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跨越六十年,三寄小读者
——冰心“三寄小读者”写作小史

《寄小读者》写作缘起

1920年8月28日,20岁的冰心在北京《晨报》文艺副刊上,刊登了一篇散文故事《一只小鸟——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写的是一只正在唱歌的小鸟,被突然飞来的弹珠击中,鲜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来,从此那歌声便消失了。全篇写了一个“爱的教育”的故事,叙事单纯,文字清浅,堪称一篇标准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是这时候她并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又过了三年,1923年,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正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时候,7月24日《晨报》副刊第四版上,出现了一个新开辟的专栏,叫“儿童世界”。这期“儿童世界”上刊登了周作人译写的一篇格林童话,同时还有一则编者的话,其中特别提道:冰心女士提议过好几回,本刊应该加添一些适合儿童的读物,编者是非常赞成的,只不过实行起来却是一件难事。为什么呢?因为“儿童的读物,一方面要采集,一方面也需创作,但现在哪一方都没有人。因为没有人,所以这一件事延搁到今日”。

正是这则编者的话,引起了冰心不小的触动。她想,既然这个专栏是自己多次倡议开设的,那她自己就应该带头为儿童写点什么。说到做到,第二天,冰心写出了一篇《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即后来收入《寄小读者》一书中的《通讯一》):

似曾相识的小朋友们:

我以抱病又将远行之身,此三两月内,自分已和文字绝缘;因为昨天看见《晨报》副刊上已特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欣喜之下,便借着软弱的手腕、生疏的笔墨,来和可爱的小朋友,作第一次的通讯。

……

在这篇通讯里,冰心向小读者们“承诺”说:以后只要一有时间,就不会让这样的通讯中断,而且一定不会“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这篇通讯刊登在1923年7月29日《晨报》“儿童世界”上。从此,冰心就与小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儿童文学经典名作《寄小读者》,就这样开始了它的第一篇。冰心作为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由此也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晨报》副刊与29篇《寄小读者》通讯

1923年8月17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艘远航的大船,缓缓驶离黄浦江码头,朝着浩瀚的太平洋驶去。这艘大船是开往美国的“约克逊号”邮船,船上载着冰心等多位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

冰心此去,将漂洋过海,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又这么遥远的距离,与自己敬爱的父母亲,与朝夕相处的亲爱的弟弟们,也与自己的祖国分别,不用说,她的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她记得,父亲曾这样跟她说过:“我17岁离家的时候,祖父嘱咐我说:‘外出只守着两个字:勤,慎。’……”当时她认为,立志出乡关,仗剑走天下,那是男儿们的平常事,没想到,现在轮到她自己“立志出乡关”了。

在上海等船的日子里,冰心惦记着给《晨报》“儿童世界”的小读者们的承诺,一连写出了三篇给小读者的通讯。在《通讯二》里,她写了一只独自出来觅食而遭遇不幸的小老鼠的故事。故事里写到了母亲的一句叹息:小老鼠初次出来觅食,不见回来,鼠妈妈在窝里,不定怎样地想望呢!

母亲的这几句话,让冰心从此牢牢记在了心里,记了一辈子。即使到了晚年,她也时常叮嘱身边的人,叮嘱认识和不认识的小孩子,不要无缘无故地去伤害任何一个小生命。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不难想见,为什么冰心后来毕生都那么注重爱心教育,那么呼吁和倡导对幼小者的仁爱。

从8月17日登船启航,到9月1日走下“约克逊号”邮船,冰心和同伴们在大海上航行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9月17日,冰心到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正式报到,从此开始了一段负笈他乡的生活。

韦尔斯利学院是一所著名的女子文理学院,有着“全美最富有的学院”的名声。学院建于1870年,因校址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城西美丽的小镇韦尔斯利而得名。韦尔斯利学院校史上,拥有不少杰出的人物,如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都毕业于这所学府。

冰心很喜欢这座校园安静、旖旎的风光。学校附近有一个明净的小湖“Lake Waban”,湖面总是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绿树。冰心一下子爱上了这片湖水!她根据英语发音,给它译了一个美丽的、足以引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中文名字:慰冰湖。同时,这个名字还含有“安慰冰心”的意思。每天黎明时分,或在夕阳西下的暮色里,冰心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独自来到慰冰湖畔看书、散步、构思诗文。她在这里写下了数篇寄小读者的通讯。

