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早游文翰圃 励志敢踟蹰

李纲,原字天纪, 改字伯纪,诞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闰六月十日, 按西元推算,则是1083年7月27日,论年龄,比宗泽小二十四岁。他的祖贯是福建路邵武军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今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一都村李家湾)。 据清人杨希闵《李忠定公年谱》,他的出生地是在秀州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李氏家族原是唐朝宗室,“唐末避乱,徙家邵武”。李纲高祖父李待,“仕闽,以武力显。闽亡,退处田野”。曾祖父李僧护,曾祖母卢氏、廖氏、龚氏,祖父李赓,祖母黄氏是名宦黄履之姐,另有饶氏。父亲李夔,母吴氏。

李纲诗自称“吾家世儒业,教子惟一经。迩来四十载,父子三成名”。其诗注说:“亲老元丰中登科。后三十余年,予尘忝,今又舍弟了当。” 他的家族当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士族。李夔“颖悟绝人”,“凡耳濡目染,过即成诵,至日数千言”,颇有文采,“中元丰二年进士第,释褐,调秀州华亭尉”。 其妻吴氏是奉议郎、知湖州长兴县吴桓之女,处州龙泉县(今浙江省龙泉市)人,“世为望族”,“父母贤之,谓必得名士,乃可以为配”。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她二十二岁,李夔“以诸生,与修衣冠制度,名闻朝廷,继而擢高科,遂以妻之” 。李夔三十三岁中进士,然后与吴氏成婚。他历任的官位不高,但秉承儒家教义,为官正派,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吴氏“能以清约自将,无骄矜气,柔明端静,人不见其喜愠。治家有常法,遇妾媵有恩意,闺门之内雍如也” 。“遇妾媵有恩意”,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妇德。

故上述清人有关李纲出生地之说,看来是有某种根据的。李夔三十七岁与吴氏二十六岁时,方生下长子李纲,往后又得三子,分别是李维,字仲辅;李经,字叔易;李纶,字季言。 李夔有三个女儿,长女早死,在李夔死时,“次适奉议郎、杭州司仪曹事张端礼,次适迪功郎、衢州司工曹事周琳” 。次女和三女都是李纲之妹。 李纲虽是长子,但按当时李氏家族的排行,称“李三” [1] ,他称李经为“七弟” 。李纲认为,三个弟弟“皆国士” ,而其中尤器重“博学多识”的李经。

李纲后来仿屈原《离骚》,作《拟骚》,叙述自己少时的刻苦学习和修养道德:“长游学于四方兮,爰观光于国宾。服《诗》《礼》之严训兮,传忠孝之家声。揽百氏之所传兮,味六经之纯精。常恐不德以怨及朋友兮,慕节义于古人。岂富贵之足志兮,冀斯文之可鸣。” 另一《述怀》诗也说自己“早游文翰圃”,“励志敢踟蹰” ,又自称“平生嗜读书,毎效锥刺股” ,足见他学习之刻苦。李纲对儒学颇下功夫,特别是《周易》,后来曾上奏宋徽宗,建议对《周易》“为之训释”, 并著有《梁溪易传》九卷,《外篇》十卷。 他善于写作,“下笔数千言,俄顷而就”。 如今传世的《梁溪全集》是宋人的一部大文集。李纲诗也追述其迷恋道家的经历:“少年学神仙,日诵《琼笈经》。交梨与火枣,丹鼎期必成。呼吸存夜气,宴坐至五更。” 但后来显然并不迷恋了。

李夔任秀州华亭县尉后,“丁继母饶氏太硕人忧,服除,调建州松溪县尉、兼主簿,秩满,移池州军事推官”,后知杭州钱塘县。他在松溪县尉任上,正值所谓“元祐更化”,著名的变法吕惠卿“谪居建州”,看到李夔的文章,十分欣赏。如前所述。到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吕惠卿任知延安府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就将李夔“辟充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充当属官。 李纲就随父亲前往西陲。

