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追求意义的意志

Q 我在日常的工作中,总是提不起劲来,有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回想从前的学生时期,无论是上课还是写作业,我也同样如此。但以后我还是要继续工作的,再这么浑浑噩噩下去,生活也不会有丝毫的充实感,只会每天空虚无趣。我身边也不是没有对工作热情的人,但我要怎么做才能像他们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呢?

刚入职时,我们每天都会紧张兴奋地投入工作。但等熟悉工作之后,精神状态就逐渐松散了下来,变得每日像学生时代不得不上学一样,只是循规蹈矩地上班。

这时候,如果你觉得生活单调、乏味、空虚,那绝不是什么坏事。这种感觉恰恰说明你的内心正翻涌着对现状的不满。你已经意识到它很糟糕,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虽然工作是为了生活,但你宁愿热火朝天地工作,也不愿意拖拖拉拉地在职场混日子。尤其是看见身边工作起来热情满满、全神贯注的人时,你自然也会受到感染,想要和他们一样真正地投入工作中。

那么,积极投入工作的诀窍是什么?那就是认可自己劳动的价值,或者说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意义。

当陷入无意义的困局时

对一个人来说,最难受的是感受不到每天生活的意义。在缺乏意义感的日常生活中,人会变得沉闷阴郁、毫无精气神。现实中有不少人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生活与工作,其中有些人会对此产生一种浓浓的空虚感。

在流行目标化管理、节俭经费、追求效率、彻底消除浪费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上,被各种指标追着拼命赶进度,被督促着不断提高效率。

在疲于奔命的日子中,也许有一天你突然停下脚步,环视周遭的生活,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无意义感的困局中。“我为什么重复着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我难道一辈子都要过这种日子吗?”想到这些,整个人就变得极其空虚迷茫、不知所措。然后,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惯性动作变得笨拙生疏起来,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变得味同嚼蜡,工作的目的变得遥远且陌生,习以为常的拥挤电车变得不堪忍受。

想挽救因这种心理状态造成的低工作积极性,就要摆脱无意义感。

如果你能感到空虚,说明你的心理也许是健康的

在每天的工作中无法感受到意义的人会时不时被空虚感侵袭,毕竟没有比感受不到丝毫意义还要没完没了地上班更令人空虚的事了。

有的人说:“每天感到空虚无聊的人多半是闲人。我每天忙得团团转,可没什么时间去感受空虚。”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工作确实是非常充实的,但也有些人是想用忙碌的工作来逃避空虚感。如果后者有机会停下脚步、审视自我,就会瞬间被无意义感侵袭、被空虚感吞噬。他们因为害怕被侵袭、被吞噬,所以才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停地工作——这是心灵深处潜藏的无意义感让人下意识地采取了回避姿态。

这类群体并不会因忙于工作而获得充实感,只是逼迫自己埋头工作来麻痹自我意识罢了。他们让自己忙得晕头转向,好忘记日常生活中突然来袭的空虚感,换句话说就是让工作来稀释空虚感。

但无视真实的自我,继续机械地生活和工作,是无法摆脱无意义感的。借忙碌来欺骗自我,也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为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感而苦恼不已、感到空虚贫乏的人,其实心理仍处于健康状态。

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意义

提出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理论的临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认为,大多数现代人对意义的追求受挫,因为存在性的需要未被满足而痛苦不已。他由此提出了“追求意义的意志”这一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追求意义的意志,每个人都是追求意义的个体。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重视主宰人行为的性欲,主张追求享乐的意志。提出个体心理学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关注个体试图克服自卑感的行为,主张追求权力的意志。主张追求意义的意志的弗兰克尔则认为,人们会尽可能地用意义来填充自己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获得有价值的生活。

弗兰克尔认为人本身就是基于追求意义的意志进行活动的,追求享乐的意志和追求权力的意志这两者的背后,其实是追求意义的意志的受挫。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意义时,就会沉溺享乐、贪图权力、追名逐利。只有追求意义的意志得到满足,才不会被性欲或权欲牵制,才能获得踏实宁静的生活。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下一节,我将会具体解析这一问题。 YcW2ZqcZzkrQFrNuZb/xMQoc2mrmnDnEPgdumIHn6h5HUQu+zqt7cNL1881/S3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