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品的复杂度是如何来的

这些年来,本土企业成长迅速,很多企业现金充裕、机会多多, 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 ,这让企业更难战略聚焦。跨界之风甚嚣尘上,似乎成为企业多样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过度多元化的问题:跨行太多,企业的注意力太分散,容易形成行行都进入、行行都不精的局面。

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黄金增长期过了,聚焦主业才是正道。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麦当劳以卖汉堡为主,而不生产糖水;可口可乐生产糖水,而不卖汉堡。你说麦当劳没钱吗?当然不是。从烤汉堡到生产饮料,看上去连跨界都不算,但麦当劳就是不生产糖水,可口可乐就是不卖汉堡,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专业分工 。专业分工是规模效益之源。

聚焦主业的战略可不只是理论,而是在多年的市场经济下,欧美企业交了很多学费,吃了很大的苦头后才学到的。落后于竞争对手时急于赶超,缺乏约束的创新,在渐趋饱和的市场为高速增长续命,与差异化战略、大规模定制、全球扩张等“热词”一道,都让企业的产品复杂度大增(见图1-10)。如果你看美国的企业史,会发现满篇都是扩张、收缩,试错、纠错的循环,同时很多企业成了历史。

图1-10 产品的复杂度是如何来的

在业务和产品上,必要的试错不可避免,欧美企业还在继续这样的试错,但相对节制;本土企业裹挟着高速增长的余威,在试错上也就更轻率,继续在走四面出击的老路。

粗放经营,通过“多子多福”来分散风险

人们在搞出那么多的产品和型号的时候,大多也会想到复杂度大增的危害。不过设计人员心存侥幸,倘若一个产品能一炮打响,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对于销售来说,产品线长,产品型号多,能够满足市场上的每一种需求,何乐而不为呢?即便万一不成功,谁听说过因为一大堆的呆滞库存,公司让营销或设计卷铺盖走人呢?成功了,是营销、设计的功劳;失败了,算是交了学费,被怪罪的向来都是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

产品开发上的“多子多福”观念,根本原因还是开发能力不足,没法增加开发一个成功一个的概率,于是就试图分散风险,用数量来弥补。但是,有限的研发、营销资源摊得很薄,结果各种产品都做成了半路货,营收没有带来多少,复杂度和成本却上去了,企业在“增长陷阱”里越陷越深。

有个百亿级的企业可以说是典型。该企业有六大产品系列,鲜有能进入行业前三名的。做不出一个好产品,就做了很多平庸的产品。结果前面是一堆产品,不好不坏;后面是一堆供应商,不死不活;中间是一堆工厂,不闲不忙。产品不聚焦,公司自己都不愿意重点投入,供应商、销售渠道当然也不会全力支持,于是大家都在“多子多福”中靠天吃饭,勉强维持。

让平均水平的产品、平均水平的公司存在是不公平的 。存量市场下,只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产品才能生存。在北美,每个成熟行业一般就只剩两三家大公司,也就是那两三家最强最好的公司: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啃点骨头,别的都被兼并整合了。在国内,行业整合还远未完成,汽车、家电、工程机械、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大量玩家。这些企业的共性是缺乏战略聚焦,四面出击,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以战术的忙碌,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小贴士 为什么皮克斯不拍实景电影

我听到一段关于乔布斯的故事,这里分享给大家。

乔布斯离开苹果后,买下卢克斯影业的计算机图形部,成立了皮克斯。当时皮克斯的CFO是劳伦斯·利维,有一段视频就是他讲和乔布斯一起工作的经历。 [1] 利维和乔布斯在个人层面有相当不错的关系,经常一起散步讨论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皮克斯是否应该进入实景电影领域。

动画电影和实景电影截然不同。前者是精工细作,投入所有的资源,很长时间才做出一部,还不一定会成功。后者有点粗制滥造,希望有一部能走红就好,以覆盖别的影片的成本。因为风险高,成功率低,当时做动画电影的公司大都多元化经营,比如同时拍实景电影来分散风险。

