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2
第2章
游戏与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最常用和有效的咨询方法。游戏治疗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如果这是你第一次接触游戏治疗,或许你会感到好奇,用玩游戏的方式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真的能够起到疗愈的作用吗?实际上,游戏治疗并不是简单地玩游戏,玩游戏也不是游戏治疗的目的,游戏是一种媒介和工具,咨询师借此为来访者开展咨询。比如精神分析取向的沙盘游戏治疗、艺术治疗、绘画治疗;行为主义取向的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游戏治疗;人本主义取向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亲子关系治疗、故事治疗;等等。这些方法都将游戏作为治疗媒介,因此都可以称为游戏治疗。

什么是游戏治疗

在游戏治疗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加利·L.兰德雷斯博士对游戏曾有这样的描述:“儿童游戏的发生就像鸟飞鱼游一样自然。”

当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便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之旅,而游戏就是他探索世界的最初方式。起初,他会伸手触碰目之所及的物品,喜欢把东西都塞进嘴里感受,看到水坑会兴奋地踢踏。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以感官来探索世界,感觉运动游戏是该阶段的主要游戏形式。随着儿童的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他们游戏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构建性游戏(比如搭积木)、假装类游戏(比如过家家)、艺术表达类游戏(比如涂鸦),等等。其中,2~6岁儿童的主要游戏形式还是象征性和扮演性的游戏,比如扮演妈妈和宝宝、医生和病人;规则性的游戏主要出现在6岁以上的儿童中。

对于儿童游戏,成年人常常有种误解,认为游戏只是玩乐,是毫无意义和浪费时间的活动。其实不然,游戏的功能不仅仅是玩乐那么简单,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情绪发展能力都得到了体现和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比如当儿童画画的时候,画什么内容,选择什么颜色,锻炼了儿童创造和表达的能力;握笔画画,把颜色涂在图形内,锻炼了儿童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的能力。游戏也能够帮助儿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锻炼社交技巧,学习情绪管理。比如当一群孩子扮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在场的女孩都想当白雪公主,但白雪公主只能由一个人来扮演。通过协商,大家决定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让获胜者扮演白雪公主。没有被选中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失落、沮丧,她需要学会面对和消化负面情绪带来的感受。

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是这样定义游戏治疗的:“游戏治疗是系统性地使用理论模式来建立一种人际关系历程,受过训练的游戏咨询师使用游戏的疗愈性力量,协助个案预防或解决心理困扰,以达成正向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是说,在游戏治疗中,游戏只是咨询师使用的一种技巧或方式,真正发挥疗愈作用的是咨询师与儿童的咨询关系。建立咨询关系不仅要求咨询师掌握理论和技术,还要求咨询师能够真正明白儿童的感受,包括对儿童个人经历的理解。

曾经有位父亲向我求助,他的孩子在读二年级,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课后要求同学和他一起玩,如果同学不理他,他就会拿走同学的课本或文具,孩子的母亲意外去世不久,这半年多来,父亲一直独自抚养孩子。

作为咨询师,当我面对该案例时,一方面要了解来访者及其家人的经历:比如母亲离世后,家庭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父亲如何看待家庭的变化;孩子是否目睹了母亲的离世;等等。另一方面要“阅读”他们的经历,即理解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和磨难,这与咨询师的个人信念、价值观念相关。作为咨询师,如何理解死亡,如何理解爱,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孤独与自由,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来访者当下的境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通过会谈的方式与父亲沟通,向父亲了解目前的家庭状况、孩子的经历、父亲的感受,等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会通过游戏的方式(比如绘画、叙事等)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明白孩子的需要,从而制订后续的治疗计划。

因此,不论是访谈还是游戏,都只是治疗的技巧和方式,咨询师只有运用合适的技巧,治疗才能够起到疗愈性的作用。因为只有咨询师才清楚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儿童修复有创伤的经历,还是帮助儿童疏导情绪。如果是后者,咨询师就需要设定相应的治疗目标。因此,游戏治疗不是玩游戏这么简单,只有游戏与咨询师相结合,才能够带来治疗的效果。

游戏治疗中所提及的游戏有其特定的概念。在英语中,游戏会被翻译成game或play,两者有明显的区别。game带有竞赛性质,而游戏治疗中的游戏是指play,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创意

