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旅游发展是独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与世界其他地方相似的发展状况。中国旅游也受到社会经济和交通技术发展的制约。

一、中国早期旅游活动(1923—1949年)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官员、学者等纷纷来到中国。之后出现的洋务运动也促使一些中国人到国外考察、留学、经商,而且人数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旅游企业、公司随后也踏上中国这块土地。

中国旅游业诞生在上海。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与国际联系较密切,加上交通发达、民族资本相对集中,逐渐具备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条件。20世纪初,英国的通济隆旅行社、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先后在沿海若干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和广州建立旅游经营机构,总揽了中国旅游业务。同时,欧美的航运公司、邮轮也相继承揽旅游业务,主要为来华的外国人和中国的出境人员提供服务,其中多数人的目的并不是游览,旅游活动在当地居民中也并不普遍。

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经理陈光甫在该银行中附设了“旅行部”,其业务范围是代办国内外车票、轮船票和飞机票,分行设立旅行部柜台。

1924年1月,旅行部脱离银行国外部,独立对外开展业务。同年春天,旅行部组织了第一批国内旅游团,由铁路局开专列,从上海赴杭州游览,不久又组成第一个赴日本旅游的“观樱团”。

从1923年8月起的5年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1家外埠分行开设了旅行部分部,其间还先后与20家中外铁路公司、23家中外航运公司建立业务关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开创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四个“第一”:创办第一艘旅美学生专轮;设立国内第一个游览团;组织第一个国外游览团;发行中国第一张旅行支票。

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正式成立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一家旅行社。

中国旅行社最初的业务是代办车船票,后扩展到托运行李、接送旅客、组织个人和团体的旅游活动。此外,还办理留学生出国手续,设立避暑区服务站,组织短程的团体游览,组织境外旅游。

1928年至1938年是中国旅行社大发展的十年。中国旅行社在苏州、无锡、镇江、杭州、蚌埠、徐州、济南、青岛、天津、北京、沈阳、西安、武汉、广州、南昌等58个城市设立分社和支社,另外在纽约、伦敦、加尔各答、河内、仰光、马尼拉及中国香港等地设立中国旅行社或办事机构,承办外国人来华旅游业务。

除中国旅行社外,当时还出现了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浙江名胜导游团、中国汽车旅行社、国际旅游协会、友声旅行团、精武体育会旅行部、萍踪旅行团、现代旅行社等一批旅游组织和旅行社。

在这个时期,旅馆、饭店等也有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宁波、汕头、青岛、大连等商业港口城市,长沙、郑州、南京、张家口等交通枢纽城市,掀起了一股建造旅馆、饭店的热潮。仅上海就有中西旅馆、饭店300多家,如维多利亚饭店、圣乔治饭店、远东饭店、爵禄饭店、金门饭店、大中华旅馆等,加上各地的交通旅馆,全国共有1000余家旅馆、饭店。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在中国沿海航运业枢纽的地位和中国海运中心、东亚交通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1930年至1937年,全国新建铁路2400多千米,在建的有1000千米,国道从1927年的129170千米增长到1936年的974000千米。同期,民用航空已有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3家,开辟了10条航线。远洋航运企业有轮船招商局、中国邮轮公司、中华航业公司等,远航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通信设施也有显著发展。

二、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1949年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1949—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威望也与日俱增,不仅有许多外国人想来华访问,广大海外侨胞也想回国探亲访友,因此,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很快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上来。

1949年10月17日,以接待海外华侨为主旨的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旅行社。之后,泉州、福州、深圳、汕头、广州等地也设立了华侨服务社,中国旅行社的框架体系开始形成。

1954年4月15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经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广州、天津等14个城市建立分社,中国国际旅行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

1957年4月22日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成立,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和港澳同胞探亲旅游接待服务。

1974年1月3日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总社(1973年由华侨旅行服务总社改名)联合经营。

为了加强对全国旅游工作的统一领导,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明确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中国旅游业开始发展。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达12877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中国旅游业的停滞期(1966—1977年)

1966—1977年,受政治冲击,中国旅游业处于停滞甚至倒退阶段。一方面,旅游接待成为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政治性任务;另一方面,国务院对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数量规模有所控制,1966年接待国际旅游者7590多人,至1974年全国接待国际旅游者4.49万人,综合服务外汇收入仅370万美元。

在这个阶段,旅游以外事接待为主,是为政治服务的,在配合外交工作、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创阶段(1978—1987年)

