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吕思勉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毕生从事文史研究与文史教学,著述总量达一千余万字,现已汇编成二十六卷的《吕思勉全集》。 吕先生著述的主体部分自然是文史类的学术著作,但他也写过几种历史的通俗读物,如《关岳合传》《苏秦张仪》《国耻小史》《三国史话》等 ,《其中《三国史话》是通俗著述中的代表作,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翻刻重印最多的一本历史通俗读物。

《三国史话》撰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最初刊登在“孤岛”时期由范泉主编的《知识与趣味》上(即《楔子》至《曹孟德移驾幸许都》等篇)。四十年代初,黄素封,杨宽在苏北游击区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创办了江苏文化社,邀请学界名家为文化社写几种通俗读物。吕先生应约,又继续写了十个三国史的短篇,与已刊的六篇结集成《三国史话》(即《楔子》至《姜维和钟会》十六篇),列入文化社的丛书,一九四三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一文,原题《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初刊于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的《正言报》。其时正值抗战胜利,学界,政界都在讨论“还都迁都”问题,吕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有感而发,想为当时的讨论澄清一些史实上的误解,以及都邑选址上某些为人忽视的问题。一九四七年,应《现实周报》的约稿,吕先生又写了《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两篇,作为“三国史话之余”,分别刊于《现实周报》的第一,第二期。《晋代豪门斗富》原刊于一九四七年十月《现实新闻》双周报。一九八七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将上述四篇合编成“三国史话之余”,与《三国史话》十六篇一起收入《论学集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六年,中华书局重印《三国史话》,在《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话之余”之外,又收录吕先生有关汉末三国的史学札记十八篇,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三国史话》撰写的学术依据,也为有兴趣作进一步探究思考的读者提供一些学术资源 。《本次印《三国史话》,延续了上述的选编方式,即将《三国史话》,“三国史话之余”和“附录”三部分合编一册,而“附录”部分又新增了几篇有关三国史的读史札记。

《三国史话》是吕先生撰写《秦汉史》的副产品(三国的历史,吕先生将它置于东汉末期来书写),而《秦汉史》的撰写,又是以大量秦,汉,三国的史学札记为基础的。换言之,吕先生撰写的通俗读物是以大量的,深入的秦,汉,三国史的研究为基础的,它虽是一本薄薄的通俗小书,却与吕先生其他的学术类著述一样,同样“显示着知识渊博,分析中肯,真知灼见,求真求实的大家风范”,被后人称为通俗著述中“雅俗共赏”的典范

翻阅吕先生有关秦,汉,三国的史学著作,涉及的话题何止千千万万。但在这千千万万的话题之中,选出哪些话题来编写通俗读物呢/对此,吕先生有过一番思考。他说: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

他又说:

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

这就拟定了《三国史话》撰写的思路和目的:一,选大家较为熟悉的话题,用以纠正一些错误的历史认识;二,选有意义的话题,用以讲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浏览《三国史话》的目录,诸如《赤壁之战的真相》《替魏武帝辨诬》《替魏延辨诬》《诸葛亮南征考》等等,都是为了纠正一般读者对三国史事的误解或错误的陈见,同时也讲授许多基本的历史知识,分析造成历史误解或错误的原因。字里行间,没有吸人眼球的噱头,没有高头讲章的深奥;有的是娓娓道来,意义深长的解读和别具一格的评析。比如,《三国史话》对曹操的“辨诬”。在学术史上,有不少学者曾为曹操“翻案”。有的说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长期以来一直被描写成“白脸奸臣”,实是冤枉。其实,历史上可称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未必不可同时又是“白脸奸臣”,这说不上是什么冤枉。又有一种观点说曹操虽然攻打了黄巾军,但并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甚至是承继了黄巾运动。这实在是将动机与后果混为一谈,凭着后果来推论动机,往往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吕先生对曹操史迹的考证辨误,在《三国史话》中写得很多,其中最与流俗不同的,是吕先生认为曹操是一个“坚贞坦白”的人。这个判断,依据的史料就是《三国志》注引的建安《己亥令》。吕先生说,读《己亥令》当注意:

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这正和后世的军阀,务求扩充军队,以增长自己权力的相反)分裂时代的争斗,其祸源都是如此造成的)其(二)是他老老实实说《我现在不能离开兵权,怕因此而受祸,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又老老实实承认:想使三个儿子受封,以为外援。

吕先生说:“历来的英雄,从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反之,历史上“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所以说曹操实在是一个“心地光明”“坚贞坦白”的人。

又如诸葛亮的史事,社会上流传的故事也很多,诸如“七纵七擒”“攻心攻城,心战兵战”等,已定型为成语而广为流传,但这些“后世侈为美谈”的史事,“其实不中情实”。为此,吕先生写了《诸葛亮南征考》一文,以《三国志》的《李恢传》《马忠传》等记载,证明当时虽然对南中多次用兵,但用兵之后仍时有反复,叛乱也时有发生。这“原不足为亮病”,因为“亮之素志,自在北方;其于南土,不过求其不为后患而止。军国攸资,已非夙望,粗安粗定,自系本怀”。然后人“必欲崇以虚辞,转贻致讥失实矣”。这些流传甚广的错误知识,需要历史学家来辨析真相予以纠正。