儿童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比如在游戏室内,儿童会利用扑克牌搭建一间房子,将扑克牌当作飞镖,等等。而斗地主、锄大地等扑克牌玩法具有规则和限制性,并且带有重复的性质,因而不能称为play。

2.自我主导

在play的世界中,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儿童可以自由地创造。在这个世界里,他就是主宰者,比如他可能在游戏室里扮演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享受着权威带来的感觉。而在game中,儿童需要遵守规则,只能在已经规划好的游戏背景中进行游戏,不能自我主导游戏的过程,因为违反规则可能会受到惩罚。

3.过程导向

play是一种自发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活动,不存在外在目标。儿童享受这个过程,且不会担忧结果,比如当咨询师邀请儿童自由绘画时,儿童可能会画一只正在吃人的恐龙。儿童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他不需要担心画得好不好看,会不会被指责或批评。如果画画变成了一场game,就会产生输家和赢家,儿童就会在意画什么、怎么画、位置的摆放、色彩的使用、画得漂不漂亮、别人喜不喜欢,等等;会注重结果而不是享受绘画的过程。

4.轻松自由

在游戏室中,儿童可以轻松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随时转移目标。而在game的过程中,儿童需要遵守规则、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在玩飞镖的游戏中,game的规则是限定每个孩子只有十次机会,为了射中红心,孩子会在游戏中高度专注,感到紧张,担心如果射不中,下次应该如何调整。而在游戏室中,儿童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不论他是否射中红心,咨询师都会从正面的角度鼓励他,提升他的自信心。

游戏治疗的实施方式

游戏治疗的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从属于不同的理论和流派。因此,在开展咨询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整合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可能太过幼稚,那么我可能会结合叙事治疗和艺术治疗开展咨询工作。在针对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咨询中,咨询师不需要直接询问来访者内心的感受。或许大家会觉得,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语言相较于儿童已经非常丰富,能够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实际上,当他们面对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让自己迷茫和焦虑的情绪事件时,也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开展成年人咨询时,我时常听到的话语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成年人作为主动求助者很愿意配合咨询师,他们所说的“不清楚”或者“不明白”,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真的难以察觉自己的感受。而在青少年咨询中,孩子往往不是主动求助者,而是被家长安排与咨询师见面的。我见过一些孩子,他们一看到我就说“我知道你是做心理治疗的,我没有病,你才有病”,直接与这些防御性很高的孩子谈话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通常会用绘画的方式展开咨询。

除此之外,在面对有特殊议题的儿童时,整合式的游戏治疗也是合适的选择。比如我之前接触过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她因为偷钱被爸爸打,但宁愿挨打也不愿说出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我在为女孩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叙事治疗的方式,通过手偶和她建立关系,进而处理她偷钱的议题。其间我也借助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语言技巧,承托她担心、害怕、委屈的情绪。

因此,不管来访者是儿童还是青少年,是否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语言丰富抑或匮乏,存在行为情绪问题抑或有特定的议题,作为咨询师,我们都有方法开展辅导。

游戏治疗的作用

那么,游戏治疗如何帮助儿童呢?

游戏治疗能够帮助儿童表达心事。比如一个成绩很糟糕的孩子曾在游戏室中拿起小车里的一个零件,然后对着我说:“安娜阿姨你看,这是我的魔法棒。它是一支笔,拿起来放到作业上,我的作业就全部都做出来了。”孩子希望拥有一支神奇的笔,能够让她不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作业。这反映了孩子想要变得优秀的愿望,她渴望有一种外力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从而摆脱当下糟糕的处境。

游戏治疗能够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的郁结,提高自信,因为在游戏室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做决定,而且没有人会批评或否定他的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一直处于被安排的位置,接受着家里的变化,承担着父母的期待,很少有选择或改变的权利。而在游戏治疗中,咨询师会给予儿童掌控感,帮助儿童提高自信,比如当儿童进入游戏室时,咨询师会告诉他:“在这里你想怎么玩都可以,只要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当儿童玩投篮游戏时,尽管他怎么投都无法命中篮框,咨询师也会鼓励他,“是的,你扔到了墙上”“你扔中了篮框”。鼓励儿童努力尝试,而不是注重结果和标准,儿童才有可能提高自信,从而愿意自己跨越难关。

