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五

此一卷论治法。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阴阳传受,日数浅深,药剂温凉,用有先后,差之毫厘,轻者危殆,况不识法者乎。伤寒唯两感不治,其余证候,虽感异气,能消息之,无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谓医杀之耳。知其法者,若网在纲。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蒂、四逆,用之无不差。唯其应汗而下,为痞,为结胸,为懊 ;应下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纪律,扰扰万绪起矣。大抵伤于寒为病热。孙真人云:服承气汤得利差,慎不中补也,热气得补复成。王叔和云:虚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二人之论,疑若相戾。然热气有实有虚,非深得仲景之意,岂能至此耶。

〔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薄,肤腠致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即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即时而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薄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大医均谓之伤寒也。

〔三十二〕问三日已前当汗,三日已后当下

古人云: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之言耳。病人有虚有实,邪气传受迟速不等,岂可拘以日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即 宜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宜下之。正应随脉以汗下之。 伤寒固有 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阴病者,须急温之 。又况六气之邪,乘虚入经,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阴, 缘少阴有伏脉在背 。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经,或间传一二经,不可以一理推,但据脉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数多少,止是太阳经受之。其余经络皆仿此。大抵伤寒凭脉与外证以汗下之,若过日多,脉尚大浮数,按之不足者,尚责太阳也,可发汗而愈;若按之实者,汗之必死,须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脉细沉数,外证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正责属里,可下之而愈;若无此证,但发热脉沉者,误下必死,须行麻黄附子甘草汤( 二十二 )、麻黄细辛附子汤( 正二十三 )小发汗。此皆仲景之确论也。

〔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故治伤寒者,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也。阴阳虚盛,非谓分脉尺寸也。表,阳也;里,阴也。《外台》云:表病里和,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亦只是论表里阴阳以汗下之。 《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 阳虚盛者,说表里也。仲景论伤寒汗下,故引《素问》表里之义,与《外台》所论合矣。

大抵荣卫为表,属阳;胃腑为里,属阴。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为阳虚阴盛也,汗之则愈,误下则死。

若寒毒相薄于荣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而阳热之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胃,水液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为阳盛阴虚也,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谨按:《黄帝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盖阳主外而阴主内。又曰: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则愈。今三十三问,误写作“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窃详内外寒热不同,则汗下差误,便分死生。又按:将作监簿王宗正《难经疏义》有阴阳盛虚汗下图,与《素问》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问误写,合行刊正,勿误后人。

〔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

伤寒表证,须看荣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麻黄汤( 正二十 )、桂枝汤 (正一) 、大青龙汤( 正三五 )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龙汤 (正三六) 、桂枝麻黄各半汤( 正二 )、白虎汤( 正六四 )、桂枝二越婢一汤( 正四) 、柴胡桂枝汤( 正三十一 )、小柴胡汤( 正二十九 )之类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伤。其间纵获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此祸。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荣卫,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

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气汤( 正四一 )、小承气汤( 正四 )、十枣汤( 正八九 )、大柴胡汤( 正三十 )是也。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 正四三 )、脾约丸( 杂六六 )、少与小承气( 正四二 )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玉函》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泄之。故王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

又问转药孰紧?答曰: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汤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不得用丸子药,不可不知也。 大柴胡加大黄、小 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

〔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此名两感伤寒也。两感者,表里俱病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阴阳双传,脏腑俱病,此为难治,六日而死矣。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仲景无治法,但云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寻至第三卷中,言伤寒下之后,复下利不止,身疼痛者,当急救里,宜四逆汤( 正七五 );复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正一 )。遂以意寻比仿效,治两感有先后,宜先救里,若阳气内正,即可医也。内才正,急当救表,盖内尤为急,才温内,则急救表,亦不可缓也。

〔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 (古人谓之坏病)

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当知何逆,随证治之。又云: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其脉沉紧者,可与小柴胡汤( 正二十九 )。若已吐下发汗,小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盖为病中又感异气,变为坏病。以时令寒暑燥湿风气不节,脉息与少阳相异, 小柴胡证罢 。证候与伤寒不同, 麻黄桂枝不中与也 。明当消息其由,以法治之。若脉尺寸俱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 先热后寒名曰温疟。 在第六卷四十四问 。阳脉浮滑,阴盛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四支不收,头疼身热, 常自汗出,在第六卷四十五问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为病最重。 春月肌肉发斑,名曰温毒。在第六卷五十一问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感四时不正之气,在第六卷四十六问 。脉证之变,方治不同。仲景谓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而取之也。又有伤寒过经,再受热邪,留畜脏腑,病候多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纲纪;及伤寒解后,虚羸少气,皆名坏伤寒也。 知母麻黄汤(杂二八)、鳖甲散(杂九九)、黑奴丸(杂二十),检方与 病证相参选用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正九五) /Nr9qibUwiMSw7ZYsxsBchizk2/vU1cRWEQ6m4D9QTn0zsLJk2TqfBlV4Rht54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