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游牧部落
从乌合之众到帝国

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小群体的狩猎采集者应对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随着他们赖以捕猎的动物的迁徙而迁徙。虽然很多人后来开始过定居生活,靠种地、饲养牲畜为生,但游牧生活从来没有完全消失。

当今,传统的游牧生活局限在半沙漠、丛林、偏僻岛屿或北极地区,这种古老的、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威胁。在大多数狩猎采集社会,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制度或任何类似国家的组织形式。不过,如果认为游牧生活只局限于小群体就错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宗族或部落联合起来,在魅力超凡的领袖的领导下可以统治大片土地,甚至缔造一个地域广阔的帝国。在本章里,我们将讲述幸存至今的小部落“平原印第安人”(Plains Indians)和蒙古帝国。

幸存者

从广义上来讲,全世界大约有3000万到4000万名游牧者。 1 随着偏远地区不断因为旅游、伐木、采矿、开垦而被蚕食,尽管数量众多,小型的狩猎采集群体仍然需要在挣扎中求生存。因为要开辟油棕榈种植园(棕榈油广泛用于化妆品、燃料和食品),长期生活在亚马孙森林和类似地区的土著部落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在过去的十年里,油棕榈种植园的面积增加很快,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油棕榈种植面积达到了2700万公顷(6600万英亩),相当于新西兰的国土面积。游牧群体无法逃脱采掘工业的威胁,即使在北极地区,石油公司也在威胁着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阿拉斯加原住民和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

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是石油行业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污染事件。这场事故发生于1989年,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 Exxon Valdez )在阿拉斯加海岸搁浅,泄漏25.7万—75万桶原油。当地的阿拉斯加原住民(包括227个部落)的生计立刻受到了影响。来自阿拉斯加村庄“塔蒂特利克”a的一个原住民这样描述他们的困境:“塔蒂特利克没有商店。人们要是饿了,就出门猎捕海豹或野鹿,抓鲑鱼和贝类动物……现在村民担心因为找不到没有被污染的动物而挨饿。”另一位塔蒂特利克村民说:“用‘悲惨’来形容村民的损失,这何其悲惨!” 2 阿拉斯加格雷厄姆港(Port Graham)的酋长沃尔特·梅根那科(Walter Meganack)同样苦恼不已。他起草的发言稿名为《水死亡的那一天》(“The Day the Water Died”)。他声称:“本地的情况不同于白人生活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我们看重的东西和白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看待水、土地、植物、动物的方式都与白人不一样。白人视为运动、消遣或赚钱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为生存而必须做的事情,为了维持我们的身体、灵魂和古老的文化,我们必须做这些事情。捕鱼、狩猎和采集是我们传统的生活节奏,是日常生活的内容,而不是度假,不是上班。” 3

虽然生计问题受到了威胁,但是亚马孙地区、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卡拉哈里地区、中非的热带雨林、印度、拉丁美洲南部、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地的小型游牧群体依然幸存了下来。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上仍有一些“不与外界接触的群体”(uncontacted groups),他们偶尔会受到外界的关注。2018年11月,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的森蒂内尔人(Sentinelese)用弓箭射杀了一名传教士,原因是这名传教士要向“撒旦的最后一个堡垒”“传播耶稣的福音”。 4

大平原的原住民

在欧洲人发现加拿大草原三省(Canadian Prairies)和美国大平原之前,生活在那里的游牧部落就有很多形象的名字。加拿大草原三省的游牧部落自称黑脚人(Blackfoot)或索尔托人(Saulteaux)。更靠南的地方生活着因为好莱坞电影而让大众熟稔的阿帕切人(Apache)、琴内人(Cheyenne)、科曼奇人(Comanche)、克里人(Cree)、克劳人(Crow)等部落。加拿大现在称这些部落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而美国将生活在大平原上的游牧民族称为“美洲原住民”。虽然过去的称谓“平原印第安人”现已不流行,但它的好处是传递了这样的含义:生活在“大平原”的部落有着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习俗,尤其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

虽然大平原上的一些印第安人处于半定居状态,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靠围猎大草原上游荡的大群野牛,在马背上驱集和猎杀这些动物为生。在18世纪末,大平原上可能有多达6000万头野牛。野牛虽然凶猛可怕,但无法在涌入的白人定居者的枪下逃生。在这场有记录的人类对另一个物种最野蛮的屠杀中,白人猎手在1850—1895年期间将大平原变成了一个露天的屠宰场。野牛数量骤减到1000头。对于平原印第安人来说,后果是灾难性的。他们也曾多次勇敢地站出来,反对白人的入侵。但在那之后,他们的游牧文化彻底瓦解。今天,“平原印第安人”的后代定居在面积很小的保留地上。

19世纪中叶平原印第安部落的游牧地区(橙色部分)

图10 天才画家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用绘画记录了平原印第安人为捍卫自己生活方式而英勇反抗的事迹

蒙古帝国

1206—1259年,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它从东南亚一直延伸到东欧,据估计人口超过1亿 5 (当时世界总人口大约是3.6亿)。蒙古帝国结合了三个元素——军队的机动性、游牧生活和贸易。蒙古帝国的进攻和防卫都需要骑在奔跑的骏马上用弓箭射杀敌人。一个小小的发明,即金属马镫,就可以让他们实现准确骑射,再加上安稳的“马鞍”,骑兵部队可以迅速前进,发动突然袭击或迂回,用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有力打击。

图11 “丝绸之路”(红色路线)。这有些“名不副实”,因为通过这条路线交易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商品

蒙古帝国不仅靠军事征服来壮大自己的力量,还饲养动物。这些动物,按照重要性来排列的话,依次是马、绵羊、骆驼、牛、山羊。定期驱赶畜群寻找新牧场(一种移牧方式)的同时,他们也从事一些定居农业。蒙古帝国的统治也为长距离贸易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尽管中国丝绸贸易利润颇丰,让这条“丝绸之路”青史留名,也有许多其他的商品从君士坦丁堡经由不断发展的海上通道贩运到杭州。 PlTRrnqRTR+Iv1toAnJ+4ghackEDR8jir/ePUJiu96/AHhC0Z5KbrgS4WRd5My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