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刘宁

《人民政协报》的“学术家园”,是广受读者喜爱的周刊。这里可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思考,可以领略人文学术的高雅品味。一篇篇谈学论艺的佳作,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化着人们对协商精神的理解。

我被“学术家园”吸引,已有二十多年。求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人民政协报》学术周刊的刊头,由吴小如先生题写,端雅清俊,神采奕奕,不由得十分好奇。吴先生是学术大家,我自入北大中文系读书后,即一直亲承指教,深知吴先生论文尚严谨,为学重标格,“学术家园”得到吴先生如此重视,必有不同凡响之处。再细读“家园”中的文章,果然思深意远,既有浓浓的文化情怀,又有扎实的学术功力。后来有了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我才理解“学术家园”何以如此独特。在很多学术会议上,我都看到《人民政协报》的身影。学术会议因为专业性很强,一般报社并不太关注,但《人民政协报》是例外。很多次,我在会场看到晓宁主编。她总是专心地听学者发言,与学者讨论;会议上许多精彩的新思考,后来就成了“学术家园”中的新风景。这会场的一幕,只是“家园”与学界交流之旅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而正是如此的深耕久耨,让“家园”成为一片沃土,开满学术的鲜花。

“学术家园”中的许多文章,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的思考。例如傅璇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引风气之先,以扎实的考辨开拓唐代文史研究的新境界。他为“家园”撰写的《国学研究呼唤务实学风和创新思维》就集中表达了崇尚实学的思考。叶秀山先生《延展中之中华人文精神》则回应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反思和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时代课题。叶先生以融会古今中西的视野、深刻的哲学思辨,提出了极具启发意义的看法。改革开放后,走向复兴的社会学,对古老的历史学科产生重要影响,促进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戴逸先生在《加强社会史的研究》对社会史研究作出深入分析,并加以积极倡导,文中的许多看法都极具前瞻性。葛兆光先生在《关于文学史的两个话题》中,谈到当时在学界引发热议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的问题,由此对文学史观点、材料和写作方法展开反思。这些反思后来融会在他对思想史研究的探索中,打开了新的学术天地。

“家园”中大家名家汇聚一堂,长篇短制俱多发明。金克木先生《学史三疑》、徐苹芳先生《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陈鼓应先生《生命哲学的人生智慧》、陈来先生《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张岂之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着眼中华文化的大课题,周汝昌先生《曹寅诗考略》、袁行霈先生《读张风〈渊明嗅菊图〉》则是以小见大的精雅考辨;李学勤先生对王国维《古史新证》的思考,回应疑古与释古的大问题;朝戈金先生《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田青先生《感受不同音乐之美》、潘鲁生《寻找身边的手艺》、郑欣淼《故宫文物上的清代文化》则拓宽了文化理解的视野。这样的佳作,在“家园”中不胜枚举。

作为《人民政协报》的精彩一页,“学术家园”对于建设协商文化的意义,我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后,有了深入的理解。政协委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很多委员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学术对协商发挥着很积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好这一作用,就要不断加强人民政协协商专业化建设。2020年,全国政协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在线上成立了众多读书群。我曾担任“国学读书群”与“诗词艺术古今谈”委员自约书群的群主,深切感受到委员读书学习的热情。厚重的学术经典、前沿的思想探索,委员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有着强烈的社会关切,回应了许多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少对策建议。学术思考,让协商更丰富也更深入。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术家园”长期重视的人文学术探索和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于促进协商交流意义更为特殊。以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核心的人文学术,遇到实用化、功利化的流行风气,常常受到冷落,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正确认识人文学术的价值,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讨论。不管时代的风气如何变化,“学术家园”关注人文学术的传统没有变。在政协协商中,常常是对人文学术的兴趣和关注,让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协商者,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凝聚共识。焕乎人文,化成天下,希望“学术家园”对人文学术的关注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长期坚持下去,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为促进协商精神的发展,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做出更大贡献。

值此《人民政协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祝愿精心培育数十载的“学术家园”更加美好,祝园中的百卉千妍更加绚丽,充满学术的清芬,结出更多协商文化的硕果。

(作者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 /jbmzyaTbnt8apyekHIAge6hxO9fbhXlwNKBOJt8BKwQfjOnC7YlFFHlNwdARX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