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你要怼我,请先懂我
——给初入职场和早期创业的年轻人的经验分享

周鸿祎

这本书再版之际,我跟出版社商量,想把书名改一改,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些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平和,离“颠覆者”的形象越来越远。年轻人都有个性,我当年靠着一股闯劲儿,蛮牛般冲进瓷器店,乱拳打死老师傅,颠覆了杀毒软件的商业模式。这个性格带着360走到今天,说好听了叫披荆斩棘,实际上一路也是跌跌撞撞。“颠覆者周鸿祎”得罪过人,吃过亏,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出一些改变。2020年我开了个抖音号叫“红衣大叔周鸿祎”,当年的“大炮”早就变成“大叔”了。

二是,“颠覆者”不能定义这几年我和360公司所做的事情。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年代,我做过急先锋,自认为在需要担当时敢为人先,也获得了认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勃兴,这个时代的主角一定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要调整心态,甘当配角,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帮助实体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这几年360做的事情是帮助相关机构和企业抵御数字化内在的脆弱性,抵御来自外部的网络攻击,守好数字空间的安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实际上,在安全领域做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敬畏心,安全一定是数字化的基础,我们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喧宾夺主。

1 给三类读者的“避坑指南”

那么,改个什么名字好?很巧的是,在这本书再版的过程中,有个大学生问我,这本书想给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我属于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我想老老实实地把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在中学和大学是怎么学习的,初入职场是怎么探索的,包括连续创业的失败经历,那些不如意的事,九死一生的故事,都真实地讲述出来。

这些故事,我主要想分享给三类读者看。

第一类是在校大学生。 我有一个观点:人要尽早花点时间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把理想确定下来。我在高校演讲过,校招过,接触过很多大学生,我发现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想清楚目标。未来10到15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收获?如果弄不清,很多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无头苍蝇,疲于奔命,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积累。如何锚定梦想、筹划未来,我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类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现在很多人把自己定义为“打工人”。我不想给年轻人打鸡血,不过每代人的经验都说明,初入职场时的积累非常重要。我刚工作时就很生猛,虽然犯了不少错,比如天天给老板写不接地气的战略报告,但是“努力工作”永远没错。如果你能在聪明和勤奋中占一项,就能超过大量的同龄人;而如果你想站在金字塔尖儿上,聪明和勤奋缺一不可。我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这一点。

第三类是早期创业者。 虽然我至今对自己能否做成一个“大公司”还很不确定,但我是个连续创业者,也投资过很多创业公司,我有很多经验想分享给年轻的创业者。比如“第一性思维”,凡事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找解决方案,在用户的需求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创新。这个过程需要创业者独立思考,需要原创性思维,这些东西往往大学不教,创业者需要从创业实战中习得。再比如,创业既要保持专注,又要大胆尝试,专注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不过我认为足够任性和做事极端的人才能坚持下去,最终改变世界。当然,这本书中也有大量实操案例:小公司如何从几个创始人起步发展到几百人的规模,度过最艰难的阶段?遇到强劲的商业对手甚至遭遇“歼灭战”时如何应对?我想给那些不甘平庸的人提供一些经验和避坑指南。

出版社告诉我,这本书有很多年轻读者,有人拿这本书当创业经看,也有家长拿这本书当育儿经看。我在演讲场合遇到过不少喜欢争辩的年轻人,不迷信经验是好事,我欢迎大家读完书来找我辩论,甚至发抖音“怼”我。不过,你要“怼”我,请先懂我。

2 好奇心成就周鸿祎

我仔细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今天我能在数字安全上做出一点成绩,同时还有心力探索很多全新的领域,我认为这跟好奇心有很大关系。因此几经商议,我决定将再版书更名为《超越好奇》。

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心超级强的孩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对世界充满疑问,唯一的疏解方式就是广泛阅读。那时的儿童读物不是很多,我就把父母书架上的图书扛下来读。后来我读了英国文学《金银岛》,就带着小伙伴去破旧的居民楼里探险。

初中时我又迷上了计算机,还让家里订了面向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报,我把随报附赠的彩色键盘纸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每天疯狂练习“无实物”敲键盘,在脑海里默默操练粗浅的编程知识。在这个时期,除了热爱计算机,我对其他事情也颇有好奇心。我在书摊上买拉斐尔和鲁本斯的画作集,会背何其芳和戴望舒的很多诗句。所有这些好奇心,不仅让我这个理工男拥有了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奠定了我奋斗一生的事业理想,对我今后的人生都不无裨益。

3 失去好奇心的人,20岁就“老”了

好奇心这个东西很奇怪,人天生都有,但我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好像年龄越大,变得成熟稳重后,人最容易丢掉的就是好奇心。看到新东西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刨根问底,而是“我见过,不怎么样,肯定不行”。有句老话叫“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人一旦陷入这种心态,哪怕他只有20岁,也已经是个“老年人”了。