古人云:“言理在事,理不离事”。历史上的人或事之所以值得后人再来讲述,不仅在于这些人,这些事本身有趣味;还在于借助这些人或事,可以帮助我们领悟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治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探求事理,“历史上有许多问题,原是普通的问题,人人能够了解的,学问能够通俗化,其原因就在于此”。

吕先生在《三国史话》中所写的各种事理,都不套用深奥的理论,也不用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只是用平易浅显的文字,说说人人能懂的常事常理。比如《宦官》一节,分析皇帝总是喜欢亲近宦官的原因。他说:

古来的皇帝,昏愚的多,贤明的少。这也不是历代的皇帝生来就昏愚。因为人的知识,总是从受教育得来的。这所谓教育,并非指狭义的学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环境足以使我们受其影响的)如此说来,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谓特别坏。因为他终年关闭于深宫之中,寻常人所接触到、足以增益知识的事情,他都接触不到)所以皇帝的天性,是一个上知,仅能成为中人,如其本系中人,就不免成为下驷了。……(皇帝)专喜和奴仆攀谈,且专听奴仆的话么?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够听奴仆的话,而且只有奴仆,本无身分,亦无骨气,所以肯倾身奉承他们。历代皇帝的喜欢宦官,其原理亦不过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处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会闯出大乱子来。

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帝王,多今所谓水平线以下之人”的原因 。况且这里的“阿保”,并非只是宦官,还包括皇帝左右的一些近幸之臣。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这种昏愚无知,智力处于“水平线之下”的皇帝们,怎不危险而“往往会闯出大乱子来”?这就把皇帝制度的危害说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学问的通俗化,并不是要让普通的读者都成为历史学的专家,而是让每一位普通的读者,能从读史中获得教益,学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史育人”。比如,《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一节,吕先生从关羽,刘备失误的分析中,引出为人处事不能“心计太工”的道理。吕先生说:

关羽这个人,本领是有些本领的,我们不能因他失败而看轻他。……这件事情(失荆州),如其就事论事,关羽的刚愎而贪功,似应负其全责。如其通观前后,则刘备的急于并吞刘璋,实在是失败的远因)倘使刘备老实一些,竟替刘璋出一把力,北攻张鲁,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张鲁既下,而马超(韩遂等还未全败,彼此联合,以扰关中,曹操倒难于对付了。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噬刘璋,以至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后来虽因曹操方面实力亦不充足,仍能进取汉中,然本可联合凉州诸将共扰关中的,却变做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

所以心计过工,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的,真个阅历多的人,倒觉得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

说关羽,刘备的失败,这是说史事;说“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这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读者但能放宽视野,比照生活中的观察,自能从吕先生的“史话”里读出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再如《后汉的地理》一节,说到汉代的行政官与监察官。他说:秦始皇灭六国,把天下分做三十六郡,郡的设立,根本的目的是为镇压地方上的反叛,并不是为治理地方而设的。但又怕郡守的权力太大了,便派御史去监视着他。到了汉朝,则由丞相分派若干个史,出去监察各郡,这个史便称为刺史。刺史一度改称州牧,后来又改回刺史。为什么会反复改名/吕先生解释说:

当时主张改刺史为牧的人,议论是这样的,他们说:刺史的责任在监察太守,可是他们的官位比太守小,他们的资格也比太守浅。政治上的秩序,是要使大官去治小官,不该使小官去治大官的。所以要把刺史改名为牧,算做太守的上级官,用资格深的人去做。其实这话是错的。监察和行政是两个系统。监察一系的官吏,可以监察行政官,乃其职权如此,并非把其官位和所监察的官的官位,比较大小而定的。而在事实上,则行政官宜用资格较深的人,监察官宜用资格较浅的人。因为行政有时候要有相当的手腕,而且也要有相当的技术,这是要有经验然后能够有的,所以要用资格深的人。至于监察官,则重在破除情面。要锋锐,不要稳重。要有些初出茅庐的呆气,不要阅历深而世故熟。要他抱有高远的理想,看得世事不入眼,不要他看惯了以为无足为怪。要他到处没有认得的人,可以一意孤行,不要交际多了,处处觉得为难。把现在的事来说,学校里初毕业的人,文官考试刚录取的人,宜于做监察官。在官场上办过若干年事情的人,宜于做行政官。而且行政官和当地的人,总不能毫无联络。对于土豪劣绅等,有时虽明知其不好,也不容易专走方路,把他们尽情惩治的,因为如此,他就要暗中和你为难,使你缓急之际办事棘手,有时为害甚大。就是平时的政务,也不免要受他牵掣的。我前文说行政官必须要有些手腕,这也是其中的一端。至于监察官,则根本不办什么事情,不怕你掣肘。而且汉朝的刺史,只有一年一任,到你要和他为难,他倒早已离开你这地方了。土豪劣绅的势力,大抵只限于本地。要离开本地,赶进京,或者到别地方去和前任刺史为难,是不容易的)所以汉朝刺史的制度,确有相当的价值。前汉时主张改刺史为州牧的人,其议论实不得当。