游戏治疗能够帮助儿童舒缓负面的情绪,特别是创意性和象征性的游戏。我曾经接待过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孩子的父亲在他2岁的时候去世了。在我的游戏室里有一个宝蓝色的帐篷小屋,上面点缀着星星的图案,孩子指着帐篷,转过头对我说:“这是一个时光隧道,进去之后我就可以见到爸爸啦。”接着他钻进帐篷里安静地坐着,因为没有和父亲相处的经验,所以他只是呆坐着,不发一语。大概过了1分钟,他掀开帘子,笑着说:“我回来啦。”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难过,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办法见到他的爸爸了,可是思念却不会停止,所有悲伤、失落、痛苦的情绪一直缠绕着他,于是他把帐篷当作时光隧道,在那里,他可以打破现实的桎梏,内心的情感终于得到了释放,他在用这样的方式疗愈内心的伤痛。

游戏治疗能够让儿童感受被爱、被接纳、被尊重,从而发展健康人格。谈到游戏如何起到疗愈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咨询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咨询师对儿童的接纳、包容、理解,能够帮助儿童重新认识与他人的关系。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冲突或疏离等负面的经验都会伤害儿童内心的感受。咨询师应该为儿童建立一段充满温暖和信任的新关系,让儿童在经历这段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也有大人可以明白我”。

我一直相信,只有人才能疗愈人,一个玩具、一个游戏并不能起到疗愈的作用。因此,游戏治疗的重点绝不是选取什么样的游戏,起疗愈作用的也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咨询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游戏中的表达

儿童借助游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在儿童选取的玩具、游戏所展现的内容背后,是儿童内心的投射、隐喻和潜意识。

每一段新的经历,都会让儿童产生新的记忆,形成新的经验,产生新的感受,对这段经历的理解也会让儿童形成新的观念。那么,咨询师如何了解儿童内心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呢?游戏会告诉你答案。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将一些经历投射出来,而咨询师可以借此了解儿童对这些经历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儿童的担忧和愿望、冲突和防卫,等等。隐喻能够帮助儿童直视当下的处境,帮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师不需要直接解释儿童投射隐喻背后的含义,而是需要将隐喻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如果儿童愿意将隐喻带入现实,咨询师就可以跟随儿童走进现实;如果儿童不愿直接解释它,咨询师就不需要解释它。下面列举的几个案例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案例1

小方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升入三年级后,小方的考试成绩突然变得非常糟糕,语数英三科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分,但她并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在游戏室中,小方和我玩过家家的游戏,她走进厨房,开始煮东西。“我会做饭。”小方说。我回应她:“哇!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做饭的。”小方感到很开心,说:“我煮给你吃。”“好啊。”我说。她首先把西红柿洗干净,放进锅里,接着放点盐,再加入玉米粒,做出了一道西红柿玉米羹。她又做了很多东西,一一将它们摆上桌,邀请我一起吃。我一边吃一边回应她:“哇,好丰盛啊,你会做很多好吃的哦。”小方说:“是啊,我能做很多好吃的。”“是的,不是每个小孩都能像你一样做出这么丰盛的一餐。”

做饭这个过程,是小方生活经验的重现,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做过饭,而是说明可能有人曾经给她做过这样几道菜。小方是奶奶带大的,虽然也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但奶奶一直是她的主要照顾人,会给她做饭,陪她睡觉。但是,在小方二年级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小方目睹了一个最亲近的人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这给她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因而她的成绩也越来越糟糕。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成绩总是不及格,上了补习班也不见成效,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做不了。在游戏室中,小方对我说,她觉得自己什么都记不住,脑袋好像僵住了。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她不断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我可以煮很多好吃的”“我来煮给你吃”,潜台词其实是“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有能力”。

案例2

小杰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读小学六年级,品学兼优。父母认为他有能力考取更好的学校,所以给他安排了很多补习班,周末白天基本都在补习班上课,晚上还有家教老师上门补课。妈妈说,每周末会给孩子一个小时的放松时间。六年级的时候,小杰的成绩不进反退。在第二学期的一次测验中,他在考场里突然大喊一声,接着将考卷全部撕烂,冲出了课室,嚷嚷着“不要读书”“死了算了”。老师也吓坏了,对他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感到很慌张,因为在老师心中小杰一直都是班里的好学生。

