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常的大肠

大肠的位置在哪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你知道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是怎样在人体内一步步消化从而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吗?消化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个部分组成的。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其各部的形态各异,功能也不相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消化腺则包括口腔腺、肝、胰和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大肠作为人体的最后一段消化管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居于腹中,其上口在回盲部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的组成

大肠起自回肠,主要包括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阑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阑尾是一段细小的管腔,形如蚯蚓,长6~8cm,在我们体内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虽然它不起眼,但一旦“发起威”来——比如当阑尾管腔内阻塞及(或)细菌侵入时,会发生急、慢性阑尾炎,疼痛难忍,让人难以招架。倘若再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固定反跳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与阑尾相连的盲肠主要用来消化膳食纤维,其长度约为6cm,向上连接升结肠,向左与回肠相连。盲肠中有回盲瓣,类似一个开关,只允许食物残渣从小肠向大肠单向通过,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充分吸收,而且可防止大肠内食物残渣向小肠逆流。由于进化过程中人们所摄入的食物越来越精细,所以盲肠在人们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兔子之类的食草动物那么显著。

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在成人中平均长度约为150cm,整体呈“M”形,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按照在腹腔内的位置走行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乙状结肠系膜在中段幅度较宽,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同时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直肠位于盆腔内,长12~15cm,虽然称为直肠,但它却有两个明显的弯曲,因此临床医生在做直肠镜或者乙状结肠镜检查时,会更加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从而减少对肠壁的损伤。肛管作为最后一段肠管,主要用来排泄机体废物,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防止大便失禁,同时很多肠道相关的内镜检查也是由此进入。

大肠的作用

当食物进入大肠后,消化任务已经被胃和小肠完成了一大半,只剩下一些食物残渣,此时大肠开始发挥它的主要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这些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从而排出体外。

那么大肠主要通过哪些形式来进行工作呢?

(1)袋状往返运动:安静和空腹时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进食时肠道内容物在大肠环形肌的作用下被一节节推移到下一段。

(3)蠕动:大肠的蠕动可以将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

(4)排便: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10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结肠黏膜吸收,剩余部分经肠道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正常人的直肠内没有粪便,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后,经一系列冲动传导,即可发生排便反应。人们若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将使直肠对粪便刺激逐渐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进而引起排便困难,这就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原因。

肠道的菌群

我们将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人体内的总重量能够达到1~1.5 kg,包含的细菌细胞总数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而细菌的种类能够达到1000多种。它们长期定植在肠道中,但是绝大多数不会对人体发起攻击。那肠道菌群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将肠道内的细菌按照功能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共生菌即与生物体共同生存的细菌,对人体有益,经过漫长的进化,人体为细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而这些细菌则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和保护人类健康,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就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共生菌,大家经常喝的酸奶内就含有大量乳酸菌。条件致病菌更像是肠道内的“墙头草”,如大肠杆菌等,当它们的数量不占优势时,就会在肠道内“装可怜”,帮助人体合成点营养物质;一旦其数量占优,使肠道菌群失去了平衡,它们就会“揭竿而起”,在肠道内为非作歹,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病原菌是人体内的“害群之马”,如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它们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正常的粪便

人类每天需要消耗大量食物,同时也要排出大量废物。粪便作为这些废物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那么正常的粪便具有哪些特征呢?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正常的粪便多为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粪便也属正常。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时,粪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粪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正常的粪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时,粪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粪便会偏绿色;吃肉较多时,粪便为棕黄色;吃动物血、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粪便会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的粪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存在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次数和习惯: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天1次、晨起排便者居多。每天1次,晨起排便较佳。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1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总之,“1天排便1次”比较理想,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这样才最健康,毕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排便次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状态。如果粪便不是太松软或是太坚硬,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排便有规律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应该排便,而是保持稳定一致的习惯。只有在排便频率突然发生变化时,才应引起注意。 uxjqmGjZy2SxhepMUM54Fe+TCgp5Y32X2axtJfkyiCGsc+BvAF6DCBfFUQseMYeB



生病的大肠

常见的大肠疾病

健康的大肠想必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倘若没有照顾好它,大肠也是会生病的!根据疾病性质及进展情况不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疾病主要有炎症性肠病、大肠肿瘤、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三种。

炎症性肠病指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Crohn抯 disease)。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及腹痛,并且症状很相似。不同的是,克罗恩病可能影响到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如食管、胃、小肠、结肠),而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常局限于大肠。

大肠肿瘤是指肠道内出现的恶性肿块,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谈“癌”色变,认为一旦得了大肠癌便无力回天,这是大多数人的印象。但相关研究指出,如果早期出现粪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明显消瘦等症状后及时就诊,或到一定年龄后按时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肠癌的存活率会明显提高。

胃肠道将食物推向远端并最终将粪便排出体外依赖于一套精密的神经肌肉运动协调系统,这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动力障碍。按照性质不同,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胃肠动力性疾病(GIMD)和功能性胃肠病(FGID)两大类,全消化道几乎均可受累,主要涉及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慢性便秘等。按照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胃食管反流病、胃瘫、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人体肠道里面长出来的“奇奇怪怪”的小包块,在没有确定良恶性之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中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出现频率较高,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即良性息肉,可以随着炎症的消退而变小或消失。

腺瘤性息肉则是有癌变可能的,目前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所以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应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警惕癌变的发生。

什么是大肠癌?

