孕等。

【临床验案】

薛某,女,16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初诊:2019年8月1日。13岁月经初潮,周期30日,量中等。半年前淋雨后出现经期腹痛难忍,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时有烦热,舌质暗,脉沉紧。LMP:2019年8月1日。妇科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拟方《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吴茱萸、麦冬各9g,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各6g,延胡索12g。嘱其每逢经前十日、服之十剂,当月服后即效,后自持此方,按嘱服药,痛经解除。

按:患者素体冲任虚寒,涉寒淋雨后,寒凝血瘀,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温经汤(《金匮要略》)为妇科调经的经典常用方,其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乌鸡白凤丸

【来源】《普济方》。

【组成】乌鸡(去毛爪肠)640g,鹿角胶128g,鳖甲(制)64g,牡蛎(煅)48g,桑螵蛸48g,人参128g,黄芪32g,当归144g,白芍128g,香附(醋制)128g,天冬64g,甘草32g,生地256g,熟地256g,川芎64g,银柴胡26g,丹参128g,山药128g,芡实(炒)64g,鹿角霜48g。

【用法】上二十味,熟地、生地、川芎、鹿角霜、银柴胡、芡实、山药、丹参八味粉碎成粗粉,其余乌鸡等十二味,分别酌予碎断,置罐中,另加黄酒1500g,加盖封闭,隔水炖至酒尽,取出,与上述粗粉掺匀,低温干燥,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0~4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2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主治】气血虚弱型痛经。

【方解】方中主药乌鸡性味甘平,主阴虚发热,虚劳羸弱;鹿角胶性味甘咸,善助阴中之阳;人参、黄芪、山药性味甘温而平,重在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即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天冬、生地、制鳖甲、银柴胡、丹参性味甘咸寒,有滋阴退热、清凉散瘀、清心除烦之效;鹿角霜、桑螵蛸、煅牡蛎、芡实性味咸甘平,既能宁神定志,又能收敛;在大补气血、填精益髓诸药中,又配以香附疏泄肝气,理血中之气,以防补之过急致气滞阴凝之痹。诸药融温补、滋阴、敛涩、调和等法为一方,具有阴中求阴、阳中求阴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乌药;虚热不甚者,去天冬、生地、银柴胡。

【使用禁忌】外感、热证及胸胁胀痛患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亦可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闭经、月经量少等病症。

【临床验案】

岳某,女,18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初诊:2019年7月1日。13岁月经初潮,周期30日,量中等。近一年学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出现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LMP:2019年7月1日。妇科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气血虚弱型。拟方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口服。嘱其每逢经净后口服,一次6g,每日2次,经期停服。当月服后即效,后自持此方,按嘱服药,痛经解除。

按:患者素体气血虚弱,加之忙于学业,饮食不规律,进一步耗伤气血,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本案重在辨证准确,乌鸡白凤丸成药剂型性质稳定、服用、携带方便,不失为妇科调经之经典良方。

调肝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山药(炒)五钱,阿胶(白面炒)三钱,当归(酒洗)三钱,白芍(酒炒)三钱,山茱萸(蒸熟)三钱,巴戟天(盐水浸)一钱,甘草一钱。

【功效】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主治】肾气亏损型痛经。

【方解】此方中用山药、山茱萸、巴戟天以补肾中之精,阿胶以生肾水,当归以活血止痛,白芍以舒肝止痛,甘草以缓急止痛,此方补肾水即泻肝中之火,水足则肝气得安,肝气得安,则脾气和,故肝肾得滋,精血充沛,冲任得养,经行适度,经痛自安。

【辨证要点】临床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使用禁忌】外感患者不宜使用。

【异病同治】肾气亏损型绝经前后诸证亦可加减用之。

【临床验案】

岳某,女,19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初诊:2020年7月1日。12岁月经初潮,周期30日,量中等。平素劳累后易出现腰膝酸软、足跟痛等不适,近半年出现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LMP:2020年6月21日。妇科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肾气亏损型。拟方《傅青主女科》调肝汤加减:山药15g,阿胶(烊化)9g,当归9g,白芍9g,山茱萸9g,巴戟天6g,甘草6g。14剂,日1剂,当月即效,随后守上方继服14剂,痛经消除。

按:患者素体肾气不足,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调肝汤为治疗肾气不足之经后腹痛经典名方,如原文所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又何疼痛之有哉!”

