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众所周知,疼痛是人类疾病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以疼痛为首诊症状而就诊的病例占总病例的约17%。开展疼痛临床诊疗,消除疼痛,是舒适化医疗的基础,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疼痛是否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还是仅仅是疾病的伴随症状?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人们后来发现,有些慢性疼痛是没有一直伴随着疾病的,例如,在原发的带状疱疹治愈后,有一部分人患上了疱疹后神经痛,其中一些人的疼痛竟可以持续数十年之久。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慢性疼痛终于有了自己的疾病编码。自此,慢性疼痛正式被视为一种疾病,总算持之有故。

然而,关于疼痛的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不同类型疼痛的病因各是什么?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数据是否翔实?疼痛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有多大?吗啡和大麻的镇痛机制是什么?这些药物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疼痛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本书作者在国际视野下,审视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在世界各国(地区)所造成的医疗和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发人深省。本书提出全球范围内的“疼痛危机”这一论述,可以说是非常及时而又精确的。如何“化危为机”是摆在疼痛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书作者没有采取说教的方式向读者灌输自己的个人观点,而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在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疼痛社会学各个方面提出了多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重要的是,本书作者也并不是要针对每个问题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运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案例,以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导读者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并作出自己的评判。当然,读者也可能并不完全认可本书作者给出的所谓“答案”。我猜想本书作者的目的应该是,首先引发读者对疼痛领域的科学问题和疼痛临床诊疗现状的深入思考,从而让读者给出自己的判断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本书作者在倡导疼痛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方面,提出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有价值的观点。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虽然本书作者主要立足于欧美国家的疼痛医学现状、案例和法律法规来进行自己独立的分析,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本书作者站在欧美国家的立场,就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说,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如果我们持“拿来主义”的观点或照搬挪用,那么这种态度也并不可取。只有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及时制定出合适的具体政策。本书不但可以为从事疼痛相关的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科研管理、政策研究、哲学研究等方面的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可以为所有跟疼痛医学有关、对疼痛研究感兴趣的人士,包括医学生、临床医生、护士和理疗师等,提供有关疼痛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思路。我们翻译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向大众介绍疼痛的基础知识、疼痛治疗的现状以及疼痛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本书也提供了关于疼痛诊疗的参考知识,对广大的疼痛病友来说,确实值得一读。

一个史无前例的“全球疼痛危机”时代已经来临,免除疼痛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人类与疼痛做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依靠疼痛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和疼痛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终将解开疼痛之谜,使人类免除疼痛的折磨。让我们深感遗憾的是,本书作者较少提及中国在“全球疼痛危机”中的现状和应对方略。据悉,中国大约有1亿慢性疼痛患者。近年来,中国的疼痛学科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如此庞大的疼痛患者群体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每年10月第3个周一定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我国为响应这一倡议,将每年10月第3个周一起始的一周作为“中国镇痛周”,并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是医师的神圣职责”。1989年成立的“中华疼痛学会”是我国的疼痛学学术团体,后来改称“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07年,我国卫生部(现卫生健康委员会)签发了《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227号),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根据这一文件,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可以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这是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的疼痛学人和临床医生,已经在如针灸镇痛、疼痛科诊疗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应对这场“全球疼痛危机”时,也一定能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很高兴有机会将这部著作翻译成中文,以飨读者。期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加深对疼痛的了解,激发对疼痛研究的兴趣,并且加深对疼痛患者的理解和关爱。本书是团队努力的成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忠实于原作者的立场和语义,同时增加了一些注释,这样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另,秉承环保理念,本书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免费为读者提供参考文献,二维码附于文后,扫描可阅。本书涉及面广,知识丰富,在翻译中难免存在疏漏,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刘通
2019年于苏州 6B1znwaD5EhETbUDzX6TPGnQ0bBWi90nKBvrCidtbDklvcVJUlJw/Mnr4hGbIX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