借助汉代的刺史及其相关的史事,吕先生要说明的是行政官与监察官的区别,说明监察官任用要选那些能“破除情面。要锋锐,不要稳重。要有些初出茅庐的呆气,不要阅历深而世故熟。要他抱有高远的理想,看得世事不入眼”。推而广之,大凡涉及督察的事或负督察之责的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考量。这些蕴含在史事中的事理,经过吕先生的钩沉发隐,就清晰明了且读来亲切有味。

如上所述,《三国史话》是吕先生研究秦汉三国历史的副产品,而其撰写,也多出于杂志报刊的邀请约稿。如果假以闲时,再约吕先生撰写更多的“史话”,他一定仍按照既定的思路,目的,来写一些有助于澄清史事真相或能阐述事理的话题。这次我们新编入的《使臣图自利》《才不中器》等几篇札记,就属于这样的话题。

《使臣图自利》中有一段引《三国,魏志,武帝纪》的记载,吕先生据此来评说曹操为人做事的特色。三国时,有一位叫?丘兴的官员将去安定郡任太守。安定郡与羌人的地界接壤,临行时,曹操便告诫他:“羌人如想与中国交往,应由他们自己派人来,你千万不可派人去。因为好的使臣不易得,派去的人一定会为了个人的私利,教羌人对中国提出种种不当的请求。如不应允,那就会失去羌人的民心;如应允了,对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3 丘兴假装答应了。到了安定郡, 3 丘氏还是派遣校尉范陵到羌人的居地,范陵果然教羌人请求使自己当中国的属国校尉。曹操知道后,笑着说:“我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不是圣人,不是我特别聪明,只是阅历多罢了!”吕先生又引《周书,突厥传》中的一个案例,以说明这样的使臣并非个案。接着,吕先生又以汉武帝“敝中国以事四夷”的事来做比较。“武帝之欲通西域,本为招月氏共通匈奴,其意原欲宽中国之民力,意至善也。乃月氏不来,而闻大宛,大夏,安息,大月氏之属,或兵弱,或兵虽强而可以赂遗设利朝,欲招致之,以示威德遍于四海,则动于侈心矣。”传统时代的帝王往往不惜靡费重金,招“四夷来朝”,“以示威德遍于四海”,如此可满足他充当天下之主的虚荣心,然社会因此被搞得“疲惫不堪”。正是这种“侈心”的作怪,武帝“明知其为小人而犹听其言且欲激而用之”。对比曹操对?丘兴的告诫,正体现出他不图虚名,综核名实的精神。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这也是为曹操“辩诬”的一个话题。

又如《才不中器》一篇,吕先生引用《三国,魏志,卢毓传》所载卢毓与李丰关于人才选拔及其标准的一段对话。当时议论人才的选拔,该是重品德还是重才能,卢毓认为“必先性行而后言才”。李丰问其原由。卢毓说:才能是用来做善事的,故大才成就大善,小才成就小善。如今选拔官员,只看是否有才能,然而有才而不能行善,这样的人不符合选拔的要求。这就是“才不中器”。吕先生无疑是赞同卢氏的见解,所以他说:“物必成器,然后有用;不中器,则直为无用之材矣。其言可谓深切矣。”读者看了这一篇札记,自可以再作深思:世上的事情之所以有成或不成,有多少是与人的才能有关,有多少是与人的品行有关/有多少事情,非有才能的人不能办妥办好;有多少事情,只需办事者品行端正,认认真真即可办妥办好/人才的选拔究竟是重品行,还是重才能/体会吕先生的评析,再比照自己的阅历,将书上写的与自己的所见所闻融会贯通,就可以作出自己的思考和领悟。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体现在这种地方。

因整理吕先生的遗稿,我在先生留下的读史札记草稿的背面,发现了《三国史话》的四页手稿。这四页手稿是连贯的,写的是《三国史话》的第八节,当是《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一篇的初稿。将初稿与刊印稿比对,措辞之斟酌,段落的架构都不尽相同。可见《三国史话》虽然只是通俗类的读物,但吕先生的撰写还是谨言慎行,三易其稿。 此次重印,我们将这几面手稿影印在卷中,阅读之余,还可以欣赏吕先生“刚劲挺拔”类似“颜书《多宝塔碑》”的书法 ,也可体会,学习老一辈学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张耕华
二〇二二年二月 uu7u9TsKLWN6caMSGWFFnaMERQhef+2BhGjj6raVerFSOEr3gaV0uzYc6Bgog3Be

4
5
6
7
8
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