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把管理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要通过这项中心任务,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不然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 ”。毛泽东把民生问题放到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党、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在城市里站住脚、社会是否安定等战略高度来强调,深刻认识到对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的密切关系。在新中国建设中,一手抓社会治理,一手抓老百姓衣食住用行等民生建设,通过发展经济,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具体来说,当时的民生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耕地和生产资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民的口粮已经以稻米、面粉等为主;多数地区农民的口粮,则由过去以糠菜为主变成了以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主。 有些农民开始改善居住条件,翻盖旧房或另建新房,开始购用过去买不起的搪瓷面盆、暖水瓶、细布、胶鞋等商品

1949年,共产党进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保障民生。具体措施如下: 着力恢复生产,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包括为了将旧有人员全部接收下来,采取了“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 ”、“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 ”等特殊办法。为了避免新增失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采取了以工代赈、生产自救、专业训练、遣返回乡,不惜投入资金、拨付救济粮、救济金,帮助失业人员渡过难关等措施。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把救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帮助他们就业作为当时八项重要工作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7月至1953年底,以工代赈者达280余万人次,生产自救者达15万余人,参加转业训练者15万人,还乡生产者14万余人,领取失业救济金者达460余万人次 。伴随“一五”计划的实施,失业问题得到了缓解,失业率明显下降,甚至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支持重工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人民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长期处于低标准的生活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提高农业积累率的时候,也注意了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对1953年底开始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进行了不断调整和完善。1956年春天,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特别讲到1954年至1955年中共中央在粮食征购问题上所犯的错误:“1954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70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他指出:幸亏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1955年就少购了70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 毛泽东还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到1957年时,全国失业率降至5.9%

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的同时,职工劳动保险、福利事业也在发展。政务院于1951年公布、1953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国营企业职工的养老、劳保医疗、工伤等劳动保险做出了详细规定,从1952年起,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规定从1952年7月起分期在全国公职人员中推行公费医疗制度。这两项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企业中的职工福利事业如托儿所、疗养院、休养所等均有发展。职工住房状况与城市环境也有所改善。1949年至1952年三年中,全国城市共维修房屋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积1462万平方米,修建排水管沟1037公里,清除垃圾约2000万吨。

依着于户籍制度之上,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了十余项保障福利制度,尽管保障水平很低,但市民从生到死基本上由国家(单位)保障起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国家既无力将保障福利制度延伸到农村,也无力让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分享市民的福利保障,只是对那些严重危害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治疗,采取减免费用的办法。在合作化运动后,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广大农民自发创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它与国家积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相应和,在提升和改进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广大农村形成农业合作化高潮,以合作社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贵州、上海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免费享受预防保健服务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保健站坚持预防为主、挂签治病、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医生分片负责所属村民的预防和医疗工作。对于这一制度的出现,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它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都十分有益的制度。此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合作医疗制度得以规范和推广,它与保健站、卫生员一起成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由于政府重视,这一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医疗条件改善明显。1952年医院、疗养院的床位数达到18万张,比1949年增加了114.7%,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增加172.7%。1953年后,各省、地、县先后建立起各级卫生防疫站,作为防治传染病的主要部门。1955年卫生部颁布实施《传染病管理办法》,对防治传染病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全国普遍开展、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培训助产人员,大大保障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健康。在“面向工农兵”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加强了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建设。1956年,大部分乡村组织个体开业医生组建了联合诊所,联合诊所数量由1950年的803所发展到51000所以上,公立医院病床增加到32.8万张。1956年,中央发布《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对除“四害”、讲卫生、防治与消灭疾病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从此,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工作得到了更大的推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

这一时期,没有直接使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概念,但是社会管理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建设和发展,这既符合当时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也有其独特优势。因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本来就相辅相成,结合起来进行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当时通过军事方面的斗争,政权方面的建设,经济恢复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特别是民生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打下了一个扎实基础;同时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又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治理和民生建设的结合,由于有扎实的民生建设作基础,这一时期各项社会管理探索也进行得比较顺利,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为之一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秩序、新风尚逐步建立起来,新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初见成效。 BqT13s1SNAqFFpefBlD366Nqt8nSAMhD+WcvQYItcx/71XuP7BC6F61lZwMqKA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