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常的大肠

大肠的位置在哪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你知道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是怎样在人体内一步步消化从而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吗?消化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个部分组成的。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其各部的形态各异,功能也不相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消化腺则包括口腔腺、肝、胰和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大肠作为人体的最后一段消化管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居于腹中,其上口在回盲部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的组成

大肠起自回肠,主要包括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阑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阑尾是一段细小的管腔,形如蚯蚓,长6~8cm,在我们体内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虽然它不起眼,但一旦“发起威”来——比如当阑尾管腔内阻塞及(或)细菌侵入时,会发生急、慢性阑尾炎,疼痛难忍,让人难以招架。倘若再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固定反跳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与阑尾相连的盲肠主要用来消化膳食纤维,其长度约为6cm,向上连接升结肠,向左与回肠相连。盲肠中有回盲瓣,类似一个开关,只允许食物残渣从小肠向大肠单向通过,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充分吸收,而且可防止大肠内食物残渣向小肠逆流。由于进化过程中人们所摄入的食物越来越精细,所以盲肠在人们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兔子之类的食草动物那么显著。

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在成人中平均长度约为150cm,整体呈“M”形,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按照在腹腔内的位置走行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乙状结肠系膜在中段幅度较宽,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同时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直肠位于盆腔内,长12~15cm,虽然称为直肠,但它却有两个明显的弯曲,因此临床医生在做直肠镜或者乙状结肠镜检查时,会更加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从而减少对肠壁的损伤。肛管作为最后一段肠管,主要用来排泄机体废物,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防止大便失禁,同时很多肠道相关的内镜检查也是由此进入。

大肠的作用

当食物进入大肠后,消化任务已经被胃和小肠完成了一大半,只剩下一些食物残渣,此时大肠开始发挥它的主要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这些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从而排出体外。

那么大肠主要通过哪些形式来进行工作呢?

(1)袋状往返运动:安静和空腹时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进食时肠道内容物在大肠环形肌的作用下被一节节推移到下一段。

(3)蠕动:大肠的蠕动可以将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

(4)排便: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10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结肠黏膜吸收,剩余部分经肠道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正常人的直肠内没有粪便,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后,经一系列冲动传导,即可发生排便反应。人们若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将使直肠对粪便刺激逐渐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进而引起排便困难,这就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原因。

肠道的菌群

我们将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人体内的总重量能够达到1~1.5 kg,包含的细菌细胞总数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而细菌的种类能够达到1000多种。它们长期定植在肠道中,但是绝大多数不会对人体发起攻击。那肠道菌群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将肠道内的细菌按照功能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共生菌即与生物体共同生存的细菌,对人体有益,经过漫长的进化,人体为细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而这些细菌则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和保护人类健康,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就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共生菌,大家经常喝的酸奶内就含有大量乳酸菌。条件致病菌更像是肠道内的“墙头草”,如大肠杆菌等,当它们的数量不占优势时,就会在肠道内“装可怜”,帮助人体合成点营养物质;一旦其数量占优,使肠道菌群失去了平衡,它们就会“揭竿而起”,在肠道内为非作歹,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病原菌是人体内的“害群之马”,如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它们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正常的粪便

人类每天需要消耗大量食物,同时也要排出大量废物。粪便作为这些废物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那么正常的粪便具有哪些特征呢?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正常的粪便多为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粪便也属正常。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时,粪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粪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正常的粪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时,粪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粪便会偏绿色;吃肉较多时,粪便为棕黄色;吃动物血、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粪便会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的粪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存在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次数和习惯: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天1次、晨起排便者居多。每天1次,晨起排便较佳。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1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总之,“1天排便1次”比较理想,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这样才最健康,毕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排便次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状态。如果粪便不是太松软或是太坚硬,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排便有规律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应该排便,而是保持稳定一致的习惯。只有在排便频率突然发生变化时,才应引起注意。 hsF/KiEJYuwBJoRwnYdQpRDl/Jhx1/CfgkvPUz1Wvgh1bS54O/hVzutgwgXkop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