乔布斯和利维讨论的结果是,皮克斯还是坚持只做动画电影。利维以诙谐的口气说,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动画电影和实景电影都是很糟糕的业务,从一个糟糕的业务多元化到另一个糟糕的业务,还不如集中力量把一个做好,增加胜算。就是在这种聚焦战略下,皮克斯才有了后来的《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等一系列杰作。

没有约束的创新,误把不同当差异化

有些设计人员说,要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就得用与众不同的材料、零部件。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要有差异,就得不同。有些企业甚至以此作为卖点。

比如当年在导入大切诺基的时候,克莱斯勒的CEO自豪地举起一个包说,所有沿用旧车型的零件,都装在包里面,言下之意这是辆全新的车。 求新求异,导致零部件的重用率低,也就使得大切诺基的复杂度高,有些零部件没有经过充分验证,为后续诸多的成本、质量问题埋下隐患。该车型导入20多年后,仍旧是投诉最多的吉普车型,所有吉普车主的投诉中,超过1/4的是针对大切诺基的。

要创新,并不是非得用不同的东西。一流的大厨选取最基本的食材,却能烹制出精美的饭菜;二流的大厨则更依赖于山珍海味。一流的中医,靠常用的药材就能手到病除;鲁迅笔下的庸医,则要用成对的蟋蟀做药引子,而且必须是原配的——没听说过蟋蟀世界有一夫一妻制,这“原配”可上哪儿去找呢?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真正的自由都是戴着脚镣在跳舞,没有约束的自由难以持久 。就拿英特尔来说,“芯片生产”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也是创新的代名词,但它奉行“严格拷贝”政策,即任何关键的工艺、工序、设备、材料,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批准,绝对禁止改变,否则,对产品良率的影响谁也没法估量。但没人否认,英特尔是技术驱动、典型的创新型企业,只不过其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没有约束的创新,特别是在落后竞争对手而急于赶超时,在产品的复杂度上往往意味着灾难。比如当年摩托罗拉为了急于夺回失去的市场,一股脑推出60多款手机;不只是产品型号多,零部件的通用性也很差,仅电池就有100多种。“市面上的每款(摩托罗拉)手机都有一种不同的电池,电池的复杂度简直是不可思议……仅库存一项就要了我们的命。”摩托罗拉前首席采购官特蕾莎·梅提如是说。

市场日趋饱和下,盲目维持高速增长

市场日趋饱和,要维持高速发展,不少企业就进行全国、全球扩张,线上、线下并进。这使得产品线越来越长,产品型号越来越多,产品配置越来越复杂,SKU的数量激增。产品复杂度的增加必然导致供应链复杂度大增,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规模效益递减。

比如前些年的服装行业,众多品牌商在全国开店,一路下沉到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供应链运营的复杂度大增,从门店到品牌商再到供应商,层层库存高企,以至于网上有人开玩笑,说三年不生产,库存也卖不完。但库存里有的消费者不要,消费者要的库存又没有,小姑娘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还是愁没合适的衣服穿。

传统的制造业如此,新兴的电商和新零售更甚。

这几年,互联网的红利在消退,三只松鼠的CEO章燎原坦言,“要忘记流量时代,并习惯放缓增长”。 显然,很多电商对放缓增长并没有心理准备,而是想尽办法以各种方式为高速增长续命。比如由原来的天猫、京东等传统平台,扩展到拼多多、抖音等新兴平台;由线上进入线下,由B2C进入B2B。这些都让需求的复杂度大增,供应链的挑战也是。

案例 线上转线下,一些想不到的复杂度

相比于线上,线下业务更复杂,供应链成本也更高。比如线下是实体店,每个店都要有库存,库存点多,库存周转就慢,库存成本就高;运输周期长,二次搬运多,包装箱破损的概率就大,仓储运输伙伴多,质量溯源就困难等。传统的电商不熟悉这些,往往低估了线下业务的复杂度。

比如有个电商头部企业开始线下业务时,不但自建实体店、吸纳加盟商,而且还进入传统的大卖场、便利店、连锁超市。这些业务虽然都是线下,但区别很大,对供应链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复杂度呈几何数级增长。供应链成本高,毛利挑战大,有些实体业务整体亏损,经营惨淡。