就在冰心刚刚适应了学校生活几个月后,她的支气管扩张出血的旧病复发,严重时竟吐出血来。学校立即把她送进了校内小山丘上的圣卜生疗养院里休息、治疗。1923年底,她又从圣卜生疗养院转到了青山的沙穰疗养院。当身体稍有好转了,冰心又开始写寄小读者的通讯了。所以,我们看她这个时期写的《寄小读者》,篇末都有“写于圣卜生疗养院”或“写于沙穰疗养院”的字样。

例如《通讯九》,原本是冰心在西方的感恩节那天,写给爸爸的一封长信。这封信寄回国内后,冰心的弟弟冰仲读了,觉得也可以发表给小读者看,就征得爸爸的同意,把它作为《通讯九》刊登了出来。冰仲还在这封信的前面加了一个“小引”:

“这是我姊姊由病院寄给父亲的一封信,描写她病中的生活和感想,真是比日记还详。我想她病了,一定不能常写信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也一定有许多的小读者,希望得着她的消息。所以我请于父亲,将她这封信发表。父亲允许了,我就略加声明当作小引,想姊姊不至责我多事?”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冰心姐弟之间真挚、动人、心心相印的手足之情,另一方面也知道了,冰心写通讯给小读者,成了全家人都在关注和维护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冰心完成这些美丽的、连续性的“杰作”。

如果说《通讯九》是献给父爱的长篇颂歌,那么,《通讯十》《通讯十二》《通讯十三》等,则是献给母亲的真挚动人的心曲和赞美诗。远在北京的妈妈,每次收到冰心的信后,都会及时地给女儿回信。冰心在《通讯十二》里摘录了妈妈来信中的一些话,与小读者们分享。从妈妈的书信日期上可以看出,她给女儿写信写得也是这么勤,几乎每隔一周,甚至只隔几天,就要写一封。母女间的这些通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冰心对妈妈的思念与挚爱,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除了对父爱、母爱的歌颂,冰心这个时期还有多篇通讯是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她用妙笔生花一样的文字,带领着小读者,去尽情地领略了美丽的异国风光和辽阔、博大、壮丽的大自然之美。例如《山中杂记——遥寄小朋友》那篇通讯,更像是献给大自然母亲的颂歌,让我们看到了冰心对高山与大海的挚爱,对万物皆有灵的大自然的敬畏与认同。

在美国三年的留学生活,冰心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几乎一有闲暇就伏案写作。她在美国最重要的创作收获,就是29篇寄小读者的通讯。这些通讯散文写的不仅是“爱的教育”故事,也详细记录了冰心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的足迹。

1926年8月2日,冰心结束留学生活,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了。这一年冰心26岁。她受聘回到母校,成了燕京大学校园里最年轻的一位助教。8月31日,她完成了《寄小读者》最后一篇通讯,即《通讯二十九》,为这部儿童散文名作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并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教书生涯。

《寄小读者》从1923年7月29日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到1926年9月6日刊登出最后一篇为止,算得上是《晨报》创办以来,副刊连载作品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了。这一年,《寄小读者》初版在李小峰主持的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为这本书创作了一幅十分简洁的封面图画。至1935年9月,《寄小读者》在北新书局已印至第22版。

国破山河在,再寄小读者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8日清晨,16架日本轰炸机在人们的睡梦中低飞至北平西苑一带,投下了32颗炸弹。随着一声声剧烈的爆炸声,北平沦陷了,并且进入了历史上最屈辱、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1938年夏天,冰心一家离开北平这个盘踞着侵略者的“躯壳”,开始背井离乡的战乱岁月。经过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颠沛流离,一家人先是辗转迁居到了云南一个名叫呈贡的小山村,1940年冬天又迁往大后方重庆,暂住在歌乐山林家庙5号位于半山腰的一栋小土房子里。

国难当头,老父去世,女儿生病,种种家国忧愁和痛苦,使得这个时候的冰心身心俱疲,自己也不时地处在患病之中。但是,战争的年月、颠沛的生活,同时也使她变得无比坚强。她有时甚至想道:“可惜我没有带枪!”她在心中憧憬着“我要掮着这方旗帜,来招集一星星的尊严美丽的灵魂,杀入那美丽尊严的躯壳”的那一天。她不能让自己垮下来,她要让自己咬紧牙关生活下去。

