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明宫的变迁与遗址发掘

一、大明宫的变迁

长安,是唐朝的国都,本为隋大兴城,始建于开皇二年(582),位于汉长安故城东南的龙首原。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三年,置雍州。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南面启夏、明德、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远三门,北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大兴,开皇三年置。后周于旧郡置县曰万年,高祖龙潜,封号大兴,故至是改焉。有长乐宫。” 唐朝建立,定都于此,加以扩建,并改名“长安”。唐长安城在当时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中有三座最大的宫殿,即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又称三大内:太极宫为西内,兴庆宫为南内,大明宫为东内。其位置都在长安城内与城北。史念海先生曾对大明宫的主要布局及政治地位进行总体的概括:

大明宫在唐朝所谓“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所分布于东西两侧。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朝廷各重要机构设在其左右,为皇帝常朝听政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紫宸殿是紧连后宫的便殿,官员被召入此殿朝见,亦称“入阁”,是很荣耀的事。其西侧的延英殿也是政治活动频繁的地方,在不上朝的日子,皇帝多在此召见宰相和重臣议政,时称“开延英”。大明宫的北部为生活建筑区,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环绕着风景如画的太液池,其中以皇帝用作宴请近臣外宾观赏乐舞的麟德殿最为著名。宦官的衙署内侍省则在宫城北部,中唐以后,宦官逐渐掌握宫廷禁军,进而干预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长期与中书门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庭抗礼,造成了唐朝后期政治的混乱和腐败。

大明宫是“三大内”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是唐代帝王政治活动的中心。位于今西安城北一公里的龙首原上,亦即当时长安城(外郭城)北的禁苑中,其南面城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垣。大明宫的名称、建置、规模与变更情况,据《唐会要》卷三〇《大明宫》条记载:大明宫最初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十月,名“永安宫”,至九年(635)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高宗龙朔二年(662),因染风痹,以宫内湫湿,乃重修大明宫,并改名为“蓬莱宫”。三年(663)三月,减百官一月俸钱,赋雍、同等十五州民钱,以建蓬莱宫。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紫宸殿听政,百僚奉贺,新宫成也。咸亨元年(670)三月四日,又改名“含元殿”。长安元年(701)十一月,复称大明宫,从此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东内曰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北,高宗龙朔二年置。正门曰丹凤,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弘文史二馆。高宗以后,天子常居东内。别殿、亭、观三十余所。”

我们知道,唐朝初年,皇帝听政在太极宫,自高宗龙朔三年(663)移居大明宫听政以后,各代皇帝便常居大明宫听政。因而大明宫的建立,标志着唐代政治权力核心的转移。有唐近三百年间,中央政治活动的核心主要在大明宫。唐人康骈《剧谈录》卷下《含元殿》条说:“每元朔朝会,禁军与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杂以绮绣,罗列文武,缨珮序立,蕃夷酋长仰观玉座,若在霄汉。识者以为自姬汉之代迄于亡隋,未有如斯之盛。京城自朱泚之乱,逮乾符中,近百年无事,君臣和叶,四表靖谧,文物之盛,笼罩姬汉,藩方职贡,府无虚月。上至士君子,下及庶民,皆修饬廉谨,以邀时誉,食禄者守其官,耕贾者专其业,八纮四海,遂同文轨,承平既久,稍务奢逸。”

在唐代的宫殿当中,大明宫的位置最为重要,它是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中枢所在,也促成了长安各方面的改革与变化。“随着唐朝政治的发展,大明宫、兴庆宫的建立改变了长安的宫室格局,从而影响了唐朝中央的政治格局和制度变更;甚至官人的宅第也逐渐从西街向东街转移,形成了‘东贵西富’的新格局;而长安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旧有的坊里制度不再适应新经济体制和文化需求,从而导致了坊墙的突破和侵街现象的出现。”

文献当中较早记载大明者,要数韦述的《两京新记》,该书对大明宫的记载云:

大明宫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京城之东北隅。初,高宗尝患风痹,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于此置宫。司农少卿梁孝仁充使制造。北据高冈,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宫南面五门,正南丹凤门,次东望仙、延政门;次西建福、兴安门。[丹凤门内]正中含元殿,殿东西翔鸾、栖凤阁,[阁]下肺石、登闻鼓。殿前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殿陛上高于平地四十余丈,南去丹凤门四百步。含元殿东西通乾、观象门,殿北宣政门。门内曰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殿前]东西廊日华、月华门。[日华门东有门下省],门下省东弘文馆,次东史馆。紫宸殿在宣政殿北,即内衙正殿。紫宸殿前紫宸门,内设外屏。东崇明门,南出含曜门、昭训门;西光顺门,南出昭庆门、光范门。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其西曰还周殿,还周西北曰金銮殿。金銮西南曰长安殿。长安北曰仙居殿,仙居西北曰麟德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名。东南、西南有阁,东西有楼。大福殿在三殿北,重楼连阁绵亘,西殿有走马楼,南北长百余步,楼下即九仙门,西入苑。拾翠殿在大福殿东南。拾翠楼在大福殿东北。

