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格斯经营着他父亲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一家曼彻斯特纺织厂。他的工作并没有妨碍他和卡尔·马克思共同撰写1848年《共产党宣言》。而在此三年前,恩格斯在深入观察曼彻斯特的基础上,用德语发表了深刻犀利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在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一个外国的工厂管理人员怎么会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答案是,他的深刻洞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他近20年的爱侣兼管家玛丽·伯恩斯(Mary Burns)。虽然出生在英格兰,玛丽的父母都是爱尔兰人。他们是爱尔兰移民群体中的一员,生活在“小爱尔兰”——曼彻斯特的贫民窟。玛丽属于“地道的无产者”。她是一位出身工人阶层的爱尔兰女性,大约9岁就开始为家中生计奔忙——“拾荒”(拾捡纺织厂的边角废料)。后来,她给人当家仆,也许还当过妓女。恩格斯之所以深入了解爱尔兰移民工人,很可能是因为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长期生活。 1
工业革命期间,爱尔兰工人涌向英国的这一历史事实为马克思构思人口迁移理论提供了关键论据。即使是现在,马克思的人口迁移理论仍旧挑战着传统观念。在马克思的人口迁移理论中,马克思首先提出,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人口压迫生产力”,但事实上,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生产力压迫人口”。其中的原理是,在压缩劳动力成本的同时给新建的工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但又不能破坏小农经济。资本家必须注意保护小农经济,确保劳动者的再生产成本(包括产前喂养、生育、抚养、教育和养老)不需资本家来承担,而由其来源国或地区来承担。这样,资本家可以在需要时雇用流动劳工,不需要时即解雇,同时还可以降低本土工人的议价能力。
    “大饥荒”移民(1845—1851)
这套理论简洁明了。不过,这两股对抗性力量之间微妙而合理的平衡似乎带有太多阴谋论成分,也过于机械。在19世纪中叶,没有一个缜密的资本主义的方案能够维持当时处于脆弱临界点的爱尔兰小农经济。几乎就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品《共产党宣言》之际,马铃薯晚疫病(potatoblight)席卷了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0)开始了。大约150万爱尔兰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主要流向北美洲,还有一部分人去了英国和澳大利亚。
这一巨大不幸不乏先例。阿尔斯特(Ulster)的“苏格兰-爱尔兰人”(Scots Irish)和其他贫苦农民就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他们发现依靠小农场或没有土地仅靠出卖劳动力的生活越来越困难。然而,人们因为饥荒而出走的规模和速度却是前所未有的,移民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饥荒之前的移民主要来自信仰新教的家庭。而这一次,移民的社会背景有所不同:更多单身、年轻的天主教徒离开了康诺特(Connaught)、芒斯特(Munster)等贫穷地区。 2
    图29 城市雕像,展示的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码头上,绝望的男女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他们的船只。作者罗恩·吉莱斯皮(Rowan Gillespie),1997年揭幕
这场大饥荒在心理和文化方面给爱尔兰人留下了永久的伤疤。移民们身无分文、忍饥挨饿的情景成为深深烙在他们心头的集体记忆。在被称为“棺材船”的船上,情形很像是大西洋贸易中运送奴隶的船只。途中的死亡率可能高达30%,原因往往是医疗条件过于简陋。矗立在都柏林码头上的大饥荒纪念雕像是对当年灾民的经历的感人纪念。
英国和美国的爱尔兰人往往是被歧视和侮辱的对象,人们拿他们的痛苦经历奚落他们。“舔锅人”(Pot-Lickers)是英语中一个表示挖苦的单词,说的是那些爱尔兰饥民为了把锅里的最后一点东西吃到肚里,每次都要把锅舔净。人们往往将美国城市里的爱尔兰人与贫穷的非裔黑人奴隶相提并论。一位作家说,美国的爱尔兰人只能通过接受美国现有白人群体的歧视性习惯才能“变白”。 3
幸运的是,一些人对饥荒的反应展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最让人感动的可能是北美洲原住民乔克托人(Choctaws)捐了17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700美元),帮助遭受饥荒的爱尔兰人。这些乔克托人当年在一场被称为“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的强迫迁徙中,被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政府赶离自己的家园。
爱尔兰移民对大西洋两岸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美国
· 早期清教徒、新教徒移民所反感的天主教逐渐成为美国地位牢固的基督教教派。
· 爱尔兰移民利用坦慕尼协会(Tammany Society,也称坦慕尼厅),逐渐进入民主党的政治组织中,控制政府官员的提名权和任免权。
· 虽然坦慕尼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瓦解了,但有实力的爱尔兰裔天主教家族能够利用他们积累的财富让后代登上高位。老约瑟夫·P.肯尼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儿子约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
· 庆祝爱尔兰文化和传统的圣帕特里克节游行得到了很多美国城市的广泛支持。
在爱尔兰
· 为即将移民美国的亲友举行“美国守夜”(American wake)仪式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这是为了送别亲友,因为他们总是认为移民美国凶多吉少。
· 拥有爱尔兰血统的美国公民会定期赴爱尔兰参加跨大西洋相亲节。
     · 有爱尔兰血统(有时候这种血统很遥远)的美国政治家们为了向爱尔兰裔美国人拉选票,往往要访问“绿宝石岛”
     
     。
    
· 玛丽·鲁滨逊(Mary Robinson)担任爱尔兰总统(1990—1997)时,将一根蜡烛放在官邸的窗台上,说“要永远为那些背井离乡的同胞留一柱光亮”。
     图30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爱尔兰巴利波林(Ballyporeen):“今天,我作为一个长眠于这块穷人墓地之人的后代,来看望大家。”
    图31 爱尔兰科克郡(Cork)的一处雕像。将鹰的羽毛组成一个饭碗的造型,以纪念乔克托人在爱尔兰遭受饥荒时给予的慷慨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