失去好奇心的人有个特征,喜欢先入为主地下结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22年最流行的运动可能是飞盘。我们小时候谁没玩过飞盘啊?出于某些成见,我起初并不喜欢这项运动。玩过一次后,我发现这是一项把各种球类规则融合在一起的对抗性很强的运动,你要不顾一切地冲破“敌人”的阻挠把飞盘传到队友手里,很有意思。后来,我还因为玩得太投入,用力过猛,扭伤了脚。

我们不要被自己的生活阅历束缚,不要匆忙给自己下结论,不要编织心理茧房。我小时候学过两个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它们描述的就是这种墨守成规的心态。而抱持这种心态的人最后不仅错失了“剑”和“兔子”,其人生也会少很多乐趣。

4 培养好奇心,先学会提“傻问题”

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太喜欢周鸿祎,但不管朋友还是竞争对手,他们都会承认一点,“老周的心态很年轻”。因为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问“傻问题”的能力,敢于抛开所谓的“面子”去告诉别人:“我不懂这个事儿,你能教我吗?”“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能再讲一遍吗?”

乔布斯有一句话,“保持谦虚,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mble,Stay Hungry,Stay Foolish)”,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翻译,比如“大智若愚”,我觉得都没翻出这句话的精髓。我将它翻译成“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也是我对人的最高评价,是我交朋友和看创业者的标准。

所谓“成功人士”,难免因为“面子”问题就不懂装懂地“端”,被“江湖地位”架在那里,很难做到不耻下问和躬身体验。

但我见过很多创业者,特别是硅谷的创业者,不管20岁还是60岁,都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能否不断提出问题并敢于尝试,诸位可以拿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5 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

在我看来,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然而,光有好奇心还远远不够,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和内驱力。

很早之前我就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一旦参加工作,就基本不学习了,因为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考试了。这类人学习、工作靠的是外部驱动力,为了成绩单或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很牛。

这种心态对创业者尤其有害,创业者太在意外部评价,就会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也容易对形势做出误判,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不是客户需求上。实际上驱动很多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些成绩的,都是兴趣,他们往往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人。

今年,我决定报考一所大学,准备50多岁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报考需要提供本科成绩,机缘巧合下我回顾了30年前的学习成绩,发现我专业课特别牛,不是满分就是99,但有些课的成绩却很糟糕,偏科严重。

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大学时我已经确立了兴趣和人生的目标,我学专业课的动力根本不是考试,而是要创办一个电脑公司,成为中国写代码最好的人之一。自我驱动下,别人觉得繁重的课业对我来说甘之如饴。

后来无论在方正为国内企业工作,还是在雅虎为外国人工作,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从来不觉得我在打工,我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满意。举个例子,当年我在方正工作时,可以连续两天不睡觉调一个程序。大家都说“小周太刻苦了,对公司太忠诚了!”其实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就是热爱计算机,别人一编程就打哈欠,我一编程就来精神。这就跟有人可以通宵打麻将,有人背不下课文却能背下所有游戏角色是一个道理。

人一旦有了些成绩,金钱和江湖地位的吸引力就会慢慢减弱,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甚至推翻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我今年53岁,只要我还在公司里,就需要持续学习。我可能学不会“二次元”了,可我要带领360入局汽车制造业,做大人工智能优势,这都需要我不断推翻自己的定见,扩宽视野。哪怕我退休了,去学钓鱼,学打猎,学撸铁,我还是需要学习。

今天,我依然在创业,在一线奋斗,我也经常和我的员工、年轻的创业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也会丢掉很多东西,其中最容易被我们放弃的就是好奇心。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人变得疲惫,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好奇心和内驱力来恢复对生活的能量,让日常的工作变得更有趣和富有意义。

6 故事未完待续

有读者问,老周还在创业,后面的故事呢?

故事当然没讲完,还有下半场。这本书的初版书名叫《颠覆者》,讲周鸿祎凭着一股子蛮牛冲进瓷器店的闯劲儿,带领360公司开启了免费安全的探索。当时看似奇葩的商业模式无意中成就了我目前为止最大也最自豪的一次创业:进军政企市场,服务国家安全。在下半场的故事里,我更愿意讲讲如何做好数字文明时代的“最佳配角”。

从颠覆者到配角,我本人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做一家数字时代更有价值、更有生命力的企业,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定位和战略。 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去看我的新书《数字安全网络战》。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这本书绝对不是要给读者灌成功学鸡汤,因为成功是多元的。 我无法告诉大家如何成功,我想分享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能不断跟上时代进步的人。 即使不能完全摆脱“鸡汤”的嫌疑,我也希望它是不加鸡精、原汁原味的鸡汤。 pq/RI9ZNcoEtW7lRNJFbXL5uUkmc//MIUihqn3nLFc3eJlq1cFDpNKnEZXW/Ki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