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考功崔虞部书

【题解】

贞元八年(792)韩愈进士及第,未即授官,第二年又试博学宏词科于吏部。已得之,复被中书省所黜,韩愈遂上此书,向当时的考官表白心迹。

题一作“上考功宏词官虞部崔员外书”,沈钦韩云:题当作“上考宏词官崔虞部书”。按,沈说是。崔虞部,或云崔元翰。据《旧唐书·崔元翰传》《新唐书·文艺传·崔元翰传》,崔元翰,名鹏,以字行。举进士、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皆异等。独不载为虞部员外郎。考功,唐尚书省吏部官员名,有考功郎中、考功员外郎等。唐制,进士由礼部既登第后,须再试于吏部,然后据考核结果再命官。吏部之试,通常由考功郎中、考功员外郎主持,题中“功”字或即因此衍入。虞部,唐尚书省工部下属机关,有郎中、员外郎等职。崔元翰其时以虞部员外郎之职兼领宏词科考试之官。贞元二年(786)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贞元七年(791),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八年(792)春,与梁肃同荐韩愈、李观等登第。

韩愈这封信写于贞元九年(793),因受知于崔虞部,为表谢忱,遂致信于崔虞部。同时表明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竞进士人,竞进士人所学为博取名利,名位既得,辄弃所学,自己则“行道为学”“之死不倦”。

愈不肖 (1) ,行能诚无可取 (2) ;行己颇僻 (3) ,与时俗异态;抱愚守迷,固不识仕进之门。乃与群士争名竞得失,行人之所甚鄙,求人之所甚利,其为不可,虽童昏实知之 (4) 。如执事者,不以是为念,援之幽穷之中,推之高显之上。是知其文之或可,而不知其人之莫可也;知其人之或可,而不知其时之莫可也。既以自咎,又叹执事者所守异于人人,废耳任目,华实不兼,故有所进,故有所退。且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凡进士之应此选者,三十有二人;其所不言者,数人而已,而愈在焉。及执事既上名之后,三人之中,其二人者固所传闻矣,华实兼者也,果竟得之,而又升焉;其一人者则莫之闻矣,实与华违,运与时乖,果竟退之。如是则可见时之所与者,时之所不与者之相远矣。

【注释】

(1)不肖:不贤。

(2)行能:品行与才能。

(3)行己:谓立身行事。

(4)童昏:愚昧无知。语出陆机《演连珠》:“是以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

【译文】

韩愈不才,品行能力的确没有可取之处;立身行事也孤僻,与众人不同;抱守固陋偏见,本来就不了解进入仕途的大门。而今却与众书生一起争名逐利,做人们所鄙弃的事,却追求世人所谓的可图之利,如此很难成事,这个道理即便蒙昧无知之人也很清楚。像您这样的人,却不将这些放在心上,把我从幽昧穷愁之中援引出来,并推到显要的高位。是因为了解我的文章还过得去,而不了解我这个人一无可取;或者是了解我这个人还过得去,而不了解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却是行不通的。我心中常常自责,又感叹您所坚持的不同于一般世人,因此不相信别人的传言,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不被华丽的外表所欺骗,更看重内在的修养,所以有所援引,也有所黜退。您主持考试的第二天,浮躁喧嚣的人们已奔走宣告:某某考中了,某某考中了。问他们消息的来源,都说消息可靠。一天之内,他们多次变化说法。进士参加殿试的一共三十二人,传言中没有提到的,也就几人而已,韩愈就在其中。等到您将录取的名单公布出来之后,三人之中,有二人在传闻中被提到,并且是华实兼美者,最终实至名归,而且又高升了;而传闻中的另外一人,由于名实不称,时运不济,最终被黜退了。由此可以看出,时运所选择的与所遗弃的,两者有很大的差距。

然愚之所守,竟非偶然,故不可变。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大夫士之口。始者谬为今相国所第 (1) ,此时惟念以为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趋时 (2) ,而偃仰一室,啸歌古人 (3) 。今则复疑矣!未知夫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人乎哉?不由人乎哉?欲事干谒 (4) ,则患不能小书,困于投刺 (5) ;欲学为佞,则患言讷词直,卒事不成,徒使其躬儳焉而不终日 (6) 。是以劳思长怀,中夜起坐,度时揣己,废然而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7)

【注释】

(1)今相国:指陆贽。陆贽贞元八年(792)四月以兵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科名记》:“贞元八年,陆贽主司,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韩愈与李绛、崔群等二十三人进士及第,其间多知名士,号“龙虎榜”。第:进士及第。

(2)趋时:迎合时尚。白居易《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趋时以沽名。”

(3)而偃仰一室,啸歌古人:形容安贫乐道之状。偃仰,晏安貌。语本《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

(4)干谒(yè):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5)投刺:投递名帖。

(6)儳(chàn)焉:不安宁的样子。语出《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7)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语出《论语·子罕》,是颜渊称美孔子之语。言夫子有所创立,则又卓然绝异,己虽欲从之,无由得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末,无。

