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也不是想死,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我听过很多年轻人讲过这句话,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一种强大的无力感。当然,也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我的存在很模糊,内心总是缺乏某种力量和支撑,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有时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这样生活着。当我看到空中乱飞的昆虫时,会感觉到自己也是摸不清方向的虫子。但那时,年幼的我并没有思考,这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在我20多岁的年纪,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期。曾有长达3年的时间,每天被无力感折磨。那时我什么都不想做,除了强迫自己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外,只是平躺在床上,任时间流逝。即使有一些想要实现的目标,也无法推动自己去行动。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让自己感觉到前进的动力。

无论是在热闹的人群中,还是独自旅行,无论是在奔忙的生活中,还是休息的间隙里,一般人能正常感受到的那两个词——幸福和满足,于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于是,我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为什么我感知不到对生活的喜欢和兴趣?难道就没有办法让自己重新生出动力去生活和奋斗吗?我决定,把这件事作为我人生的重要议题,寻找答案,探寻出路。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一个人可能平时看上去好好的,能够正常处理和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日常事务,但在不经意间,他会变得“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当他望向内心深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何活着,要走向何处。没有自我,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没有信仰,内心空洞。像“行尸走肉”一样,只剩一个躯壳。

有一种躯体的症状,叫“肌无力”。形容人的部分或全身骨骼肌肉没有力气,易疲劳。而现在,一些年轻人的内心也越来越没有力量,这样间歇性的“心无力”,已然成为一种心理常态。

即使在人群之中,所有人都特别高兴、特别热闹的时候,处于“心无力”状态的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内心的悲凉。他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流放的空虚”之感。不想恋爱,不想工作,不想生活。因此无数次痛苦地向自己发问:既然如此,为何要活着呢?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感受到“心无力”的年轻人。在人生最应该光辉、绚烂、青春的时光里,他们却陷入内心深度的无力感中。即使经历反复的挣扎与斗争,他们还是无法克服,最后只是依靠惯性艰难地推着自己向前走:学习,考试,工作,结婚,生子……好像人生已是写好结局的悲剧。

我与他们不断地交谈,彼此理解,共同思考。我发现,人们陷入“心无力”,总是有相同的特征和原因。而经历漫长和艰难的历程之后,我走出了“心无力”,也找到了一些克服和解决的方法。当然,即使是现在成为心理行业从业者的我,不时仍会陷入这样的感受之中,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将面对的心理状态。但当我了解我是谁、为何如此、要走向哪里后,便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而不知所措了。

在很多人的一生里,除了一无所知的幼儿时代,大部分时候都扮演着被人操纵的角色,被灌输很多思想、目标和概念,没有做过自己,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长大成人后,他们又无奈地被各种物欲和思想侵蚀心灵,从未真正思考过:这是不是我的想法,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所有的努力和对目标的追逐,不是内心自然生发的愿望,而是外界生拉硬拽的成长。到最后,内心的驱动和愿望活生生被剥离,远离自我,灵魂从此游荡。 今日,我们时常能听到年轻人说: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我做什么都一样。”

“谈恋爱干吗?没什么意思。”

“梦想?我早就忘记了。”

“喜欢?热爱?感兴趣?心动?不存在的。”

“就算喜欢一个人,我也不会主动,只会回避。”

没有“心”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无独立精神,无自由意志,无真爱浇灌,无耐心引导。有的人因为无力而变得抑郁,丧失生活的动力,沉浸在颓废中。很多人因为缺“爱”,没有真正接纳过自己,真正爱过自己。所以,当面对各种生命的挑战和障碍时,他们总是习惯回避。想要去爱,又感觉自己没有爱的能力,始终无法建立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一次次与“爱”失之交臂。

这就是“心无力”的典型状态。

而一个人要如何走出“心无力”呢?

还记得那年我22岁。在高层大厦里,我每天打着字,像自动运转的机器;穿着职业装,面对着不感兴趣的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周旋于各种关系之间。我逃避着生活,总是失眠与熬夜,无数次在失望中等待下一个黎明到来,开启重复的、早被规划好的一天。

长此以往,我变得“钝化”了,感觉不到生活的气息和内在的感觉,精疲力竭地拖着身体前行。如同在黑暗的洞穴里行走,始终看不到任何光亮。

当完成一天的工作,在人群里等公交时,我看着每个人的表情都像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无限重复的战役,疲惫至极。突然,像灵魂脱壳一样,我的大脑里冒出另一个我,向我自己发问: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每天要去往那个地方呢?为什么一定要搭乘这辆车,回到每天都会回到的地方呢?如果不愿意,为什么要做别人认为光鲜,自己却不认同的工作呢?

你是否还记得,你曾经为之心动的,想要去追寻的是什么?

是的。我从未想过自己要如何活。或者我想过,但很快就放弃了。我只是盲目地向前,被人推着走。

一个背着吉他的年轻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二十出头的样子,戴着耳机,音量极大,随着音乐他摇晃着脑袋,脸上挂着我已经很久没有拥有过的表情——微笑。

我突然想,他为什么会开心呢?

我问:“你在听什么歌?”

对于我突然的提问,他有点不知所措,慌张地不断用手比画着什么。看我还不明白,他用手机上的备忘录打字:“对不起,我天生听力不太好,有耳疾,只能听到一点点。”

我才意识到,他听不到正常音量的声音。我十分好奇,这样的他为什么会背着吉他,学习音乐呢?他打字回复我:因为喜欢。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力量从内心腾然升起。即使他听不清,却仍然追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微弱,也倾耳凝听。这微弱的声音,是来自他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和冲动。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总是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但音乐一直都存在。 而多年之后,我循着直觉和内心的呼唤走到了今天,成为探寻和拥抱人性的心理行业从业者和作者。

在这本书中,我会赋予自己一个角色和身份——“林音”,和你聊天。林音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这个身份不重要。因为更重要的是,她也曾是一个陷入严重“心无力”状态的年轻人。跟很多人一样,她亲自感受和经历过“心无力”的体验,并在不断的探索以及与他人的交谈和思考中,自我救赎,度人自度。

这本书里不会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会有多么惊世的见解,有的只是一个平凡人面对这个多变的时代与复杂的世界,对自我和生命深度的探索与挣扎。

最后,我永远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将“心无力”作为一个生命的爆破点,改变自己,重获新生。它将带领我们穿越虚无时代的迷雾,找到人生的真相,找回那颗虽被遗失很久却充满力量与动力的“心”。 5b1Ae3prplExL9G8NbNLnlaT0h3JAZd7ULVpYDlS34dxR9OrlqJGSZg5CGTlrmf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