韦述的《两京新记》已佚,辛德勇根据类书方志等资料重新辑录,成《两京新记辑校》一书,使得该书的大致面貌得以面世。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以及后来的《河南志》等,都是在《两京新记》的基础上修纂的。如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云:“长安图,元丰三年正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汲郡吕公大防,命户曹刘景阳按视、邠州观察推官吕大临检定。其法以隋都城大明宫并以二寸折一里,城外取容,不用折法。大率以旧图及韦述《西京记》为本,参以诸书及遗址。” 但宋代以后,《两京新记》散佚,元明以后有关长安的著作,就大多来源于《长安志》等书,一直到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集长安与洛阳研究的大成。《唐两京城坊考》专列“大明宫”一目,对这一宫殿的考证极为详尽,也是后来大明宫遗址发掘得以考据与比照的文献渊薮,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唐长安大明宫》一书,对于历代文献的记载作了提纲挈领的叙述,颇有助于历代大明宫文献的利用:“唐长安城及各宫城的建筑形制,颇为精密。自北宋以来,不少学者考证研究,并作图志之。这些都成为今日研究长安城必备的参考资料。仅以大明宫来说,历代所作之图不下十余种,其中最早的要算北宋吕大防,他于元丰三年作‘长安城图’。其后为程大昌《雍录》‘六典大明宫图’及‘阁本大明宫图’。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大明宫图)、清代徐松(两京城坊考大明宫图)、王森文(汉唐都城图大明宫图)、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东内图)等,都作有大明宫图。《咸宁县志》《陕西通志》也都有大明宫图的记载。上述各图虽有详略的区别,个别宫殿和城门的位置、名称等亦互有不同,但在宫城的形制方面,基本是一致的……各图大都是将文献加以考证然后据以画出的。”

二、大明宫遗址的发掘

因为唐代大明宫遗址是大唐王朝辉煌历史的象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故而对这一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就成为20世纪后半时期为世人瞩目的世界考古的重大事件之一。根据《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我们对于大明宫从1957年开始发掘,至本世纪初五十多年的成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发掘的主要过程及与本书相关的情况,就发掘报告与文献记载略述于下:

(一)发掘过程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7年3月组成工作队到大明宫进行勘察,准备发掘。经过三个多月的勘察与试掘,初步了解城址的范围和保存的状况。同年10月,正式展开发掘和勘探的工作,至1959年5月,基本上将城垣与主要的宫墙、城门以及宫殿、池、渠等遗址的范围和分布勘察清楚。根据勘察的线索,发掘了其中的城门四座、大型宫殿遗址一处、部分城墙以及其他遗址等多处。1957年还发掘了含光殿遗址的一部分

1959年至1960年的勘探工作,主要是在大明宫的北部进行。含元殿的发掘工作,于1959年开始,到1960年全部结束 。实际上这一次并不是全面的发掘,而仅揭露了殿址的两阁。

20世纪80年代,主要对大明宫的一部分殿堂遗址、皇城的含光门以及街坊内个别寺院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1995年至1996年对含元殿遗址又进行全面的发掘。1995年3月,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队进入遗址现场,1996年12月初结束了发掘工作

2003年2月20日至5月20日,中日联合考古队对太液池北岸、蓬莱岛南岸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2004年春,又在太液池南岸遗址上清理出一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存 。2005年2月,中日联合考古队对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进行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新发现

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二)大明宫的总体格局

随着大明宫的全面发掘,对于大明宫建置与构造形式的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至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其遗址范围及分布情况,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弄清楚。“整体布局上,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构成了大明宫的南北中轴线,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外朝、中朝、内朝三个空间。在轴线两侧还有各式宫殿、院馆、楼台等。而处于中轴线上的三座宫殿当中,尤以含元殿的考古发掘和复原工作为最多。” 相关的宫殿则有含元殿、宣政殿与紫宸殿。现综合《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记载与相关考古发掘情况,将大明宫的总体格局述之于下。

大明宫在太极宫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据龙首山。龙首山长六十余里,来自樊川,由南而北行,至渭滨乃折向东。头高二十丈,尾渐下,约六七丈。大明宫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亦曰东内。太宗贞观八年(634)置为永安宫,次年改为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龙朔二年(662),高宗病风痹,以宫内湫湿,命司农少卿梁孝仁修之,改名蓬莱宫。

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为丹凤门,其东为望仙门,次东为延政门;丹凤门西为建福门,次西兴安门。东面二门:南为太和门,北为左银台门。西面三门:南为日营门,北为右银台门,右银台门之北为九仙门。北面三门:中为玄武门,左为银汉门,右为凌霄门。

丹凤门内正衙为含元殿,殿之前廊有翔鸾阁、栖凤阁。阁前有钟楼、鼓楼。左右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含元殿后为宣政殿。宣政殿后为紫宸殿。紫宸殿后为蓬莱殿。西有清晖阁,北为太液池,池中有亭。太液池北岸有含凉殿,玄武门内又有玄武殿。紫宸殿东又有绫绮殿、浴堂殿、宣徽殿、温室殿。银台门之北为太和殿、清思殿、望仙台、珠镜殿。紫宸殿西为延英殿、思政殿。银台门之北有明义殿、承欢殿、还周殿、麟德殿等。 NMmvc+W37/qq8S2vwxivPrtqSnnOC+GIw0B3faz+kX/bm/fBRHZRfLX40LwOXL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