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逐渐集中,城市的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的不断发展及人类活动的持续深入,使得生态系统破坏极其惊人。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现在全世界每年有1.2×10 5 km 2 的森林消失,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有0.2km 2 的森林化为乌有。1990年至今,全球森林面积持续缩小,净损失面积达1.78×10 6 km 2 。虽然森林破坏率在过去10年间有所下降,但这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森林破坏使自然灾害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加频繁地发生,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等五类灾难的发生日趋频繁,但城市防御灾害的能力并未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而有所提高;相反,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在为城市提供方便的时候还带来了灾害源,高楼大厦、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为防灾避险带来了阻碍,人民生命财产备受侵害,城市安全缺乏保障。

森林锐减还使全球气候变暖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威胁着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加快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目前已有超过28 000个物种濒临灭绝,每天有40~140个物种消失。因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和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到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都明确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非常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早在2002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通知中就明确规定将树种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作为指定章节进行编写;2005年印发的《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通知中明确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植物)规划》;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10年出版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作了相应的量化规定,从中可见国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然而,我国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至今没有规范性的编制提纲,各城市多在探索中开展这项工作,使得这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是地球生物圈维持平衡的原动力,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还原者(微生物),其中植物作为生产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为整个生物圈提供能量和动力,而动物(包括人类)则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提供的能量而生存,微生物则使三者形成了地球生物圈的循环。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载体是城市绿地系统,所以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应高度重视并解决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和微生物之间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兼顾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最终达到城市生物多样性。

此外,近年来城市土地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导致了城市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多地被建筑和交通用地挤占,城市中绿色游憩空间十分匮乏,而汽车的普及使具有游憩功能的传统街道空间因巨大的噪声而无法成为休憩、交流的场所。同济大学的吴承照教授就城市游憩空间的重要价值指出:“一个不能为市民生活空间做出系统合理安排的城市规划不是一个好的规划,一个不能满足市民游憩需要的城市不是一个好城市,一个不能引导、激发市民开拓积极的生活方式的城市必然走向衰落。游憩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游憩形态正是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有学者研究表明,与城市居住、工作及交通等功能协调发展的完善的城市游憩功能,对保护城市生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在城市空间中为满足特定空间的使用功能而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景观化的游憩生活境域。

虽然当今城市景观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提升,兴建广场、公园、街道等成为许多城市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项目,但是要在几十年内完成发达国家几个世纪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必然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城市需要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提升、城市景观环境需要改善,但是城市急速发展中,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忽视“质”的提升,造成认同感缺失的城市景观比比皆是。二十多年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设了千千万万的城市景观,也涌现出“单调乏味”“毫无特色”“缺乏归属感”等城市景观评价,由此引发了特色消退的认同危机。因此,如何在当下的城市景观建设中进行特色场所精神表征成为当今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及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广泛,整个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开放化,人们获取信息以及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的各种感知活动也在这一时代背景被同质化,呈现出严重的趋同化倾向,城市景观千篇一面。从当今城市景观的建设来看,照抄和照搬国际模式和国内已有范式的现象严重,大量建成环境与地域文脉及感知主体需求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雷同化、白板化现象严重,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在这种趋势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是消亡,曾经寄托着人们无限情感的场所也被这股浪潮所无情地吞噬。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既强调多元,也注重本土。时代背景下的趋同和存异是并列的,因此在当今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利用先进的信息获取手段和技术、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理论和经验,从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角度出发,采用有效的手段对场所精神进行高度表征成为当今城市景观建设与发展的新命题。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服务城市绿色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福祉,是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公园”的发展目标的途径。

2019年4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以下简称《绿规》),并于2019年12月1日实施,这是首次颁布的关于绿地规划的国家标准,强调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应以生态文明战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城市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 cuD4rn7f5E4BWmJqoEtAaLG0xTxGJ8RuL1Z0bGyAS9SNP4LIAGRqYQi+hQX/KX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