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汽车连续三年销量位居微车行业第一,但是产品的价格却高于其他厂家。这让沈阳和姚佐平坐立不安,流血的竞争是不可能持久的。在确立了决定性的干部队伍之后,第二轮炮火,指向了柳州五菱高昂的成本。在他们眼里,工厂就像是一座巨大的海绵体,到处都有挤不完的成本水分。“抓管理,降成本”成为开门之战。
1999年3月,沈阳在会上提出了“强化营销压两金” ,也就是向应收款和存货“开炮”,目标是规模巨大的两金——3.5亿元。为此,柳州五菱成立了货款清欠办公室,专门负责催账,清理工厂历年来形成的各种应收货款。
微型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早已上演了价格战,用户也开始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内部的成本控制,则是一个需要搬走大山的“战役”。
采购是第一座大山。
与传统工厂类似,柳州五菱的采购过程,依然遵循着靠拉关系、请客吃饭的暗箱操作,都是道德约束,缺乏有效监督。而且采购部门众多,各自为政,缺少协同,采购环节中有不少亟须弥补的漏洞。
二月春风似剪刀,融融的春意中,柳州五菱的管理层将剪刀指向了采购部门。原来有采购权的六大科室全部被合并成了一个采购部,姚佐平任采购部部长,统一负责采购业务。与此同时,工厂采购管理委员会应运而生,这是柳州五菱采购业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委员由各部门的正职领导组成,目的是使采购行政管理明晰化、透明化。
在学习了亚星集团采购管理经验和宝钢集团的采购模式,以及通用汽车的采购办法之后,柳州五菱“比质量、比价格、比资信”的“三比”采购模式应运而生。
1999年7月,柳州五菱在广西南宁明园饭店召开配套采购会议,正式开始施行“三比”采购法。在这次会议上,火药味很浓,几乎刀刀见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供应商当场投标,当场唱标,杜绝暗箱操作。当时唱标的负责人,整整念了两个多小时,零部件的单价,有的从十元骤降到六元,有的从一百元变成了七十多元。每唱标一次,在座的供应商们几乎就要哆嗦一回,惨象丛生。出席会议的一家供应商曾经嘀咕道:“你们口中念一句,我家的宝马少一辆。”
当然,也有供应商对此表示非常欢迎,那些原来非柳州五菱厂的供应商,借助“三比”采购法的施行,也能公平地加入供应体系中。江西汽车工程塑料厂的厂长在中标后立即奔向会场外,通过电话激动地向厂里报喜。
“三比”采购法改变了柳州五菱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弱势。原来的定价由财务来定夺,拍着脑袋定账本,而现在则是在竞争中产生动态价格。
“三比”采购法解决了“入口”问题,但是“出口”问题却依然卡在那里。
当时主机厂拖欠供应商货款是行业通病,每到结款的时候,企业财务处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供应商为了拿到货款,会对主机厂的相关人员展开公关,关系好的也许一个月就能拿回货款,关系不好的没准半年可能都要不回来货款。
如何在长长的供应链链条土壤中生长出健康的树木?从与供应商共同成长的角度出发,在支付方面,时任采购部部长的姚佐平,创立了“溢出支付法”。根据信用的好坏,自动优先支付信用良好的供应商,而且采用电子化直接平账支付的方式,无人干预。“溢出支付法”实施之后,信用好的供应商乐得轻松,无须催款就可以自动到账。很多供应商随即调低了业务员的提成费用,因为不再需要公关开销了。“溢出支付法”改变了支付管理的方法,解决了采购领域长期存在的公关问题,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透明。到2000年年底,“溢出支付法”已经在柳州五菱全面铺开。
一体化管理的方法,可以让供应商参与生产制造的过程管理。涂装车间开始要求涂装供应商将其管理延伸到涂装的生产工艺,将传统的公斤计价转变为单车计价。此前,车间的管理比较粗放,一桶油漆还剩一小半可能就被扔掉了。由于放置两天的油漆会产生沉淀,喷上车身的话车子日后容易产生橘皮,因此没及时用完的也就浪费了。在一体化管理以后,产品喷涂的物料成本都由供应商来管理和承担,如果产品喷涂质量出现问题,供应商也拿不到货款。只要透明化,供应商的算盘也会打得更响。精打细算的供应商发现,省下来的钱都是自己的利润,于是车间里的浪费迅速减少,效果立竿见影。
“三比”采购法目标明确,实施简单,它正在为销售公司后续在市场上开展反击行动,积蓄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