(杨雅琴)

少腹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炒)七粒,干姜(炒)二分,延胡索一钱,没药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三钱,五灵脂(炒)二钱。

【用法】水煎分服,日1剂,经前经期服。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血瘀证明显者。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伴经血血块多,或痛而无明显血凝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经血或黑或紫,伴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原文指出:“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兼少腹胀,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方解】少腹逐瘀汤取《金匮要略》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没药利气散瘀,消肿止痛;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于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通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五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全方气血兼顾,温通兼行。历经数代医家验用,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作用,为温逐少腹瘀血之剂,被誉为“调经种子第一方”。

【辨证要点】王清任《医林改错》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名方,本方是五逐瘀汤之一。临床以经行腹痛、腹胀、腰酸胀,或有瘀块,经血或黑或紫,或久不受孕,舌暗,苔白,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痛经剧烈伴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等和胃祛瘀,散寒止痛;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等温阳散寒;月经量少者,酌加鸡血藤等养血活血;月经量多者,酌加黄芪、升麻益气摄血。

【使用禁忌】湿热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寒凝血瘀型不孕,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崩漏,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病。

【临床验案】

贺某,女,25岁。初诊:2018年11月10日。主诉:痛经2年。平素月经规律,经期5~7日,经量中等。近2年痛经明显,经期小腹痛,腰酸胀,经血血块多,块出痛减,伴手脚发凉。LMP:2018年11月2日。PMP:2018年10月2日。刻下:月经刚净,自觉腰腹部发凉,心烦,睡眠浅,纳可,二便调,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未婚,有性生活史,G1P0A1。既往体健。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常大,质中,活动,无压痛;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寒凝血瘀。此为寒凝气滞,瘀血结于下焦致少腹“不通则痛”而痛经。治宜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拟方《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0g,干姜10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5g,川芎15g,官桂10g,赤芍15g,蒲黄15g,五灵脂10g,川续断12g,菟丝子12g,巴戟天10g。10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2018年11月24日。诉服上方后胃胀,腹胀,大便偏稀。原方加砂仁6g,焦山楂12g,鸡内金15g。共14剂。三诊:2018年12月8日。LMP:2018年12月1日。7日净,经量中等,色红,血块明显减少,无痛经。效不更方,后每两周复诊,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持续共3个月。随访患者,中药调理后痛经明显缓解。

按:患者肝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寒凝气滞,疏泄不畅,血瘀不适,结于下焦,致少腹“不通则痛”,故而出现痛经。本病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患者多次就诊,均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活血祛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本案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经后期血海空虚,酌加温补肝肾之品固本培元,经前期及经期,重用化瘀散结止痛药物以通调血海温通经脉。用药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及时健脾和胃。患者共服少腹逐瘀汤加减近3个月,痛经明显缓解,经期冷感消失。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使下焦少腹瘀血“通而不痛”,可谓“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

宣郁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芍(酒炒)五钱,当归(酒洗)五钱,牡丹皮五钱,山栀子(炒)三钱,白芥子(炒,研)二钱,柴胡一钱,香附(酒炒)一钱,川郁金(醋炒)一钱,黄芩(酒炒)一钱,生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分服,日1剂,经前经期服。

