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反抗父母:跟父母对着干,对父母发火

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仇亲期”。精神分析理论学家将青少年到了七八岁后经常会跟家长对着干、不听话的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通常这段时期会持续 2—3 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孩子,总会经历各种时期。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思维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对父母的依赖感会降低,但是因为孩子的“三观”还未完全建立,会认为父母是在束缚自己,就会出现和父母对着干的情况。

任何孩子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对于“跟父母对着干”的表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患了抑郁症。他们情绪失控,无处宣泄,只能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笔者无意间看到过下面这样一个视频,感触颇深。

一个小伙子从 14 岁离开家,在外独自闯荡,10 年间未曾回过一次家。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微蹙眉头,说:“我就是想报复我的父母。”原来,在他儿时的回忆里,充斥着父母的打骂和自己的无助。让他至今都无法释怀的一件事是:

上小学时,因为他长得瘦弱,经常遭同学欺负,但他从来不告诉父母,因为跟父母说了,也免不了挨打。有一次,他被同学打到右手脱臼,放学后,他自己无法收拾书包回家。老师看到教室里只剩他自己,就问他:“怎么还不走?”他没跟老师坦白事实,只是说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老师帮他把书包整理好,原本 20 分钟的回家之路,他足足走了 2 小时。由于回家晚,男孩又遭到了父母一顿责备和辱骂。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让自己变得强大,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男孩想学武术。他默默地攒了两年卖废品的钱,终于凑齐了路费和学费,之后跑到河南嵩山学武。到了河南嵩山后,由于年龄小不适应,只能再次跑回家。到家后,父母并没有问他为什么跑去学武术,而是骂他不好好读书,净整些没用的。

于是男孩再次决然地离开家。这一次,他再无音讯。

在父母看来,男孩不努力读书,只知道舞刀弄棒,不务正业,觉得不打他不会长记性。他们不但没看到自己的问题,还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难怪男孩不愿意回家!

在日常生活中,总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管你说什么,孩子都不肯听,让他写作业,他非要看电视;让他睡觉,他偏要玩游戏;让他哄妹妹玩,他不弄得妹妹大哭一场就不罢休……为什么孩子总要和父母对着干?讲道理没用,打骂也没用,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即使当时有效,可到了明天或后天,相同的戏码会再次上演,让人崩溃至极。

其实,孩子和父母“对着干”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的“报复”来源于他们的自我抗争,而惩罚恰恰是最不可取的一种应对手段。当孩子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温暖时,性格就会变得抑郁。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就会和父母“对抗”,处处和父母对立。轻者表现为懒得起床和吃饭,不收拾房间,不和父母说话;严重的则会大哭大闹,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如果孩子小时候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们长大后内心有力量表达诉求了,就会一次次地反抗父母。他们的每一次呐喊,都是内心积压不公的表达;他们的每一次愤怒,都是自我的挣扎与反抗;他们的每一次对立,都是在对父母说“救救我”。

我们要拨开孩子“反叛”表面的薄雾,看清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只是讲道理和发脾气。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根治。孩子经常对着干的背后,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自我归属。明白了这点后,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化解孩子的“反叛”:

1.避免还击

在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塞斯爸爸正在被加班搞得焦头烂额,塞斯却偏偏把饮料洒在了文件上,爸爸火冒三丈。塞斯本来一脸愧疚,正要道歉,爸爸却大吼:“你怎么总跟我捣乱,我恨你!”爸爸的怒吼让塞斯觉得自己很没用,内疚转变成了生气,委屈地对着爸爸喊了一句“我也恨你”,然后哭着跑开了。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做错事情,而父母的责备与惩罚会抹杀了他们内心的自我认同。因此,当孩子为自己做错事而内疚时,父母尽量不要还击,只要做个听众,肯定孩子即可。

2.反射式倾听

顾名思义,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信息反射回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反射式倾听。可以先照顾一下孩子的情绪,再进行启发式提问。比如:“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和我谈谈吗?”“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受到了伤害,能说说吗?”“你看起来不对劲,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将你的观点直接告诉孩子。

3.看得见孩子的长处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说过:“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就像是黑暗,你越想通过批评来纠正错误,黑暗就越无法消除。相反,如果投之以光明,看得见孩子的长处,黑暗就会慢慢消失。”想想看,你眼中的孩子除了有让你抱怨的缺点,是不是还有其他优点?比如:他表面强硬,内心却很善良;虽然他调皮,但人际关系特别好;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很努力。这些优点都值得被看见、被鼓励,而不是被忽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曾指出,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同样会出现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等受“原始脑”操纵的不良行为。孩子和你对着干时,你有没有受“原始脑”的控制轻易发怒,甚至动手惩罚呢?如果你的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怎么能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呢?从现在开始,转变对孩子的偏见,用倾听和接纳来了解他们的想法,用理解和耐心来纠正他们的错误。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纠结于孩子和你对着干的表象,而会看透他和你“唱反调”的本质。孩子有了爱的滋养,内心不再是荆棘,自然会向你倾诉。 ez/qCENz91fjws5XWalEF6Tblq6tCcpHtR5wcxEZBrzjAGmjMyi5Tb08GLJVIK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