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十一月,西夏大举进攻,“及至延州,见有备,欲攻则城不可近,欲掠则野无所有,欲战则诸将按兵不动,欲南则有腹背受敌之患,留二日,即拔寨北去,攻陷金明寨” 。时李夔赴任“未逾月,适夏人倾国入冦,号百万,人心危慄”,而李夔却积极为吕惠卿“陈方略” 。当年李纲十四岁,其实按现在实足年龄,不过十三岁,相当于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旧法,边城被围,乘城者以日计功,僚属子弟皆登城冀赏”。李纲“独不从,然时时骑绕城上,示无所畏”,并不求赏。 表明李纲虽未成人,却有相当爱国精神和胆气,而非文弱书生一流,他后来也写下“往年跨马观羌戎”的诗句。

据李纲四十六岁时的自述:“余幼尝一到庐山,再游已三十年矣。” 他应在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即十七岁时,大约随父到名胜庐山一游。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吴氏虽比丈夫小十一岁,却在四十四岁时逝世。原来李夔早就移居常州无锡县(今江苏无锡市)梁溪,吴氏墓就安置在“常州无锡县开元乡歴村湛岘山之原” 。后李纲自称“予家梁溪,粗有田园可归,方谋筑室惠山下”,“我家梁溪傍,门对九龙山(惠山一名九龙山)” 。十九岁的李纲为母服孝,“庐毗陵钖山茔次,凡三年,哀感闾里,手植松柏数十万” 。毗陵是常州的别名。 今存有邵才所述李纲守孝的记录说:

公未及冠,尝居母丧。寝苫枕块,庐处墓傍。公之居庐,啜粥面墨。岂惟不荤,滋味弗识。自旦及暮,自昏及明,昼夜百刻,各有课程。鸡鸣而起,始终佛事。东方则明,左图右史。退食之余,周旋山间。手植松桧,百万成行。午未及申,温寻旧学。晚而汲井,灌溉所植。夜亲灯火,刻意诗书。漏下四鼓,苫块与俱。鸡之复鸣,佛事如故。率履有常,不改其度。供佛之初,公必宴坐。戒定慧光,照耀其所。至今里人,语或感泣。如公之孝,世岂易及。

描绘了这位孝子守墓,而不忘夙兴夜寐,刻苦学习的经历。据李纲自述,崇宁时,李夔“守官京师”,与相国寺的佛印清禅师颇有交往,李纲“侍行,辱知照甚厚”。后佛印清禅师圆寂,由李夔作铭。 这大约是李纲初次来京都开封。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二十二岁的李纲双喜临门。他“补国学监生第一”,当年李夔也是“名在第一”,后来李经“补入国子监,亦以魁选”。因全家竟有三人都是第一名,故“时人荣之”。李纲在国子监学,“每试必上列” 。有考官吴方庆“试李纲三卷”,写批语说:“此子必能为国了事!” 另一件喜事是他与张氏结褵,张氏是江南东路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德兴市)人,张根之次女, 张根是个正派官员,在宋徽宗时屡遭贬责。 张氏有个弟弟张焘,是张根长子,与李纲志同道合,一贯力主抗金,晚年在宋孝宗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 婚后两年,张氏生下了长子李仪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生下次子李宗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二十九岁的李纲又得第三子李集之。

虽然宋朝的科举制发达,却又同时推行腐败的荫补制。大观元年,就在长子出生后的下一个月,李纲“以父任朝请大夫、守宗正少卿,遇宗祀大礼,奏补假将仕郎” 。关于官衔中“假”含义,第一章已有交代。但宋朝官场中特别重视出身,唯有进士登科,方视为“有出身”,“士君子谓不由进士第者,为终身之耻” 。李纲当然也是同样心态,所以,他虽然接受荫补,仍“附试贡士,复首送” 。此后李纲就正式官从九品将仕郎,前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任司法参军。

按照宋制,即使做了官,也可再考进士,称“锁厅试”。“锁厅试”的目标,无非是求得一个荣耀的进士登科身份。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好是三子李集之出生的翌年,三十岁的李纲终于如愿以偿。他参加殿试,“中莫俦榜乙科,胪传之日”,宋徽宗“顾问再三,特旨升甲”, 跻身于第一甲进士及第。

[1] .《野客丛书》附录,《说郛》 29孙穀祥《野老记闻》。 OqZtLsz8DJRx4VyQRxX1fAHknM1nl7D77ERrKk6pfTqTwuNawaiU0R2STXrlCG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