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3
第3章
儿童心理评估概述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评估并不熟悉,不妨回忆一下你生病时在医院就诊的场景。当你第一次见到医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先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比如鼻塞、流鼻涕、身体乏力,等等。然后,医生会进一步向你询问:鼻塞多久了?鼻涕是什么颜色的?最近吃了什么东西?有时候医生还会让你验血,拍片,在拿到报告之后,结合你呈现的症状,才会开出药方。医生不会随便给你开药,他的诊断一定有其依据,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评估。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也一样,当咨询师接到个案的时候,首要做的事情就是评估。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并不会非常详细地向你讲述问题的前因后果,他们往往会带着问题单刀直入。比如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很爱说谎,犯错误的时候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她向咨询师寻求解决的方法。

咨询师需要先确认来访者求助的信息,鼓励来访者更详细地叙述。比如咨询师可以询问这位母亲:说谎是指什么?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谎?孩子说谎的问题持续了多久?家长是否尝试过改变孩子说谎的问题?家长尝试的方式有用吗?等等。只有在进行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估之后,咨询师才能对该个案有所了解,从而推断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后续介入的方法。

下面我通过三个案例说明评估的重要性,这三位来访者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我经常对老师和家长们说的一句话,也想在这里分享给咨询师们:“我们要将目光放在人身上,而不是他的问题上。”不管当下儿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比如打人、说脏话、偷窃,等等,我们关注的焦点都不是这些问题,而是被这些问题困扰的儿童。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行为?他在表达什么?我希望这三个案例能够让你理解儿童不合理行为背后的感受。

案例1

晓晓是一个从学校转介过来的孩子,正在上小学。晓晓的母亲曾经向老师提及家里的状况:晓晓的父亲有家暴倾向,酗酒后会打人,家里经常发生冲突。然而晓晓在作文中将自己的家庭描绘得十分温馨和美好,这让老师非常心疼,因为老师知道晓晓的作文反映了对家庭和谐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课后,老师找晓晓聊天,希望能够疏导她的情绪。但让老师困惑的是,晓晓坚持说她作文所表达的就是真实的现状,她的家庭确实非常幸福、和睦,如果不是曾经听晓晓母亲谈及家庭的情况,老师几乎都要信以为真了。在我给晓晓做评估的过程中,晓晓也说爸爸妈妈很相亲相爱,在这个家庭中她感到很幸福。

实际的状况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晓晓会有这样的行为呢?为什么她要用假象来掩盖事实呢?在评估的过程中,我首先确定晓晓在认知上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晓晓不是因为认知上有问题,所以才言不符实,而是存在心理层面的原因。在晓晓的心中,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的期待背道而驰,由于那些创伤的经历让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所以她才会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假象中,通过假象来平衡内心的缺憾。她编造对自己没有直观利益的谎言,而且连自己都信以为真,恰恰说明谎言内容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她的渴望和愿望。

案例2

小健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男孩,他经常说自己遭受了严重的伤害,比如“爸爸,我今天在幼儿园咳嗽吐血,满地都是血”,又或者“爸爸,我今天跑步的时候把腿摔断了”。虽然孩子身上并没有受伤的痕迹,但父亲还是很担心,向幼儿园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老师反映小健一切都很正常,尽管如此,小健仍坚持说“就是这个样子,我跑步的时候把腿摔断了”。父亲感到很生气,认为孩子在撒谎,但不管怎么教育孩子,或打或骂,都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

外婆意识到孩子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所以通过学校的老师找到了我。在评估的过程中,小健也对我说了同样的话:“我前两天咳嗽,咳得满地都是血。”

“哎呀,听起来你很难受。”我回应他。

“是啊,你看我的手,我今天做手工,手不小心被剪破了,流了好多血。”

我摸着他毫发无伤的手说:“那你一定很痛啊。”

“是啊,还有我的牙齿,医生把我的牙齿全部都拔光了,流了好多血。”当然,他的牙齿没有受损。

“那一定很疼啊。”我看着他。

“是啊,我这个周末去越秀山骑自行车,骑到一半就撞车了,我的腿被撞断了。”

“看来很多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你身上。”

“是啊。”他回应我。

通过评估,我首先确定小健在认知上是正常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与他所处年龄段的标准相符合。在游戏的过程中,小健所表达的内容都围绕着生病和痛苦,这说明他可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于是我约见了他的外婆,了解家里是否发生过一些与生病和痛苦这两个议题相关的事情。

在与外婆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孩子的母亲半年前因癌症去世了。外婆说,在妈妈弥留之际,小健见了妈妈最后一面。病床上的妈妈脸色苍白、神情疲倦,小健甚至不敢上前去摸一摸她。了解了这一点,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目前会呈现所谓说谎的问题。他经历了亲人的离世,而且还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还没有理解什么是死亡的时候,他已经直面死亡带来的恐惧。因此,他不断地说自己经历了很多的折磨和痛苦,是因为他的内心正在经历这样的伤痛。然而,受制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这个4岁的孩子无法用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不安、恐惧和创伤。

