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出误区:松弛不是躺平,而是努力后的释然

“紧绷感”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一天24小时似乎不够用,时刻处于“战斗”状态,身心都处于疲惫状态。

在持续而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社会的内卷现象,大家只能越来越拼命,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这样才不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权。然而,这也恰恰让我们无法掌控好生活。

于是为了对抗“内卷”,不少人选择“躺平”。什么是躺平?说简单点,躺平就是不上班、不劳动、降低欲望。

只是单纯地放弃努力,就像自我麻痹的阿Q精神,认为一旦自己不努力了,就可以完全摆脱生活的裹挟。可是,一个人能真正摆脱心理上想要获得成就感的诉求吗?难。大多数人“身躺而心不平”,根本做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

所以说,逃离“内卷”的真正办法不是“躺平”,而是需要积极的“松弛感”。

松弛感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不是无所事事的悠闲,而是尽力之后对追求的随遇而安,是无所畏惧活出自在心安、坚持自己的本性。

何多苓曾说:“我和林丹握手,他的手和女人一样柔软,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所谓的松。”他认为,我们要保持一种松弛的状态,当处于“紧”的状态,什么事都做不好。要想获得松弛的状态,一定要经过“紧”的阶段。

我们看到的别人展现出来的松弛感,背后或许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只有长期地努力和自律,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才能获得松弛感。

不管何时,郎朗只要坐在钢琴前,就能游刃有余地弹奏。郎朗说自己,“我每天肯定要保持两小时练琴,不是基本,就是不间断,怎么累我也练,综艺录到两点我也得练一小时,半夜也得练一会儿。你必须得做到这样,要不然很危险”。

当一个人想用尽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是特别想改变生活的某一方面时,他一定是“紧绷”的。正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才使得郎朗无论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一架钢琴,就能带来一段令人惊艳的表演。

松弛感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心力去支撑。有足够的能力和阅历,才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慌不忙,处理事情时全力以赴,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坦然接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碰到挫折。当我们为一个目标奋斗时,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碍,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时间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带来的会是无尽的颓废,为难的会是自己。唯有拥有强大的心力,才能在困难来临之时不自乱阵脚;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吸取教训,才能有机会扭转局面,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与松弛相对的状态是焦虑。人之所以焦虑,究其原因,往往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如果我们的实力已经不可替代,那么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当一个人觉得周遭的环境乃至自身都处于可掌控的局面时,处理事情时也就能游刃有余、松弛有度。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实现某个目标,那么就容易激发得失心。这种得失心让我们在面对挫败时产生沮丧的心理。但是,如果我们把精力聚焦于过程,把一切顺境和逆境都视为不可避免的体验,也就更容易释然。

当你历经失败后,才会真正懂得愈挫愈勇;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和阅历,才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慌不忙;当你全力以赴后,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坦然接受。 r4p16IoaoC2+T/DQyY73ZF7LPBb3NmwyOW8TpmDl0GpbnhiCu4AokbfMWT2MFh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