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决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7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特别强调“现在的情况是: 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 ”。1957年3月19日和20日,毛泽东分别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 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 他把这个“产业革命或者说经济革命”,称作“第二个革命 ”。在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毛泽东指出:“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确立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实际上“ 是为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奠定基础的时期 ”。中共八大决议指明:“ 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9年12月,周恩来在一个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应当“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等各方面”,“ 不仅表现在生产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社会基础上,包括城乡、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等 ”。之所以要这样提,他解释说:“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 ”在1963年底召开的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恩来使用了用15年“基本上建成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这个提法。在此期间,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也逐步形成。1954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行经济建设,就是要“ 建设起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这是对进行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早的表述。
1959年以后,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失误的基础上,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谈道:“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
196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正式提出要“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提法把农业现代化列在了“四个现代化”的首位,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含义更加确切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相互关联的。周恩来指出:“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确定,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
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 在三年过渡阶段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两步走”战略做了完整、准确的表述:“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 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 。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坚持贯彻毛泽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正确理念,提出并实施了对国民经济全面整顿的一系列正确方针策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毛泽东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设想已经基本实现的条件下,对如何实现“第二步”所提出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具体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