案例3

欣欣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她的父母以前经常吵架,让家中充斥着火药味,现在双方已经分居了,正准备离婚。但是,父母都很疼爱欣欣,在与孩子有关的问题上,他们通常能够平和地讨论和协商,比如商量谁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欣欣被送到我这里,是因为她在学校里有偷窃的行为,比如一支铅笔、一个本子,这些东西并不贵重,也不是她所缺乏的。有时她还会故意撕烂作业本,不完成作业。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欣欣偷窃背后的原因。原来她是希望借此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她知道如果自己在学校有任何问题,爸爸妈妈就会同时出现。偷东西也好,撕烂作业本也罢,这些看起来并不高明的方式,却是她能够想出的唯一办法。她渴望能够出现这样一天:爸爸妈妈同时接她放学,他们一家人并排走在路上,所有的争吵隔阂都消失,大家重新在一起。

我希望这三个案例让你明白,儿童有不合理的行为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坏孩子,如果我们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就往往会忽略他们更深层次的需要。儿童阐述的内容可能不是事实,但是他表达的情感一定是真实的。比如小健,他并没有受到物理上的伤害,却一直说自己经历了很可怕的事情;小健父亲感到生气是因为他觉得儿子在说谎,但对于小健来说,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伤经历带给他的痛苦感受。

我们要明白儿童的需要,就需要进行全面、严谨的评估,本节接下来的内容将主要介绍评估的内容以及开展评估的步骤。

评估的目标

进行评估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标,这样才能制订合适的评估计划,确定合适的评估方法。通常来说,评估的目标包括:筛查、鉴别和诊断、制订干预计划,以及对干预过程进行评估。

1.筛查

在筛查的过程中,我们会收集一些基础信息,以确定心理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进行进一步评估及治疗的必要性。以筛查为目标的评估,常常使用一些简短的问卷或核查表。

2.鉴别和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因此,普通的心理咨询师或游戏咨询师是不可以对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诊断的。但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评估来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鉴别。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发现来访儿童是否疑似存在精神障碍(如神经发育障碍等),并在必要时对儿童进行转诊,如建议疑似多动症的儿童去医院的儿童行为发育科或疑似严重焦虑症的儿童去医院精神科,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制订干预计划

系统的评估也是制订适合来访儿童的干预(咨询)计划的必要步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咨询师需要收集儿童成长史和成长背景信息;需要了解儿童问题的发生发展历程,以及过往就医或咨询的经历;需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个人特点、优势和缺点进行了解;可能还需要观察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儿童与父母的互动等。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儿童问题的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找到帮助儿童康复的保护性因素。这些资料对于制订恰当的干预计划非常重要。

4.评估干预过程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时时进行评估,以调整和改善干预方法。通过收集和比较来访儿童干预前后的资料,咨询师还可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评估内容

1.咨询师自身的专业范畴

每位咨询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也有能力尚未企及的领域,因此,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接待当前的来访者非常重要。这就好比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时,要先选择相应的科室,如果医生觉得患者的症状和自己研究的领域不相符,就会建议你去相应的科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有时候会接到较为特殊的个案,比如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经历过性侵、家暴或者遗弃等严重创伤经历的孩子,等等。面对此类个案,咨询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评估孩子,而是评估自己: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待这样的孩子?如果能,介入的方向是什么?面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是介入孩子的行为问题、心理问题,还是为家长提供指引,抑或是在学校开展小组、团体等促进融合发展的活动?面对被家暴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承接孩子生命中的伤痛?了解自身的专业范畴,这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咨询师自己负责。

2.儿童的个人状况

儿童个人状况的评估内容包括生理发展、认知状况、情绪情感状况、自我认识及自我评价、学业情况、社会关系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通过对儿童个人状况的评估,可以鉴别儿童是否疑似存在神经发育障碍或其他严重的精神障碍(具体类别可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也可以了解来访儿童的优势和不足,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收集重要信息。

以幼儿期的孩子为例:老师反映孩子总是坐不住,在做游戏的时候经常自己走开,吃饭排队的时候总要抢在前面,家长也觉得孩子很调皮,不守规矩,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矩的意识。但是咨询师在评估的时候,发现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症状。再比如一个小学的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都还可以,但是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同时呈现出很多行为情绪问题,比如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脾气暴躁等。父母觉得孩子可能处在叛逆期,对学习不上心。但是咨询师在评估的时候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学习障碍。也就是说,孩子学习成绩糟糕并不是因为他内心不想读书,没有学习动力,而是存在神经发育障碍。这一障碍在幼儿期可能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到了小学就逐渐凸显,并影响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及情绪健康。