在咨询的过程中,小杰画了三幅画(见图2-1、图2-2、图2-3),主题是“三大邪恶势力”,由数学、英语和语文三个科目组成。在数学这张画里,小杰用很多文字语言来表达感受,非常直观;在英语这张画里,小杰画了很多武器,用图案来表达感受,尽管不如文字直白,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思——对这个科目的反感和愤恨;第三张是语文,没有铺满整张纸的武器或文字,只有一些难以辨认的简单图案,但小杰说:“这是语文,用一把刀把它割开,周围都是血。”小杰所画的每一幅画都充满攻击性,我们能够从画中感受到他想要传达的愤怒和厌恶。了解了小杰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小杰出现这样的行为表现——学业的压力让他在心底积压了非常多的负面情绪,每一次考试对他来说都像一场酷刑。

图2-1 “三大邪恶势力”之数学

图2-2 “三大邪恶势力”之英语

图2-3 “三大邪恶势力”之语文

案例3

小黎是一个11岁的男孩。当时我与我的团队正在学校做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孩子们需要在普查表上填写父母的基本信息,这时候小黎举起手说,他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叫什么名字,因为他爸爸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直以来他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在学校里,小黎经常与人发生冲突,他常常出口伤人或捉弄他人,例如,如果有同学穿了白色的新鞋子,他就要故意踩上一脚。同学们都很不喜欢他。后来,在和小黎母亲的会面中,我了解到,原来她在小黎1岁的时候就已经和小黎父亲离婚了,并且从此断了联系。随着小黎长大,他不断追问爸爸是谁,爸爸去哪里了。小黎母亲不胜其烦,就说“爸爸已经死了”。她是一名商场导购,每天很晚下班,因此小黎很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放学后就去路边吃饭,然后回家写作业、睡觉。在与小黎开展评估会面的时候,我邀请他画了一幅描绘平时和妈妈相处情景的画。他给这幅画取名为《风雪中同行的母子》(见图2-4)。

小黎是广州人,广州几乎是不下雪的,而他却在这幅画中画了一场大雪。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画中的动物隐喻的是其他生命,别的生命都能生活得很舒服,屋子里面有暖气片,还有充足的食物;小黎和妈妈则背着背囊在雪地上行走,背囊里装着面包和水。小黎将背囊画成透明的,说明他想让人看到背囊里面的东西,也说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他来说很重要。透过这幅画,我们能够看见小黎的另外一面:他不是一个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而是一个早年就开始学会独立、敏感又懂事的孩子。

图2-4 风雪中同行的母子

当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他无法掌控的事件(比如经历家庭冲突、重要亲人离世、家庭新成员加入、学业成绩挫败)时,就容易产生不安、恐惧、沮丧等情绪。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将事件及情感描述清楚,因此会通过游戏来表达。在游戏中,儿童能够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主导游戏里发生的事情,借由这种控制感重获内心的平衡。这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游戏允许儿童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在化。比如母亲离异后可能不允许孩子提起父亲,孩子就可能会在游戏室内重现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情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想念以及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让埋藏在内心、不被允许的情感浮现出来并面对它们。

具有威胁性且难以直接表达的感受或态度也能通过玩具安全地表达出来,比如儿童可能挑选一把玩具枪在游戏室中“扫射”,或者摔打代表弟弟的娃娃,又或者将一些东西埋在沙子里。这些表达的方式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经历的,只有在游戏的世界中才能尽情展现。

即使儿童在生活中没有经历突然的变化,或者儿童看起来很有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问题。透过游戏,他们能够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因此,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在游戏过程中,玩具会取代言语帮助儿童表达情感,理解抽象概念。儿童能够借助游戏传达他们无法用口语表达的感受和经验,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儿童当下的状态,从而进行评估、诊断和介入。

我想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带你感受儿童在游戏中的表达与自我疗愈。

案例4

月月是一个先天足内翻的女孩。从1岁到6岁,她经历了6次足部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把脚的骨头掰断,再打上厚厚的石膏,让骨头重新以笔直的方向生长。接受治疗期间,月月每天都要穿一双重达10斤的特制鞋子,连睡觉时也不能脱下,以防止发生意外,导致骨头再次变形。在幼儿园里,她表现出不自信以及情绪问题,比如当有集体活动的时候,她会一个人默默旁观却不加入,显得害羞而谨慎。在游戏治疗的过程中,她也透过游戏表达了自己的经验与内在感觉。许多孩子进入游戏室后会因为看到满室的玩具而感到兴奋,月月则显得有些小心翼翼,只拿起一个布娃娃,轻轻地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她抱着娃娃走进波波屋,不发一语,安静地帮娃娃打针吃药,还给娃娃准备丰富的食物和用品。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疗愈内心的创伤经历。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的经验

