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我封闭:没有朋友,不交流,不回应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孩子比较极端:一种孩子是不爱说话,总是把自己关在狭隘的世界里,安静,不调皮,不捣蛋,几乎不会让父母担心,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另外一种孩子则爱说话、爱表达,容易顶撞父母,甚至会与父母发生些小冲突。作为父母的你,会喜欢哪种性格的孩子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喜欢第一种,虽然孩子不爱说话,但父母不用操心太多。不过,如果孩子不说话、不表现,父母是很难发现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的。其实,这不是孩子懂事,不提要求,而是孩子没有主动表达,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这类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第二种孩子更大,比如陷入抑郁。因为,自我封闭是抑郁的典型特征。

兰峰今年 15 岁,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说话,人多的时候则会显得异常紧张。兰峰不善于结交朋友,也没什么朋友,平时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只要放学回家,他就一个人憋在屋子里看书,没有同学找他,他也不找别人,即使是节假日,也待在家里,郁郁寡欢。有时妈妈看到他学习挺累,就叫他出去找同学玩,他却说:“找谁呀,没人可找。”看着闷在家中的儿子,妈妈非常着急。

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兰峰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整宿整宿地玩手机游戏,情绪敏感暴躁,不得不停学在家。同时,兰峰不吃药、不说话、不运动,也不看心理医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妈妈感到无能为力,很痛苦,又无可奈何。

看到儿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呢?孩子的前途在何方?会不会一辈子就这样了?着急啊!”

父母唉声叹气,不知如何应对,终日以泪洗面,非常绝望;脾气稍急躁的,尤其是父亲,如果多次跟孩子说话未得到回应,可能就会猛砸房门,甚至破门而入,对孩子破口大骂,从而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不过,只要冷静下来,父母都会积极寻找解决方法。陷入抑郁困境中的青少年一般放学和周末都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既不和同学交往,也不吃饭,甚至会嫌父母烦,几乎不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还会昏睡一整天。

要想引导孩子从抑郁中“走”出来,父母首先要了解目前孩子到底属于以下哪类情况:

1.孩子已经被确诊了心理精神性障碍,且病情非常严重

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想法都十分异常,情况危急。虽然孩子没有伤害自己的意图,但有明显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行为和思维表现明显异于常人。有的孩子可能会听到指责、嘲笑自己的声音,甚至出现命令性幻听,继而根据幻听的指示做出极端行为;有的孩子则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认为别人监视自己,想加害自己,比如认为饭菜中下了毒,拒绝进食。这些情况都十分危急,一不留神就可能发生悲剧。

2.孩子未曾就医确诊,但有显著的心理问题

大多时候,孩子会表现出意志消沉、消极悲观、郁郁寡欢、拒绝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等行为。这类患者虽然自我封闭,但发生意外和悲剧的风险不高,父母也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求理性科学的解决方案。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对于第一类情况的孩子,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非常危急,父母一定要陪护和留意孩子的动态,设立底线思维,并在合适的时机用理性、平和的方式把这个底线思维告诉孩子。这个底线是什么?那就是孩子绝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更不能做绝食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事情。否则,为了挽救孩子生命,父母完全可以采取强制方法让孩子接受心理治疗。

有绝食行为的孩子了解了父母的态度后,也就有了心理准备,很可能就愿意面对问题了。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改变,或者是患有精神病性症状,底线思维对他们就不适用了,那怎么办呢?

父母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源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到家里出诊,尤其是可以请有心理干预经验或危急心理干预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原因在于,在孩子不愿交流、缺乏求知动机的情况下,如果把他们强制送往医院,很容易恶化亲子关系,而采取强制医疗措施可能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因此,把心理学专家请到家里进行诊察是最好的方案。 Ze8m3BYPqY6CaPKZBIvcd269i+NX0esZAVWVaE270Rdx2T8zUNGZms4atkpoIT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