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市面上回忆录式的图书大多是功成名就的人写下的。我每次看完这些书后,总是对作者感到敬佩,但很难参照这些作者的成长轨迹。他们的非凡,除了映衬我的普通以外,好似不能再给我带来别的冲击了。有时我站在书店一排排的书架前,会想:要是有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写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就好了!比起那些名人,我似乎更能从和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共情、找到参考。没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机会。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下,我决定撰写一本书,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Z世代”女孩的成长历程。

2021年春天,我在《Vista看天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的文章。这篇文章也在公众号“Vista成长实验室”上同步发表,短短两天阅读量便突破10万次。我妈妈永爱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她主动写了姊妹篇《鸡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来回应我。这篇文章同样成了那段时间许多人朋友圈内广为流传的文章。

在文章中,我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四五岁起就学乐器、美术和体育项目,以此当作升学路上的加分特长;一进入小学,每次考试成绩公布日简直就是我的世界末日;中学时更是要在周末去上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补习班……你能想象到的“鸡娃教育方案”,有不少我都体验过。

我的成长经历和许多“95后”的经历十分相似,因此引起了广泛共鸣。我和妈妈的两篇文章被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徐竞然看到了。她邀请我们母女撰写一本关于“95后”、“鸡娃教育”反思的书,希望我们能把这两篇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公众号文章背后的故事展开谈谈。

面对编辑的邀请,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我和一些“95后”差不多,自幼忙于求学,从几岁到十几岁,披星戴月。我在想,这有什么好写的呢?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但在和编辑探讨了一个下午后,我意识到这本书必须要写。那些曾在“鸡娃”道路上前赴后继的家长朋友们,或许你们也想知道,当你们正在“鸡娃”时,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又或者未来当你们回想起自己“鸡娃”的经历时,又会带有怎样的心情。但很遗憾,现实世界没有读心术或时光机,因此不妨从我这个“过来人”的故事里参考一二。

与出版社签订合同的当天傍晚,我去了一趟书店,考察了一下市面上卖得火热的亲子教育类图书。让我特别失望的是,许多由“虎妈”“狼爸”或“名师”撰写的图书,都在鼓励年轻的父母加入“鸡娃”教育的“内卷”浪潮。焦虑,似乎成了这些图书很好的营销手段。

我翻了翻这些被摆在书店中最佳位置的图书,发现不论作者如何包装他的观点,其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期待孩子们成为“尖子生”。我并不是想高高在上地批判他们,而是想表达:我曾亲身经历过“内卷”教育,我曾笃信并努力实践过这些作者所提倡的观点,我甚至获得过一些阶段性的升学胜利,但十分显然地,我没有成为所谓的“尖子生”。因此,当二十几岁的我再看到这样的图书时,我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吗?

北京四中的前任校长刘长铭曾说:“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以工业流水线般整齐划一、高效生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鸡娃”教育,恐怕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教育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发现自己最独特的地方,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定制化准备。

我们像勤奋的小牛一般耕耘,试图犁遍知识田野上的每一块土壤。但仅埋头耕作并不能让我们看清前路。即使成为田野上最健壮的小牛,孩子们似乎也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学习如此,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如果说步入社会就像一场马拉松,在比赛开始前,所有人都鼓励我们:只要你努力,就一定可以当冠军!可是,当比赛的枪声响起时,你才骤然发现,脚下原本清晰的赛道实际非常模糊。如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又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奔跑呢?

人生目标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让年轻人陷入迷茫。

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的急剧变化使年轻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焦虑心态。应对这样的群体性社会焦虑,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俞国良教授认为,应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

我第一次听到“生涯教育”这个词是在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的时候。在听到这个词的瞬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正是我从小到大的教育中缺失的最重要的那块拼图吗?

“生涯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P.马兰(Sidney P. Marland)在1971年提出的。生涯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将注意力从升学焦虑转向对个人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思考。

大部分家长沉迷于“鸡娃”,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学习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孩子步入社会后就能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不考虑个人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十分盲目的。但家长完全可以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的生涯教育做补充。

举一个例子,你的孩子原本在音乐方面充满天赋或饱含热情,但由于学校偏好招收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于是你取消了孩子的音乐课,送Ta(本书用Ta指代他/她)去上数学课。后来你发现你的孩子不喜欢数学,或者在这方面缺乏天赋,为了符合统一制定的招生标准,你不得不让Ta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地进行数学训练。最终,孩子有可能被“鸡”了出来,考上心仪的学校,但更有可能浪费了音乐天赋。更让人遗憾的是,孩子原本可以走上以音乐为支点的愉快的人生之旅,但因你的一时心急,Ta的人生便被改变了。

当然,我能够理解,升学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升学文化”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都“过度负责”了。可是,一味地追求升学,忽视生涯教育,真的能培育出幸福的孩子吗?

其实,我和当下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孩子一样,都曾面临过升学与生涯教育的选择。作为北京最早的一批“95后鸡娃”之一,我的教育之路堪称坎坷。我赶上了第一批小升初电脑划片和学区房的热潮。紧接着,我进入一所民办外国语学校念初中,感受到了生源水平对学校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3年的挑灯夜读,让我得以加入北京四中的“道元培养计划”。高中期间,我接受了全国最好的高中之一的素质教育,其课程丰富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也让我倍感压力。3年后,我没有像四中的其他同学一样出国留学或者冲刺“清北”。我选择了一条看起来“离经叛道”的路:我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学习拍摄电影。

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不同的升学考验:实验班、特长加分、艺考、高考、休学、大学生创业、出国留学……这一系列经历经常让我迷失。我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也不知道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后悔。我被迫踏上了荆棘丛生的自我认知之旅。兜兜转转地在各个专业与各个行业里消磨了十几年后,我才发现,教育并没有对错。而意志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就算我受到了再多来自家庭、社会的阻力,我也一定会走上我想要的道路。最终,我决定去实现我5岁时的生涯理想——成为一名创作者。

在人生的马拉松当中,生涯教育有着指南针一般的重要地位。它教会我们如何“观星测距”,如何寻找方向。毕竟,精致的“鸡娃”教育只能让我们成为“体能”优秀的“赛跑选手”,并不能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和方向。坚定的生涯理想可以让我们自信地用自己的步伐和速度奔赴属于我们的目的地。

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邀请了我的妈妈参与写作。我们母女采用了“双盲写作”的手法:只制定话题,而不事先讨论大纲。因此,在完稿前,我根本不知道我妈妈写了什么,她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面对同一件事,我们的观点和视角居然完全不同,甚至彼此矛盾。不过,这或许也是亲子教育最有意思的地方:你认为你了解你的孩子或父母,但其实你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他们。

我的妈妈几乎参与了我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她对我的性格、处事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在本书中为读者客观地展示亲子教育的双视角。各位读者既可以看到我作为受教育的子女的想法,也能看到作为家庭教育者的我的妈妈的反思。我们这对“虎妈”和“鸡娃”的母女组合,以本书抛砖引玉,诚恳地尝试为新手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及关注者提供真实、多维的生涯教育借鉴。

用我妈妈的话来总结:“我对女儿的教育只是个案,是无数教育案例之一。现在看来,它并不成功,甚至有很多失败之处。这段教育经历不可复制,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对读者有所启发,就是我们写作本书最大的意义了!”

另,本书根据真实故事创作。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姓名及少数细节进行了模糊化处理。

王食欲 /UldMq0658HAc8QjCedAtJ0i/MqXgl8Oxi0H40dqExkzG2dYYjRIjfO+/eGlEC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