什么是经验?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吃糖,但是妈妈不允许,于是孩子趁妈妈回房间的时候偷偷拿了一块糖,想着“妈妈现在不在,我可以偷偷拿一颗糖吃了”。但是,在他拿糖的时候,妈妈刚好出来了,大声训斥了他。于是,孩子可能会想“下次等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再偷吃糖”。这就是经验的产生。

个体首先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想法,进而实施这个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经验。在与人互动中,这个过程循环往复,而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吗?我是个愚笨的孩子吗?我不如别人吗?我有能力做好一件事吗?这些认识不是在脑海中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与人互动的经验中产生的。

比如,3~6岁的儿童正处于探索期,这也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想要尝试做很多事情,只是能力可能尚且不足。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你看你吃得满地都是”“鞋子都穿不好”“衣服也不会穿”。不断地否定指责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什么都做不好。也有些家长会说“是的,你比上一次做得更好了”“没关系,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好”“你已经会穿左脚的鞋子,下次就会穿右脚了”,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原来自己没有那么糟糕,原来自己可以做到。

在游戏治疗中,咨询师与儿童的互动、对儿童的回应,都让儿童获取了新的经验。这些经验让他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游戏治疗的疗愈作用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下面是我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它展现了一段新的经验是如何重塑儿童对人的认识的。

小军是一个一年级的男孩。他家里总共有5个孩子,最大的上初一,最小的1岁多,小军排第四。他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忙于工作,因此五个孩子都被交给司机和保姆照顾。小军在家里和学校里都表现出很严重的行为及情绪问题,比如不开心了就会踢凳子、摔东西,歇斯底里。每当他情绪失控的时候,妈妈就会把他关到一楼的杂物房里。小军的辅导原是由我同事跟进的,但在一次辅导中,小军的情绪太过强烈,以至于冲出了游戏室。我的同事叫我来协助,我见到小军的时候,他正冲向走廊。

小军跑到走廊上,对着咨询师,大声喊叫。

张欣华: “是的,你看起来很难受。”

小军拿起凳子乱挥。

张欣华: “凳子不是拿来扔的,我担心你会受伤,我过去帮你把凳子放下来。”

小军打断咨询师的话,依然歇斯底里,举起凳子要扔向咨询师,又砸向地面。

张欣华: “安娜阿姨明白你很难受,想抱一下你。”

小军停顿了一会儿,继续挥起凳子,大声叫喊。

张欣华: “凳子是拿来坐的,安娜阿姨帮你把凳子放下来。”

小军依然挥着凳子,大声叫喊。

张欣华: “凳子是拿来坐的,我担心你会受伤,我帮你把凳子放下来。”

小军停止挥凳子,倚靠在凳子上,跺脚,大声叫喊。

张欣华: “你想做什么,你告诉安娜阿姨,让安娜阿姨来帮你。”

小军再次挥起凳子,放下,仰着头哭喊。

张欣华: “人不是拿来打的,我不是来伤害你的。你这样安娜阿姨帮不到你,安娜阿姨真的很想帮你。”

张欣华: “你把凳子放下来,我想抱抱你(走向小军,伸手拿过凳子),我帮你拿着这个凳子。”

小军反抗着要夺回凳子,大声哭喊。

张欣华: (走近小军,半蹲着,伸手环抱着小军)“我来抱抱你,我知道你不开心。”

(小军放下凳子,转而打咨询师,挣扎着想要走开。)

张欣华: “我知道你不开心,你不太喜欢我。但人不是拿来打的。”

咨询师继续走向前,靠近小军,弯下腰张开双臂,看着小军。

小军继续哭喊,推搡咨询师,拳打脚踢。

张欣华: (慢慢地走近小军)“我知道有些事情让你很不开心,我来抱一下你。”

咨询师半跪在地上,向着小军张开双臂,小军退了一步,在原地继续哭喊。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30分钟,最后小军喊累了,跑到保姆那里去喝水,保姆熟练地拿出水杯,见怪不怪。

