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是数字文化领域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未来学家,他的几部著作(如《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12月6日,K.K.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发表演讲,那时我还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书,也算有过一面之缘。
在我看来,能给出科技预言的人一定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他能洞察到一些尚处在萌芽状态、常被人忽略的创新将迸发出的社会影响力——有的甚至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或颠覆性的破坏。K.K.正是这样的预言家,他的诀窍是“倾听科技”,活到老学到老。
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整个世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我敬佩K.K.永葆青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虽步入古稀之年却丝毫不减当初,相信读者也会有同感。
一开篇,K.K.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数百万人一起工作的未来”,它是AR、VR、机器翻译技术的必然产物。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地域壁垒,可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K.K.称之为“镜像世界”。拿AR来说,真实的和虚拟的客体重叠在一起,其信息可以实时显现在用户眼前,仿佛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毫无疑问,人类的记忆束缚将得到释放,直观想象将如虎添翼。不夸张地讲,AR/VR技术将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例如,我们需要区块链、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来保障数据无法被篡改,避免欺诈等恶意行为。
AI和大数据是无形经济的推动力。K.K.指出,AI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通用的AI只是个神话。所谓“智能”,在K.K.眼里不过是自然演化的一个结果。因此,智能的形态可以多种多样。由于AI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人们应学会逐渐适应它,给它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K.K.预测,平台(例如谷歌的搜索平台、YouTube的影音平台、微软的办公平台、脸书和推特的社交平台、亚马逊的电商平台、AWS云计算平台等)将成为资本主义未来经济的关键,它是除政府、公司和非营利组织(NPO)之外的第四类组织,是大数据的拥有者。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个人信息应该让渡给谁来保护?“和政府相比,美国人更愿意相信企业”。而中国有着全然不同的数据治理思想,即数据不仅仅是组织或企业的资产,更是国家的一种基础战略资源(见《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治理白皮书(2020年)》)。在平台上,每个用户既是使用者也是贡献者,如何让他们也成为收益者?平台和政府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具有挑战性。
K.K.满怀希望地预见,未来的各种产业会因科技进步而重塑。例如,生物技术与人造食品,机器人与精密农业,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人脸识别与智慧城市,无人机与物流配送,区块链与数字资产,新能源与低碳生活,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带有人机交互能力(包括如ChatGPT这样的人机对话系统)的家用护理/服务型机器人将会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些应用领域充满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也伴随有大量的技术伦理问题。
K.K.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把科技应用的利与弊分开考虑,只要利大于弊就是值得发展的——这也是我们选择科技的标准。保持从失败中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K.K.认可的美德。“构想未来,其实一半在于构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寻找证据和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构想。”
从年轻时代起,K.K.就是亚洲文化的热衷者,他坚信亚洲的时代即将到来,因为吃苦耐劳、重视教育、集体主义等特点,恰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他看好中国,预言再过10年左右必会诞生像“苹果”一样伟大的中国企业。历史告诉我们,孤立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开放系统才有可能通过熵减走向有序。哪怕再小的复利(即持续良性的迭代),也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于是K.K.认为,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影响力注定要超过美国,他对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做法表示担忧。
《5000天后的世界》是一部短小精悍却不失思想性与启发性的佳作,适合所有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K.K.一语道破预知科技未来的秘诀,就是不断追问科技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帮它实现。此外,他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科技的功与过。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觉得科技等同于文明,即科技水平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这种误解很容易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为那些利用先进科技霸凌和掠夺弱小国家的帝国主义编织堂而皇之的借口。科技被滥用时,越先进,危害越大。所以,只有把人文也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明”。人类必须小心翼翼地发展弱人工智能,不要让它成为人类文明的终结者。但愿未来如K.K.期待的那样,科技得到善用并造福全体人类。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它给投资者带来热点追踪,帮求学者进行专业选择,给创业者带来长期信心。更重要的是,K.K.预测未来的方法,是每一位科学技术爱好者都梦寐以求的。科技改变历史,让我们一起憧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美好生活,祝愿科学精神普照华夏大地。
于江生
Futurewei公司机器学习与应用数学首席科学家
于美国加州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