【功效】清肝泻热,补血解郁,散结止痛。

【主治】用于肝郁火旺型痛经。症见经前腹痛,经血量多,有紫黑血块,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腰腹胀痛,舌暗,苔厚,脉弦。原文指出:“妇人有经前腹痛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怫其气而疼生……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方解】方中白芍、当归补肝血,牡丹皮、炒山栀子泻肝火;炒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柴胡、香附、川郁金、黄芩疏肝清热,行气解郁;生甘草既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全方清肝泻热,补血解郁,行气散结,通络止痛。宣郁通经汤清肝火泻热,补肝血解郁,可治肝郁火旺型痛经之本。正如原文云:“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辨证要点】本方是《傅青主女科》调经门的著名方剂,临床以经前腹痛,经血量多,有紫黑血块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经前腹痛严重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五灵脂等活血化瘀止痛;痛经剧烈伴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等散寒和胃,祛瘀止痛;伴小腹坠胀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热相明显,口渴,舌红,脉数者,酌加连翘、黄柏等清热泻火,散结止痛。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

【异病同治】本方也可用于肝郁火旺型月经过多,崩漏,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病。

【临床验案】

罗某,女,28岁。初诊:2017年10月22日。主诉:痛经伴经量增多5个月。平素月经规律,经期5~7日,经量偏多。5个月前行人工流产术后开始痛经明显,经前3日至经期第2日小腹坠胀痛,经血量较前明显增多,白天需用夜用卫生巾,经血暗红,紫黑血块多,经前急躁易怒,乳房胀痛。LMP:2017年9月30日。PMP:2017年8月31日。刻下为经前1周左右,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纳眠可,二便调,口干多饮,舌红,苔厚,脉弦。已婚,G2P1A1。既往体健。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分泌物色黄质稠;宫颈,Ⅰ°糜烂;子宫,前位,常大,质中,活动,无压痛;附件,双附件区增厚,压痛弱阳性。辅检:CA125,白带常规,人乳头瘤病毒(HPV)全分型,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妇科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提示重度炎症,未见上皮内瘤变。

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宫颈炎性疾病。中医诊断:痛经,经行乳房胀痛,辨证属肝郁火旺。此为堕胎中血室大开,热入血室,调养不周而致肝经郁火,热迫血行而经量偏多、经色暗,肝气郁结不通而经前、经期腹痛。治宜清肝泻热,补血解郁,散结止痛,拟方《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加减:白芍15g,当归15g,牡丹皮15g,山栀子10g,白芥子6g,柴胡6g,香附10g,川郁金10g,黄芩10g,生甘草6g,川楝子6g,延胡索30g,蒲公英3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7年11月5日。LMP:2017年10月30日。经前小腹痛及乳房胀痛明显缓解,痛经稍减轻,经量稍减少,色红,血块明显。仍有心烦易怒、口干多饮。考虑肝经郁火,热灼津液,阴虚血热,原方加连翘10g、黄柏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14剂。

三诊:2017年11月20日。LMP:2017年10月30日,7日净。近2周心烦易怒、口干多饮均有明显好转,舌红,苔薄白,脉细。复查妇检:外阴,正常;阴道:畅,分泌物无异常;宫颈,Ⅰ°糜烂;子宫,前位,常大,质中,活动,无压痛;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血热及郁结症状已明显好转。后每两周复诊,予宣郁通经汤加减方,持续共3个月。随访患者,中药调理后无痛经,经量适中,经色红,血块少许。

按:患者在行人工流产术过程中热入胞宫,而后调养不周,致肝经郁火,热迫血行,而经量偏多、经色暗,肝气郁结,不通则痛,而经前、经期腹痛。本病的关键在于把握病因中的“火、热”和病机中的“郁、结”,女子“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泻热解郁同时需顾护阴血。患者第一次就诊予其宣郁通经汤,清肝泻热,补血解郁,散结止痛,症状明显缓解。后多次就诊,均予宣郁通经汤随症加减。本案以宣郁通经汤为主方,经后期阴血更虚,酌加滋阴养血之品补肝养肝,经前期及经期,重用散结止痛药物以行气通经、通络止痛。患者共服宣郁通经汤加减约3个月,痛经消失,经、量、色、质恢复正常。宣郁通经汤泻肝热,解肝郁,补肝血,使肝经郁火除而胞宫宁。 I6bPuvbd4hNO4jwAlx58rQzT4pV7WT6mS2eq0GVd6YrsRj9syJtvA6djniPYVF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