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国家癌症中心报道,2015年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和第5位,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我国人群中大肠癌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大肠癌包括盲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形成的。大肠癌好发于老年男性,与肥胖、高脂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健康,耗费国家大量医疗资源。大肠癌在早期可没有任何症状,过程隐匿,到了进展期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排便困难、腹痛腹胀、粪便带血、消瘦或停止排气排便等。

什么是林奇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最常见的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占大肠癌的比例为5%~15%。非息肉性并不是指林奇综合征患者的大肠没有息肉,而是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进行区分,FAP患者息肉的数目一般大于100枚。林奇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有临床家族史表型有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的证据。

我国林奇综合征临床家族史诊断要点如下。

必须符合:家系中至少有2个人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大肠癌,其中有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

(1)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包括腺瘤);

(2)至少1例发病年龄小于50岁;

(3)家系中至少有1个人患遗传性非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种系突变的证据: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进行进一步的MMR基因包括MSH2、MLH1、MSH6和PMS2等基因检测。在满足临床家族史诊断要点的情况下如未发现MMR基因突变则认为是家族性大肠癌X型。

什么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以肠道内广泛分布腺瘤性息肉为主要特征。其按肠道内弥漫息肉的数量可以分为经典型FAP(肠道内腺瘤性息肉大于100枚)和衰减型FAP(肠道内腺瘤性息肉大于20枚但不超过100枚)。严重者息肉可遍布整个消化道,若不及时治疗,90%以上的FAP可能转变为大肠癌。FAP也常伴肠外表现,如胃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甲状腺肿瘤、脑肿瘤、骨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症、多生牙和表皮样囊肿等。伴肠外表现的FAP又称为Gardner综合征,其中伴发脑肿瘤的FAP又称为Turcot综合征。只要FAP患者及时接受肠镜检查和手术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止其发展为大肠癌。

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大肠癌中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大肠癌的发病中,直肠癌最多见,其次为结肠癌。大肠癌患者早期可无症状,即使有症状,患者往往易将其与其他肠道疾病相混淆而忽视。有的患者便血数月却以为是痔疮而不去医院就诊,也有患者腹痛误以为是慢性阑尾炎或者胆囊炎,往往到医院确诊后已经是大肠癌晚期。所以了解大肠癌的早期预警信号尤为关键。

大肠癌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一系列症状。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这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便中带血等。

(2)腹部持续性不适或隐痛,这也是早期症状。疼痛部位不确切,程度多较轻,常为腹部不适或饱胀感,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定位不清楚的隐痛。出现肠梗阻时则表现为腹痛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肠梗阻表现,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

(4)腹部肿块。腹部有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粘结的肿块,形状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肿瘤浸润,肿块可固定。

(5)全身表现。患者由于慢性失血、感染、毒素吸收、癌组织溃烂等,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晚期有黄疸、腹腔积液、水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由于两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不同。一般右半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左半结肠癌以肠梗阻、腹泻、便秘、贫血等为主要表现。

如何区分痔疮和直肠癌?

痔疮和直肠癌的发病位置邻近,都常会出现便血的症状。所以当疾病症状不典型或者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不仅患者容易混淆,临床诊断也常辨证不清,这都有可能延误直肠癌的确诊,进而延误病情,那么如何区分痔疮和直肠癌呢?

首先,应该仔细观察这两种疾病便血的特点。痔疮患者的便血多是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随着粪便排出滴落下来,所以一般是粪便表面带血,且血液颜色多为鲜红色。而直肠癌出血是肿瘤本身破溃渗血,且直肠癌的位置普遍较痔疮高,因此当粪便通过直肠时会与肿瘤破溃渗出的血液混合,造成粪便里混有血液,且血液颜色多为暗红色或者果酱色,时间长了,有的粪便甚至变成黑色。同时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往往可能还带有黏液、脓液等。

其次,这两种疾病的症状也有区别。痔疮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有的内痔肿块还会随粪便从肛门脱出,多为暗红色圆形柔软的血管团。如果内痔长期脱出,可能出现血栓进而导致疼痛和硬结感。而直肠癌为实体肿瘤,其位置固定,一般不会脱出肛门,患者往往会有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感、粪便变细、排便困难等,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泻、贫血及消瘦的症状。