【译文】

然而,在下所坚守的,毕竟不是偶然的,所以不能改变。我在京城一共有八九年的时间了,双脚从没有踏进过公卿家的大门,名字也没有被士大夫提起过。开始人们误以为我是现任相国的门生,而当时我只是想着得失自有天命,不在于是否迎合时人之所好,于是处斗室之中,俯仰啸歌,终日与古人相伴。而今,我不禁疑惑了!我不知道天究竟会怎样,命究竟会怎样?一切都是由人来掌控的呢?还是并非由人来掌控?想拜见名流以求延引,但苦于不能小字书写,困于不能投递名帖;想学巧言令色,又苦于口中木讷,言词直率,最终不能济事,徒然使自己终日不得安宁。所以常常思虑萦怀,以至于夜半枯坐难眠,考量时会,揣测自己,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即便我想模仿别人的做法,但那并非出于我的本心。

又常念古之人日已进,今之人日已退。夫古之人四十而仕 (1) ,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故《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2) 。”言老成之可尚也。又曰:“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3) 。”谓死而不亡也 (4) 。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得一名,获一位,则弃其业而役役于持权者之门 (5) ,故其事业功德日以忘,月以削,老而益昏,死而遂亡。愈今二十有六矣,距古人始仕之年尚十四年,岂为晚哉?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 (6) ,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用此自遣,且以为知己者之报,执事以为如何哉?其信然否也?今所病者在于穷约,无僦屋赁仆之资 (7) ,无缊袍粝食之给 (8) 。驱马出门,不知所之 (9) ,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

【注释】

(1)四十而仕:语出《礼记·曲礼》“四十曰强而仕。”

(2)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语出《诗经·大雅·荡》。郑玄笺:“老成人谓若伊尹、伊陟、臣扈之属。虽无此臣,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老成人,指有德行、经验丰富的长者。典刑,即典章制度。

(3)乐只君子,德音不已:语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犹“哉”。德音,善言。

(4)亡:通“忘”。

(5)役役:奔走钻营。

(6)要:探求,求取。

(7)僦(jiù)屋:租赁房屋。

(8)缊袍:乱絮做成的棉袍。《礼记·玉藻》:“纩为茧,缊为袍。”郑玄注:“纩,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纩及旧絮也。”

(9)驱马出门,不知所之:语出陶渊明《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译文】

又常常想,古代的人每天都有进步,现在的人每天都在退步。古代人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其时,不论道德修养,还是读书治学,都已经卓然有成,古人并不就此止步,其修养治学,一直到死,都不知疲倦,所以古人所致力的圣人事业,所完善的个人功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昌明,即便人已故去,其思想学说愈发烛照后世。所以,《诗经》中曾说:“即便没有老成之人,但是仍有前人留下的法典可以利用。”这是在说老成值得尊重。《诗经》又说:“君子真快乐呀,因为他的美名永远流传。”这是在说人死后,并不会被后人所忘记。但是,现在的人,追逐利益而遗弃圣人之道,他们研治学问,也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最终达到进入仕途的目的。一旦获得名声,进入仕途,便放弃了圣人事业,而蝇营狗苟,奔走在权贵之门,所以,他们的事业功德,日渐淡忘,销蚀殆尽,人老之后愈发昏聩不辨,人死之后,便很快被人遗忘了。韩愈今年二十六岁了,距离古人所谓开始做官的时间还有十四年,难道时间算晚了吗?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实行,至死都在探索,那么,所追求的功业,即便不在现在得到,也会与古代相合,即便不在生前得到,也会在死后得到。用这些话自我勉励,并将此作为对知己知遇之恩的报答,您以为怎么样呢?我所说的话属实吗?现在我深感困扰的是穷困和贫贱,没有租赁房屋雇佣仆人的钱,没有添置旧袍购买粗粮的钱。每当骑马出门,常常心生茫然,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如果圣人之道没有沦丧,天降之命应当不欺世人,这难道不很危险吗?这难道不陷入绝境了吗?

窃惟执事之于愈也,无师友之交,无久故之事 (1) ,无颜色言语之情,卒然振而发之者,必有以见知尔。故尽暴其所志,不敢以默。又惧执事多在省 (2) ,非公事不敢以至,是则拜见之不可期,获侍之无时也。是以进其说如此,庶执事察之也。

【注释】

(1)久故:犹“故旧”。老朋友。

(2)多在省:指常在尚书省。

【译文】

我私下在想,您与我韩愈,没有师友的交情,也并非故旧之交,甚至不曾谋面,也不曾晤谈,也就谈不上建立什么感情,但是您却忽然间将我从泯然众人中援引出来,一定是您赏识我的某一方面。所以将我的心志尽量展现出来,不敢默然自守。又担心您平时多在尚书省,没有公务不敢造访,所以无法拜见您,也无法听到您的教诲。因此,写下上面的一些话,进呈给您,但愿能得到您的体察。

【评点】

张孝先曰:公受知于崔虞部,而其志则与竞仕进者不同,故自述其进学之切如此。“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噫,此士之所以贵自立也!眼前之穷约,何足为之介意哉?

【译文】

张伯行评论道:韩愈受崔虞部知遇之恩,他的志向与一般的竞进之士不同,韩愈因此写信给崔虞部很恳切地讲述自己所修习的学业。“读书人只要信念坚定,所追求的功业,即便不在现在得到,也会与古代相合到,即便不在生前得到,也会在死后得到”。噫!这就是读书人以自立为贵的原因了。如果这样,即便眼前穷困、贫贱,又有什么值得介意的呢? N5RAUtLfna6DyCpKur5tBzz2HtPnEoi0BPt6jv8unyuXdaGT9sfV6EgPTZM3Il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