1978—1987年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要求。旅游业出生就有“为什么干”“怎么干”的问题,需要国家从战略上明确旅游业的性质和定位。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有两个定位:第一个是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第二个是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197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要从“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但是国内旅游方面仍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组织的“三不”方针。此时,我国的旅游业依然以发展入境旅游为主。

1982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分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正式更名为国家旅游局,加快了旅游业向经济产业转变的步伐。

1984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以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1985年,从只抓入境旅游,转变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起抓,相互促进。国务院决定把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并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旅游的产业地位首次得到明确。

(四)旅游业产业化进程阶段(1988—1997年)

这个阶段也可以前后拉长一点,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五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五年实践、五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发展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旅游业产业化进程和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同轨同频同行。旅游业随着1992年国家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转型,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一阶段是开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进程的十年。

1994年开始推动国内旅游发展时,人均GDP才317美元,而到1998年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时,人均GDP已经达到873美元。2000年中国首次将旅游列入国债投资计划,投入13亿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项目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4个重点旅游区。这个阶段是国家转轨变型启动内需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国内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出境旅游冲破了多年的政策局限,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局面,旅游业这个大雪球成功从“先导性产业”轨道拐进了国内需求的“大产业轨道”。

(五)旅游业市场化进程深入阶段(1998—2009年)

从1998年到2009年,“假日制度”推出,大众旅游风生水起,旅游市场繁荣兴旺。在国家经济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又是一次“双目标定位”,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体现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作用的“增强凸显”,同时也是旅游业对国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度显现”。

这一阶段,国家经济持续发展,2006年人均GDP超2000美元,这个跑道越来越长,雪层越来越厚,旅游市场需求催动,雪球已经大到超过所有人的预想。

(六)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2010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旅游业是“全面融入国家战略”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旅游业以主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更大格局,以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方协同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推动“旅游+”“大旅游”“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转型升级形成新格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域旅游”不仅是符合旅游业规律的发展要求,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成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旅游业定位的重要肯定。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见图2-1)明显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轨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市场发展,逐步到三大市场全面发展;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到全域发展;从旅游行业发展到旅游产业发展,再到“旅游+”的产业集群发展;从单领域突进到全域发展;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产业的定位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能量、规模、效能不断增强。

图2-1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发展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旅游业发展其实是一个行业样本,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在其中有所体现。人们的需求升级了,除了“吃没吃、吃得好不好”,有了更多的关切,关切“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关切”是经济发展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的格局的展开。今天的国人不仅关注怎么活着,还普遍关注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这正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看到的风景和要解决的问题属于新的阶段。

旅游业作为直接为人服务的行业,能够深切感受到整个社会需求提升带来的生活观念、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各种改变。随着市场的爆炸式发展和需求的各种演变,原来尚可掌控的产业如今是“混沌世界”。业者、学者、研究者,唯在历史和趋势的大层面上,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这个“历史巨变”中,“对标”旅游的“吃喝玩乐”之闲事的“标度”“方位”和“节点”,能比较简明梳理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同时,旅游产业的“轨迹”和“定位”,也标记和标注了“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之变。

因此,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在一条人民需求的“渐变线上”,和这个需求恰当匹配的发展定位,不是人为定位或拔高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渐次变化决定了旅游业的作用位点不同。旅游业的定位过程,也是不断深化的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关系的一个认识过程。

本章小结

本章我们主要学习旅行到旅游发展的历史。首先,本章分析了旅游动力因素,接着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旅游促进因素。当今工业社会对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本章简单回顾了从古罗马旅行到当今的旅游发展史。在早期,圣徒朝觐、温泉度假和大旅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铁路、公路、航空对旅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任何有关旅游发展的描述都离不开欧洲,因为正是在欧洲产生了各种规模的旅游。中国旅游部分介绍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它是世界旅游业发展史的一部分。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旅游动力因素和旅游促进因素的差异。

2.简单描述欧洲旅行发展历史,并详细叙述特定时期的状况。

3.概述中国旅游发展历史,解释同时期中国旅游和欧洲旅游发展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案例来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期,实现与“新四化”融合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发展方针。信息化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正在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旅游活动高度依赖信息资源,信息化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游客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资料来源:http://mt.sohu.com/20160727/n461234659.shtml.)

问题:

中国三大旅游市场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qQIMaikilgLX8Isc7+MrIqfvKYeZgxJ7aYQHwEnTVtBzVG0ooCl0DwQmiwvlo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