在这些情况下,咨询师最好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的儿童行为发育科接受诊断和治疗,必要时配合心理辅导及行为干预。

3.儿童的成长史

人的成长阶段包括产前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个体在每一个阶段里都有其发展的需要,而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又影响着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因此,了解儿童的发展里程碑,能够帮助咨询师重新回顾儿童的生命历程。成长史通常是在评估初期就会收集的信息,可以通过问卷或访谈来进行。

比如,在母亲怀孕和分娩时,是否发生过一些特殊事件;婴幼儿时期有没有母乳喂养;在如厕训练过程中有没有出现特殊的问题;孩子的发展里程碑如何;何时开始独立行走、说话;孩子的教育经历如何,何时上幼儿园、小学;孩子接受过哪些医疗帮助,有没有因为发育或心理行为问题就医的经历,诊断和治疗情况如何;等等。

4.儿童的创伤经历

创伤并不一定是经历天灾人祸,目睹可怕的画面、直面父母冲突的场面、被恐吓、被遗弃,都有可能给儿童留下创伤。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更谈不上创伤经历。然而,儿童的身心处在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更多来源于感受。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来看待孩子所经历的事件。以一个5岁男孩的经历为例: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商场,想借机给孩子“上一课”,希望孩子不要在外面乱跑,于是装作和孩子走散,偷偷躲到了一个货架后面。孩子一转头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感到十分慌乱,在原地大声哭喊起来。而他的爸爸妈妈此时就躲在货架后面看着孩子,直到商场的保安过来,父母才从货架后走出来。这件事情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后他变得非常黏人,到哪里都要跟着妈妈,这也是妈妈带着孩子来见我的原因。

5.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与环境的互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随着孩子长大,进入学校、社区,他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比如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在社区里和邻居、同伴的关系,在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和各种身份归属群体的关系。

了解孩子所处的生态环境,能够帮助咨询师更全面地评估孩子的状况。比如:孩子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改变过吗?孩子经历过搬家或转学吗?当环境改变后,孩子能够适应吗?等等。

虽然学校、同伴、社区等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都有影响,但对家庭环境的评估尤为重要。因为家长是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往往也是儿童心理辅导的推动者,对辅导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家庭因素的评估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各自的角色、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等。

在评估家庭成员角色时,咨询师需要了解家庭中各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比如谁是统筹者,谁是跟随者;在照顾和教养孩子方面,父母如何分工等。在家庭关系中,不仅需要评估父母双方与孩子的关系,还需要评估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甚至需要收集祖辈关系的相关资料。对互动模式的评估内容包括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孩子回应父母管教的方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态系统的评估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收集多方来源的资料很重要。咨询师不能仅仅凭借其中一方的言论来断定这个家庭的关系。比如在家长访谈的过程中,父母可能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而隐藏家庭中的真实状况(如隐瞒夫妻之间吵架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但在与儿童进行会面时,咨询师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清楚父母的争执;即使父母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也会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感受到紧张的家庭氛围。

因此,评估不仅要了解家长眼中的家庭关系,还要了解儿童眼中的家庭关系,甚至需要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家长与儿童相处时的互动模式。

评估的方法

为了评估以上内容,常见的评估方法有临床访谈、观察、标准化测验(如智力测验)、行为核查表及自我报告问卷等。为了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以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对于各种心理测验、行为核查表及问卷的使用和解释,需要具备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工具的信度、效度适用范围,以及测评的流程。本书的实务应用部分将重点介绍几种利用游戏进行的临床访谈和观察评估技术。

评估的步骤

评估的基本步骤大致如下(见图3-1),分别是前期个案接待(个案接待)、与家长进行初次咨询(家长咨询)、与孩子进行一对一评估(评估)以及向家长进行评估结果反馈(家长报告)。

图3-1 儿童心理评估的基本步骤

1.前期个案接待

通常情况下,当咨询师接到家长的求助时,往往会先听家长描述求助问题,比如“孩子最近总是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也不和人说话,不知道怎么办”“孩子总是过分黏着妈妈,一年级了还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比如孩子的年龄、性别、就读年级,问题出现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等等。因此,当咨询师接到来访者的求助时,可以先通过问卷填写或电话沟通的方式,收集基础的信息资料,了解家长的咨询目的,从而预先了解该个案的整体背景,同时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能否接待当前的个案。

2.与家长进行初次咨询

在与儿童进行会面和评估之前,首先需要和家长进行会谈。在初次会谈中,儿童的父母双方最好可以一起参加(儿童不需要参与初次会谈)。父母双方都参加是为了更全面地收集评估信息,并与父母建立工作联盟。在整个会谈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和积极回应,以尊重和共情的态度对待家长,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在初次会谈中,首先要向家长介绍评估流程,以及评估的作用。同时也要告知家长咨询的保密性及保密例外的情况。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2版),保密原则的例外情况包括:①心理师发现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严重危险;②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③法律规定需要披露的其他情况。

