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是城市中以植被为主要形态,并对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地的统称。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由城区各类绿地组成,并与区域绿地相联系,具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发挥绿地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多重功能的绿地网络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定义为“城市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成分”。《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 91—2017)将其定义为“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级别和规模的绿地组合而成并能行使各项功能的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实际上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
人类自古依山傍水而居,自然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绿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自然属性逐渐减少,城市园林绿地成了体现城市自然特色的重要部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具有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理想的游憩环境、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防灾减灾,以及促进教育和社会交往等功能。特别在城市生态作用方面,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中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负反馈机制的自然成分,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系统稳定的不可替代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城市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于2001年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为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2年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第一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和成果要求。因此,就目前的规划体系而言,绿地系统规划是解决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问题最贴切的技术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学科而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总课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系统的综合效能,从而实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国内外的绿地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效益、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开放空间等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环境建设,在城市公园系统以及绿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越趋完善,绿地和自然很好地融入城市中,并且许多城市的绿化指标均较高。根据4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公园绿地面积在每人10m 2 以上的占70%,最高的达80.3m 2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城市被毁,这些国家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地指标的提高,如莫斯科、华沙等,莫斯科人均城市绿地44m 2 ,华沙人均城市绿地达到77.7m 2 。在欧美一些国家新的规划中,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较高,如英国为人均42m 2 ,法国为人均23m 2 ,美国新城绿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1/5~1/3,每人平均为28~36m 2 。有“世界生态之都”称号的巴西库里蒂巴市,人均城市绿地为581m 2 ,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它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世界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建设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载:截至2019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34%、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1m 2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差距来看,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区域”的扩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等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对不同类型城市应有的生态绿地总量合理规模、量化依据、配置形式,以及绿地系统与城市功能、形态布局规划如何实现有机耦合方面,在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尚为少见。此外,在追踪和吸收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并拓展多学科、多专业的融贯研究方面,也有待加强。
21世纪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际上是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再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实践和前进的方向。我国“十三五”期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目标:城市园林绿化以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传承历史文化,优化城市景观水平为核心,基于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依法依规,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结构性绿地建设,提升园林绿地综合功能;研究推进城市绿地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城的构建模式;建立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创新行业管控机制,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管控和引导。主要任务:健全园林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全面提升园林绿地质量,统筹协调园林绿地与城市综合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引种驯化,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管控水平,园林绿化行业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行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