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有两部最受欢迎的游记,分别是《马可·波罗游记》( The Travel of Marco Polo )和《曼德维尔游记》( 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这两部书均包含大量关于祭司王约翰信件的线索,使旅行内容和关于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更为可信。
《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时间更早一些。1298—1299年,作为战俘的马可·波罗被囚禁在热那亚,在一位名叫鲁斯提契洛的比萨浪漫主义作家的协助下完成本书。马可·波罗在东方生活了20年,游历过蒙古和中国,甚至还去过缅甸。他的父亲和叔父常年背井离乡,在忽必烈的夏宫,即“上都”(上都也是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描写大元帝国的灵感来源)生活多年,最终以忽必烈特使的身份返回欧洲。也就是说,马可·波罗的青年时期是在东方度过的。
正如马可·波罗和鲁斯提契洛预想的那样,《马可·波罗游记》并不完全是一部旅行日记,它的内容常有前后矛盾之处。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尽管马可·波罗对中国风土人情的描述显然是第一手资料,但他可能从未到过中国,否则他为什么没有在游记中提到长城或茶叶?该书提到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并配以一些犀利的评论,还提到东方的各种奇闻,尤其是关于祭司王约翰的,这些内容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即便如此,它还是达不到所谓的真实性标准。更复杂的是,这份手稿是用法语和意大利语方言写成的,翻译难度大且没有明确版本,在市面上流通的100多个版本的手稿中,几乎没有内容完全相同的版本。
马可·波罗喜欢借名人抬高自己的身价。马可说,在遇到祭司王约翰之前,祭司王的大名他早有耳闻。他知道祭司王是北方游牧民族鞑靼人的领主,鞑靼人“每年要将自己驯养的十分之一牲畜进贡给他”。马可·波罗和鲁斯提契洛在祭司王约翰的传说中加入了另一个人物,并将其设定为祭司王的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位真实人物。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提到,1200年,成吉思汗命人带话给祭司王约翰,说他要娶祭司王的女儿为妻。“成吉思汗居然想娶我的女儿,难道他不觉得羞耻吗?”祭司王约翰怒斥信使,“难道他不知道他是我的属臣和奴隶吗?回去告诉他,我宁愿把女儿扔进火里烧死,也不会许给他为妻。”鲁斯提契洛开始借此发挥想象,称成吉思汗听闻此言,顿感无比痛苦,“他的心脏难受得不得了,几乎要从胸口爆裂开来。”身体康复后(这早在读者预料之中),成吉思汗决定向祭司王约翰开战。
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这是一场史诗般的战斗,双方在“祭司王约翰的属地天德州的广袤平原”上聚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队。现代观点认为,这片平原应该位于蒙古境内,就像祭司王约翰的其他传闻一样,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准确方位。开战前,成吉思汗命他的占星师们预测这场战斗的结果,占星师说他将大获全胜,他很高兴。
两天后,战斗打响了:“这是一场世所罕见的战斗,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成吉思汗最终胜利了,祭司王约翰在战斗中阵亡。从那天起,他失去了自己的领土,而成吉思汗继续征伐四方。”
对于祭司王约翰和基督教在中国的溃败,马可·波罗增加了一段奇怪的后话。他说,天德州成为成吉思汗和祭司王约翰后裔的家园:“该地区被一位名叫乔治的国王统治,他是祭司王约翰的宗亲,也是一名基督教徒和祭司。他继承了‘祭司王约翰’的头衔,以忽必烈属臣的身份控制这片领土,但他并没有控制该地区所有领土,而只是控制了其中一大部分。我可以告诉你,忽必烈经常把他的女儿或女性亲属许配给祭司王约翰的继承人。”
马可·波罗还说,天德州有各种神奇的生物,甚至可以找到《圣经》中提到过的歌革人和玛各人。尽管这些内容过于天马行空,但《马可·波罗游记》还是激励欧洲人幻想着与亚洲的王国做贸易以及探索整个世界。许多参与麦哲伦远航的船员都很熟悉这本书,而且不止一名船员随身携带了《马可·波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