然后,咨询师需要通过与家长的会谈来全面收集儿童状况、家庭状况、儿童成长史等重要信息。收集信息时,可以先从家长目前担心的问题开始。在了解了家长担心的问题后,咨询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如孩子的问题持续了多久,是谁发现问题的,以及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寻求帮助等。接下来,可以进一步了解儿童目前的情绪和行为状况、学业和认知状况、人际状况等,并进一步收集儿童发展史及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方面的资料。

在全面收集信息后,咨询师就可以和家长商讨本次评估的具体目标,并进行下次儿童评估的前置安排了。

3.与孩子进行一对一评估

在第一次家长会面后,咨询师已经掌握了关于儿童的大量信息,但仍需要和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评估。一对一评估的主要内容为儿童的个人身心发展状况、儿童对自己的经历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如家庭、学校)的认识和感受。由于儿童在自我认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局限,对儿童的评估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

4.向家长进行评估结果反馈

儿童的评估会面结束后,咨询师需要向家长进行评估结果的反馈,同时给予后续的指引。评估反馈的内容包括孩子当下行为情绪问题的诱因,家庭关系、家庭互动模式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家长未来如何调整教育的模式以适应孩子的需要,等等。如果需要进行后续的辅导,那么咨询师制订了什么样的辅导计划,目的是什么,哪些部分需要家长配合,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告知家长。咨询师需要知道,没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家长不一定能够理解专业的词汇,他们只需要知道孩子现在处在什么状况中,需要什么,作为家长要怎么做。比如,在家庭支持方面,家长需要确定如何调整管教模式,重新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在孩子的个人发展方面,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还是提高自信心;在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能够从哪些领域获得成就感——如果孩子很擅长体育,但是觉得文字类的阅读和理解很枯燥,那么标准化的学习对他来说可能是非常痛苦的。家长只有明白怎么做(这也是咨询师需要帮助家长了解的),才能够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助力孩子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的评估与医院的诊断性结论存在一定差别。两者的工作重点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在医院中,医生可能会通过一些测评量表(比如韦氏测评量表)来诊断孩子是否有智力问题或发展性障碍。医生给出的是诊断性的结论。咨询过程中的临床评估则不然,评估意在了解儿童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表现,综合了解儿童的成长背景,探究儿童目前行为情绪问题的诱因,进而了解儿童的发展性需要。

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临床评估的重要性。

小铭是一个准备上一年级的男孩。在第一次家长会面中,家长向我描述了小铭的状况。小铭在幼儿园里频繁与人发生社交冲突,有强烈的行为情绪问题。他经常动手打同学,还会扔玩具。后来妈妈带他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是疑似阿斯伯格综合征和疑似社交障碍。我与小铭进行了一次会面,下面是我们游戏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张欣华: “小铭,欢迎你来到安娜阿姨的游戏室,在这里你有40分钟的游戏时间,你要不要先上洗手间?”

小 铭: “不要。”

张欣华: “好啊,当你想去洗手间的时候告诉我。”

小 铭: “好,我准备尿尿的时候会打战。”

张欣华: “噢,好的,那我就知道了。”

准备进入游戏室时,在门口恰好遇到一位同事。

小 铭: (抬起头)“叔叔好。”

在游戏过程中,小铭邀请我玩在超市买东西的游戏。

小 铭: “你现在来买东西。”

张欣华: “好啊,那你这里卖什么呢?”

小 铭: “你买杯水。”

张欣华: “好啊。”(买了一杯水,假装在喝。)

小 铭: “我这里还有包子和饺子,你要不要买?”

张欣华: “好啊。”(买了包子和饺子,假装吃起来。)

小 铭: “包子和饺子都很干,你再买杯茶喝吧。”

在这一片段中,小铭邀请我玩在超市买东西的游戏。当我买了包子和饺子后,他觉得我只吃这些东西会噎住,于是给了我一杯茶喝。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他还邀请我一起玩做饭的游戏,他在小厨房里做了很多东西给我吃,还提醒我要离微波炉远一点,因为微波炉会辐射,继而递给我一个盾牌让我抵挡射线。在这个评估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虽然可能患有社交障碍,但是非常明白我的需要,也就是说,在我们互动的过程中,他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社交模式。因此,我从这个过程中得出了新的评估结论:当小铭对人和环境产生信任的时候,在他得到他人滋养的时候,他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交互动。 yZgP8N9i3IMIggal4IoXfcCYu3r+ZfY9W83gshVVBjJAgkDpychfDYdigD6p2q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