这个时期,她以“男士”的笔名,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尤其使她感到欣慰的是,1942年冬天,她用自己温暖和细腻的文笔,继续写起已经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寄小读者》通讯。从1942年12月12日开始,到1944年12月1日,她在敌机不断的轰炸声中,断断续续写了四篇给小朋友的通讯,她把这组新的通讯题名为《再寄小读者》。

在《再寄小读者·通讯一》里,她告诉小朋友们说:“这些年里,我收到你们许多信件,细小端楷的字迹,天真诚挚的言词,每次开函,都使我有无限的感谢和欢喜。为了这些信件,这几年来,我在病榻上、索居中、旅途里,永远不曾感到寂寞,因为我知道有这许多颗天真纯洁的心,南北东西地在包围追随着我!”

《再寄小读者》比二十年前的《寄小读者》更多了一些深刻的哲理感悟,也多了一些温暖的励志意味。可惜的是,因为正处在战乱年月,《再寄小读者》只写了四篇,没能像当初的《寄小读者》那样,写成一本书。等她能够续写更多的《再寄小读者》的时候,已经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的日子里了。

新中国成立,进入新时代后,冰心重新拿起给小朋友们写通讯的笔,又写了一批新的通讯,仍然命名为《再寄小读者》。

在1958年春天写的一篇《再寄小读者》里,她这样回顾和感慨道:“小朋友,从我第一次开始给你们写通讯算起,不止十年,乃是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之中,我们亲爱的祖国,经过了多大的变迁!这变迁是翻天覆地的,从地狱翻上了天堂,而且一步一步地更要光明灿烂。我们都是幸福的!我总算赶上了这个时代,而最幸福的还是你们,有多少美好的日子在等着你们来过,更有多少伟大的事业等着你们去做啊!”

其实,在写这篇通讯之前的1956年国庆节前夕,冰心就写过《给国外华侨小朋友的一封信》,也是一篇美丽的通讯。这篇通讯也奠定了她接下来要写的《再寄小读者》的主要题材和基调,那就是:向小朋友们介绍新中国各个地方,包括边疆地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写她作为新中国的一位知识分子游历域外时的所见所闻;激励小朋友们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的好日子,为将来建设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强的国家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本领。

“我心中充满了喜悦。窗外晚霞在天,新月已出,大院里小孩子欢笑奔走的声音,在凉爽的晚风中荡漾……小朋友,我们多么幸福……多少伟大辉煌的事迹,都让我们看到了!当然,你们比我更幸福了,因为你们将来能够看到的一切……是我所不能想象得到的呵!”

《再寄小读者》一共写了14篇,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新中国的欢欣、赞美和自豪感。

文坛老祖母,三寄小读者

在离《寄小读者》五十五年、《再寄小读者》二十年后,当时光的脚步迈入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年届八十高龄的冰心,又为孩子们写出了10篇《三寄小读者》的通讯,从复刊不久的上海《儿童时代》1978年第3期上开始连载至1980年第2期。1981年7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三寄小读者》合集。也就是说,她为小朋友们写通讯,一写就写了六十年!

1927年她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里说过,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因为不可遏抑的灵感而产生的,那么,只有这些寄小读者的通讯,是写得最自由、最率真和最快乐的。“小朋友,记取,春天来了!”当时,她这样对小朋友们说。

现在,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位童心不泯的世纪老人,又通过《三寄小读者》表达了自己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爱与期望。《三寄小读者》沿袭和承续着初寄、再寄时的亲切、清丽和细腻的风格,在思想感情上又注入了更多的热诚和理想色彩,充分体现了她一贯的爱心和对于未来、对于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也给新一代少年儿童带来了全新的欢乐和情趣、知识和信念。

这些通讯娓娓而谈,亲切平和,往往以小见大,通过一些日常小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新时期的孩子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也用美好的文字实践了自己一再寄语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忠告:从事儿童文学,“必须拥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慈母的心”,“儿童文学,应该给世界爱与美”,“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

冰心和她跨越六十年、写于不同年代里寄小读者的通讯一起,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心灵上的朋友”。如今,《寄小读者》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滋润着一代代小读者的心灵。

2017年4月6日,东湖之滨 fFUqCZI2m/veCERKhDDhbmfgu+YTHBBF7HnGj6f+91OfmRHr4mQn/kFrKPW6e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