痔疮和直肠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生活中要处处留心身体健康状况,有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通过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进行确诊,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大肠癌的分类和分期

患者如果被诊断有大肠癌,医生会依据病理报告在病历上注明分类和分期,而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常常云里雾里。大肠癌的分类和分期标准很多,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大肠癌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是像菜花一样的团块,有的是像火山口一样凹陷的溃疡,有的是像鸡蛋一样大小的包块等等。其大体类型包括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和盘状型等。组织学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癌、小细胞癌及类癌。

患者最关心的往往是大肠癌的分期,患者和患者家属常称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医学上的专业分期与这些民间叫法是不同的,一般根据肿瘤浸润的深度(T)、淋巴结转移的数目(N)和有无远处转移(M)来进行详细分期。这种TNM分期将大肠癌分为Ⅰ、Ⅱ、Ⅲ、Ⅳ共4期。以下列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第八版TNM分期标准,以供大家参考。

大肠癌的检查手段

大肠癌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体格检查(直肠指检)和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上直肠指检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对及早发现直肠癌意义重大,大部分直肠癌可以在直肠指检时被发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粪便隐血试验等。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在检查的同时可取一块活组织进行检查,这对确诊大肠癌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MRI、CT、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大肠癌是如何转移的?

大肠癌的发生可给患者造成致命的危害,尤其是当大肠癌未及时发现,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导致癌细胞发生转移时,更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那么大肠癌的转移方式有哪些呢?

大肠癌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浸润:大肠癌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时,可导致肿瘤环绕肠壁扩展,或沿肠腔向上、向下浸润,另外也可逐渐向肠壁渗透,从而累及临近器官,如十二指肠、肝脏、胆囊、大网膜、胃、膀胱、子宫,还有阴道、前列腺等部位。

(2)种植播散:大肠癌也可出现种植播散,其癌细胞通过浸润到达患者的肠壁浆膜部位。当发生广泛种植时,患者易出现腹腔积液。

(3)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是大肠癌比较常见的一种转移方式,其中最多见的是肝脏转移,其次是肺部转移,对于女性来说,卵巢也是大肠癌转移的一个部位。

(4)淋巴道转移:大肠癌可侵犯到黏膜肌层,这种情况就有发生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当癌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后,可以随淋巴液引流向上扩散。有调查统计发现,当癌细胞未穿透肠壁时,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 21.8%,而当癌细胞已侵及浆膜或浸润至肠壁外组织时,则转移率更高,可达53%。

大肠癌的生存期

一旦确诊为大肠癌,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将癌症视为“绝症”,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大肠癌是不是绝症?大肠癌能治愈吗?得了大肠癌能活多久呢?

首先,大肠癌肯定不是绝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多种手段应对大肠癌,大肠癌有成为“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其次,大肠癌能否治愈主要依据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其中相对早期(Ⅰ期、Ⅱ期)的大肠癌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的肿块、清除周围组织和清扫淋巴结,再配合化疗、放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理论上是可以治愈的。在大肠癌的治疗中,手术是关键的一环。如果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则可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即使没有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仅仅行姑息性手术,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肠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手术后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医生一般建议患者进行化疗等辅助治疗,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

按照大众的说法,大肠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其实在临床上,医生根据TNM分期,一般认为Ⅰ期、Ⅱ期大肠癌属于相对早期的大肠癌,Ⅲ期、Ⅳ期属于中晚期。早期大肠癌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甚至达到治愈。有数据显示,Ⅰ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85%以上,Ⅱ期为60%~80%;中晚期大肠癌患者治疗效果比早期大肠癌患者差。Ⅲ期患者在经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30%~60%。Ⅳ期患者在经过前期的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手术机会,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与Ⅲ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对于那些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可以结合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综合治疗,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国内大肠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一项国际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肠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接近60%。所以大肠癌患者千万不要失去信心,更不能放弃治疗或者延误治疗,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在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同携手战胜病魔!

大肠癌会遗传吗?

尽管大肠癌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但是大肠癌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目前的研究表明,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大肠癌者,其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属于大肠癌高风险人群。对于大肠癌高风险人群,其需要注意控制不良饮食等风险因素,同时应该在45岁以后,定期去医院进行肠镜筛查,从而做到早排除、早发现、早治疗。

从分子水平看,癌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前面讲到的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对于大肠癌来说,某些确定基因变异的累积最终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而这些变异可能是自发性突变的结果,亦可能是基因暴露于致病因素(如饮食、病毒感染或胆汁刺激等)的结果。这些风险可能在已存在的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发生,亦可能在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发生。 uxjqmGjZy2SxhepMUM54Fe+TCgp5Y32X2axtJfkyiCGsc+BvAF6DCBfFUQseMY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