到了下一次游戏治疗,小军咚咚咚地跑上楼,原来负责跟进该个案的同事接待了他,但小军一上来就问:“上次那个阿姨呢?”同事问他:“你找安娜阿姨吗?”他说:“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你叫那个阿姨过来。”于是我的同事就叫我过去,小军见到我,问:“今天是不是你陪我玩?”我向他解释:“今天是这个哥哥(原跟进该个案的同事)陪你玩。”“我想你跟我玩。”他说。我说:“好,我陪你玩5分钟,5分钟之后我就走了,然后这个哥哥继续陪你玩。”他点点头,说可以。

回顾我与小军第一次相处的那30多分钟,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办法让他冷静下来,只是一直陪在他身边。不管他的行为情绪有多激烈,我一直在那儿,不断地告诉他,我希望他安全,我关心他、在乎他,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在那里陪着他。在我与他相处的过程中,他正在经历一段新的关系,这是他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他发脾气的时候都是被关起来,没有人会在意他,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没想到会遇到这样一个阿姨,愿意理解他,陪着他。所以在第二次游戏治疗的时候他会主动来找我。

在游戏治疗中,咨询师通过游戏以及与儿童的互动交流,让儿童学习到一种新的经验模式,从而发展出内在的力量,这是整个游戏治疗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游戏治疗中真正起到疗愈作用的是人,只有人才能疗愈人。

游戏治疗的效果

游戏治疗有不同的理论流派,其获得的研究支持也各不相同。以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相关研究为例,针对儿童可能出现的众多心理问题,Dee C. Ray等人在2001年对已有的94项研究进行了分析。Ray(2008)分析了202名2~13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数据,发现该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儿童的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品行问题等)、外化和内化(抑郁、焦虑等)合并问题及非临床障碍问题(如亲子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考察了1995~2010年的52项干预研究,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对于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及总体问题行为的改善都有积极效果(Lin, 2012)。总体来说,游戏治疗能:

减少儿童的外化问题(冲动和攻击行为、对立违抗行为),增加儿童对规则的遵从。

提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减轻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改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如亲子关系等。

减少儿童学校适应不良的表现,如逃学、不良同伴关系等。

此外,游戏治疗对于经历了家庭变故、创伤性事件的儿童的情绪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本土化游戏治疗

本土化游戏治疗模式的特点

游戏治疗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游戏治疗实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其他文化群体中,其中也包括华人群体。但目前在我国所进行的游戏治疗实践及研究都较少。本书作者基于20年来在广东地区的儿童游戏治疗实践,发展出目前的本土化游戏治疗的架构和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在理论上采取整合的视角,而非仅依赖单一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依恋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等,是支持该模式的最重要的几种理论。

在方法和技术上,倾向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技术(Booth&Jernberg, 2010)中的一些方法都会被灵活地运用于不同个案或不同的治疗阶段中。非指令性的技术和指令性的技术都会被采用,手偶、艺术等形式也都可以运用于治疗中。

重视评估。在该模式中,评估贯穿治疗的全程。首先,在对每个个案进行处置之前,需要先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而制定适合个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个案的变化及治疗方案进行持续的评估,并基于评估来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与儿童家庭的协同工作。基于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 2005;Bronfenbrenner&Morris, 2006),家庭和学校是与儿童直接发生互动的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许多家庭或学校因素是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促发因素或维持因素。通过对家庭及学校进行干预,可以改善儿童的发展环境,促进儿童问题的改善。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往往是其参与心理辅导的发起者、支持者,也是其法律上的监护人,因此与家长的协同工作必不可少。我国具有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传统的传统,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尤其值得重视。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我国正式施行,这为我们在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推进家长的参与和合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所以,在本土化模式的咨询中,至少包括两个来访者。第一来访者是儿童来访者,第二来访者是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其父母)。

本土化游戏治疗的目标与要求

除了诊断每个个案自身状况的个性化治疗目标,本土化游戏治疗模式还有几个适用于所有参与治疗的儿童及家庭的治疗目标,包括:

儿童发展出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儿童发展出和其他人较为稳定和安全的关系。

改善儿童生存的微观环境。

运用该模式进行儿童心理咨询的咨询师需要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熟悉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特点。

熟悉异常儿童心理学,了解发展精神病理学的观点,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常见心理障碍。

熟悉人本主义理论、依恋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心理学理论。

了解游戏治疗的概况。

熟练使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技巧。

熟练使用一些指令性游戏治疗的方法。

掌握与儿童家庭进行交流并进行家长辅导的方法。 gzfbQJVsytekaAjv+AVDlFNTEM07XYRJsNn1NfIpJbDN1wEIH+IgvAKOHCCmpN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