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日之鸡

我们饲养大量肉鸡的原因,不外乎是它们肉质鲜美、吃得少、长得快。20世纪50年代前后,畜牧业产出1斤猪肉,需要6斤饲料和8个月的时间;产出1斤牛肉,需要12斤饲料和14个月的时间;而产出1斤鸡肉,只需要不到3斤饲料和4个月的时间。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如果好好利用鸡自身携带的遗传特点,理论上产出1斤鸡肉最少仅需要2斤饲料和8周时间,并且要养殖一只鸡,只需要1张A4纸大小的面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48年,美国农业部和一家著名的零售公司A&P,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明日之鸡大赛,想在全美评选出最极品的冠军肉鸡,为世界带来更多、更好、更廉价的鸡肉。这些参赛的鸡要有更壮实的鸡胸、更肥大的翅根、更丰满的鸡腿,最重要的是,更快速的生长周期。大赛十分成功,为世界带来了真正的“明日之鸡”,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白羽鸡。

经历半个多世纪,通过不断优化,白羽鸡品种更加成熟。我们可以通过一张表格一目了然地了解近几十年在肉鸡育种上,对于更大、更快、更多肉的不断追求:

表1-1 肉鸡的品种优化进程

1957年,一只鸡要花56天的时间,才能长到1斤8两;到了2005年,一只鸡只需要28天,就可以长到2斤8两,花上56天已经可以长到将近8斤半;如今,这些白羽鸡已经做到了出产1斤鸡肉,仅需要1.6斤饲料和42天的时间,所需的饲养面积也缩小到了B5纸大小。如此高的饲养效率,令白羽鸡占领了几乎99%的欧美鸡肉市场和40%左右的中国鸡肉市场。

虽然并非像都市传说里讲的那样,肉鸡会长出6条鸡腿或是12只翅膀,但它们42天短暂的一生,也是一场鸡生悲剧:在破壳前,当它们还是鸡蛋的时候,就要被注射疫苗,这是为了防止禽流感、提高孵化率;破壳后的第一天,它们是在传送带上度过的;经过注射疫苗、喷射药物、人工筛选等一系列流水操作后,被装入集装箱,送入养殖场。

很多肉鸡饲养场使用的是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狭小鸡笼,白羽鸡在其中只有吃和睡两件事,连转个身都不可能。就算按动物福利程度较高的欧盟标准,养殖场不得使用鸡笼,它们要面对的也是一个全封闭的,连窗户都没有的大棚,其中的光照、通风和温度全部靠电脑控制,通过专门的管道输送饮水和饲料。

白羽鸡长得快,八分靠基因,两分靠饲料。42天后,它们已经胖得走不动路,但实际上它们还是个宝宝。鸡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10年,已知最长寿的鸡活到了26岁。换算一下,42天的鸡,以人的生命周期换算相当于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然而,等着这个可能连太阳都没见过的鸡宝宝的,是自动化的屠宰线。 BwT3XkqFNrKVEjeN0Cd3P66+gICh3b8XYxdbZECvxZW0LeCyJf5BlGZOyjskn3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