线上与线下业务不同,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同。刚开始,线上与线下重合度很高,线下一般销售线上验证过的产品,比如把成熟的爆款转到线下。这对控制产品的复杂度很有帮助,但是线上与线下产品一样,价格透明,这就让线下定价很困难,导致毛利低。作为应对方案,该电商开始为线下定制产品,并且逐年增加定制的比例,于是导致产品复杂度大增。

线上与线下的消费习惯也不同,这就增加了产品的复杂度。比如,不同的线下渠道、不同的大企业客户会要求产品的差异化,至少要体现在包装上;线下门店的冲动性消费更多,有些顾客可能随吃随买,所以包装较线上更小。这些都导致包材的规格、型号种类大增,预测更难做准,库存积压严重,有时候本来产品该下市了,但为了消耗包材不得不继续卖。

从B2C的电商业务进入B2B的传统渠道,再加上一些大型客户,该电商各职能的内耗就更多,相互抢生意、抢地盘的现象层出不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需求预测、补货计划就越来越复杂。供应链挑战越大,供应和需求就越难以有效匹配。供应不足,渠道之间就开始争夺资源,销售端就会为每个渠道以及大企业客户建立专用库存,这就使得库存单元更多,库存更分散,规模效益大减。

复杂度是由专家出于善意搞出的

造成产品复杂度高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复杂度有两个共同特点使其难以控制:

第一, 复杂度是善意搞出来的 。没有一个工程师想设计出一堆稀奇古怪的产品,把公司的钱给用完,自己好到别的地方高就;没有一个做运营的人愿意把组织、流程搞得复杂得做不了事,把公司整破产,大家都散伙儿。不管是多复杂的产品、流程和规章制度,都是出于某种善意而开发和制定的,比如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增加营收、满足现有客户的延伸需求等。

第二, 复杂度是专家搞出来的 。复杂的产品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会计和财务搞不出来的;一套又一套的规章制度是人事、财务搞出来的,工程师是外行,自然搞不出来;一个又一个的供应商是采购纳入的,不是销售能够做到的;那些杂七杂八的订单,自然是销售拿下的,生产部门的人没那个能力。

出于善意,由专家制造,这就是为什么复杂度难以控制。

此外,复杂度大都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幌子下制造出来的。把复杂度归因于客户,其实是把不可控因素当成不作为的借口,让自己成了唤不醒的装睡人。

小贴士 复杂度不能仅怪客户

如果你问销售、设计,为什么又搞出一个新产品,他们的回答当然是因为客户有需求。也就是说,复杂度是外界因素造成的。那么同样的客户群、同样的需求,为什么有些公司就是比另一些公司的产品更简单呢?就拿手机来说,苹果和三星的目标用户都是高收入者,这些人的需求都差不多,苹果每年推出一款、两款、三款、四款手机,而三星则推出几十款,多得连他们自己大概都弄不清。

这说明,虽然有外界的不可控因素,我们在复杂度上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不能把责任都往客户头上推。要知道,客户需求就如发到我们手上的一把牌,我们怎么打,还是大有区别的。一旦你听到业务端以客户需求为借口,说他们也是“被迫”的时,你要知道,他们在找借口,以 不可控 为自己的 不作为 找说辞。

我们不能傲慢到对客户的需求视而不见,因为傲慢会要了我们的命;但我们也不能对客户的需求言听计从,不加分析地照搬,因为随之而来的复杂度也会要了我们的命。在前文的汉王科技的案例中,那37种电纸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用汉王自己的话,用户是汉王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能“老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对“老师”言听计从的结果,就是这37种之多电纸书——这里面的每一款,都是针对某些“老师”开发的呗。

客户之所以是客户,正是因为他们“钱多、人傻”——如果既有钱又聪明,他们自己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哪有我们的生意做?客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就如亨利·福特所说,“(在汽车发明之前)如果你问大众想要什么,答案会是一辆跑得更快的马车”。

作为供应商,我们“钱少,但人聪明”(你现在知道,这世界是多么公平),要做的就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于产品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来探究、管理和引导客户的需求,尽量标准化、通用化那些需求,以有限的供应来满足无限的需求,从而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 nONeS0LXM99tD8K76NLcLFGjO5pvQ3Q5fPJ5J55Uh8xE93pdvQlhXGJE16mtuq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